苏联危机海湾大战对北京的冲击 何 频 长达五十集的连续剧《渴望》是中国大陆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室内剧,初 播时确有“万人空巷看《渴望》”的盛况。但反复播发、且几个电视台同时播放, 令市民们愤怒:“除了渴望,还是渴望,不渴死人才怪!” 人们另一个娱乐热点是京剧《红灯记》的上演,每张黑市票价达五十元人民币。 当李铁梅唱出“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全场竟全体起立,掌声不息。谁说中国人 不幽默?尽管这幽默带着血! 类似于六四血腥事件又在立陶宛重演;波斯湾正在血战。这些对这个铁幕国家造成 了什么样的冲击呢? 中苏是否会联手? 邓小平很早就看出苏联危机 对社会主义政权进行预测可以说是最徒劳的事;这些国家政治家的行为有时荒诞、 不合逻辑到使人无法想象。尤其是置身于西方社会的观察家,恐怕只会不断大跌眼 镜,只会在事发之后分析出个一二三。如此说,美国《时代周刊》两度将邓小平评 为风云人物,瑞典将诺贝尔和平奖授给戈巴乔夫就不足为奇了。现在,在一些西方 人看来,邓小平由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变成了六四血案的屠夫、幕后操权的昏君, 而表面上温顺得象只小绵羊的戈巴乔夫是一只狡猾的大灰狼。其实,邓小平与戈巴 乔夫的“蜕变”远不止“暴露伪装”这样简单。 六四事件曾一度使人们对中国前途的估测走向极端,东欧集团的崩溃和苏联的快 速变革成为一付兴奋剂。不少人高唱“东欧的今天,便是中国的明天”;不少人疯狂 地认为戈巴乔夫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双管齐下,其中政治改革的幅度又领先于中国 许多,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统帅。苏联放弃一党专政,开放报禁,将使中共愈陷孤立 。 在中国,部分领导人最初也感到心惊肉跳,罗马尼亚独裁者齐奥塞斯库的下场似 乎成了自己的殷鉴。他们千方百计防止戈巴乔夫式改革的政治观念渗入,严格限制 传媒对戈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报导,甚至有内部文件对戈氏口诛笔伐。有高级官员指 责,赵紫阳站在学生一边,无异仿效戈氏,企图迫使中共党内年老的人交出权力。 邓小平没有这么悲观。早在八九年十月,他与江泽民、李鹏等参加一次会议时就 说:“戈巴乔夫变得太有影响力”。(《华盛顿邮报》八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对此有 过简短报导。)但邓小平又认为,戈巴乔夫的“新思维”能否行得通,还要慢慢看。 步子迈得太快,危机就会爆发,搞不好苏联就会分裂。 李鹏似乎领会了邓小平的“精神”,不久之后在谈到东欧阵营崩溃时,他说:“ 大家不要高兴得太早。”不管李鹏是个傻瓜,还是个屠夫,这句话的确是个警告, 使我们不要对社会主义变革的艰难性估计不足。 立陶宛勾起北京人的梦魇 一月十二日,苏联军队在立陶宛首都武力攻占电台与电视台造成十四人无辜死亡 和一百四十人受伤。随即,苏联加强对若干加盟共和国的暴力镇压,派遣伞兵到七 个共和国,所宣布的理由是执行征兵和逮捕逃兵。这显然只是提供一个最方便的藉 口,让军队可以随意抓人审问。大家都明白,真正的目的在于镇压各加盟共和国的 独立运动。 西方吃了一惊,但反应是暧味的,远不及对北京政府血腥镇压表露的愤怒。加拿 大的总理穆朗尼居然公开为戈巴乔夫辩护。我想,中东危机不是冷淡对待立陶宛的 借口。人权没有国界。问题何在? 北京的反应是迟钝的,虽然那些僵化的领导人后来惊喜地发现立陶宛事件为自己 在八九年的暴行增加了“说服力”。十三日(北京时间)中央电视台在晚上的新闻节 目中,只字未提及立陶宛事件,只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晚间六点三十分的新闻联 播中报导了立陶宛前一天实行宵禁的新闻。 外交部当日在答复记者的询问时竟表示:“我们目前尚未收到任何有关的报告, 因此无法作出评论。”很显然,这里所指的“报告”,其实就是来自于最高层的“ 批示”。 倒是国务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作了表示。他说,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容忍 主权与领土的分裂。苏联如此,中国亦如此。不过,立陶宛问题与台湾问题是有差 异的,因为前者是由原本合而为一的国家,走向分裂,离心力大于向心力;而台湾问 题的大趋势是分裂为二的两个地区走向统一,向心力大于离心力。 “新闻封锁”在中国大陆对于有心者而言无法实现。美国之音、BBC、台湾自由中 国之声每天都将各种信息传播到大陆。戴上耳机,打开短波收音机,便可知天下事 。当知识分子获悉类似六四血腥镇压又在立陶宛重演时,立即议论纷纷,一位研究 生在写给他的朋友(现留学加拿大)的信中说:“这是我八九年以后最难受的一天。 使我想起死去的同伴,也对戈巴乔夫深感失望。” 也有人认为,立陶宛事件会引起人们对六四的反思:在僵化已久的政治机制下, 做出大规模的开放,必会受到很大的阻力。苏联军队武力镇压立陶宛的流血事件, 只是这些领导人又意识到抓权要比改革开放重要,“是习惯性反应。” 《联合报》记者蒲叔华引述北京大学一位教授的话说,大陆民众现在对疆土完整 性的看法也出现了分歧,大部分的民众还是认为领土的完整是代表国家主权的象征 ;但也有少数的激进派认为,强求版图的完整是乾隆时代强调十全武功的封建思想, 而各民族自己寻找独立是世界的潮流。 中苏已是难兄难弟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说,“走俄国人的路 ,这是结论。”但自六十年代大论战导致关系破裂,时间逾三十多年。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五日至十八日的中苏高峰会议可谓划时代之高峰会议。五月十 六日上午十时零四分,邓戈的见面标志着会谈开始。 邓小平说:“三年前我托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转达中苏和谈三个条件,想必 还记得吧!”(这三个条件关系到:1.中苏边境及蒙古的驻军;2.苏联在阿富汗驻军; 3.苏联支持进攻高棉。)戈氏回答:“就是那样,所以我们每一年克服了一个障碍。 ”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这次高峰会谈。评论界认为,中苏缓和是两国利益所在, 是两国外交理性化的自然趋势,也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当时胸中想必是万 感交集,在过去三十余年内体验了现代史中最富戏剧化的一页(争议→对立→抗争→ 和解),在其政治生涯之末年,促成了中苏和解。 但中国人民没有赞扬邓小平与戈巴乔夫会谈成功的功劳,反而作出了完全相反的 反应,当天即高喊:“邓小平下台!”这真是历史的作弄。 戈巴乔夫拒绝了与北京学生会面的要求。当六四大屠杀发生之后,戈氏只是说: “对学生运动将予关心,并继续观察。”到六月中旬他到西德访问,与柯尔会谈时 方表示其批判的立场。当时戈氏处理两难境地:一方面不能不对中国的民运加以肯定 ,一方面又担心好不容易修复起来的中苏关系破裂。这种心境从相隔四天方给江泽 民拍发贺电一事上暴露无遗。(江六月二十四日当选党的总书记,戈二十八日致贺。 ) 新闻界当时却作出了这样的报导:杨尚昆大言不惭地说,“情况紧急时,我们还 有苏联可以依靠。”如果情况逆转,邓小平、李鹏等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他们考 虑逃往苏联。六月四日凌晨四时十五分,中国外交部召见苏联驻北京大使,要求苏 联冷静处理该事件。 这些报导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佐证。不过,中苏会谈成功,为中共带来强硬 镇压学生的勇气,则是无法否认的。 九零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李鹏访问苏联,双方就加强经济、贸易、科技 等领域的合作签署了一系列文件。与此同时,双方就边境问题的会谈进展顺利,至 今已是第七次会议。 尽管如此,人们对中苏关系并未持多大的戒心。因为苏联改革的步子愈迈愈快, 抛弃一党专政,开放报禁等,使中苏不再属于“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然而,当立陶宛事件发生之后,大家才警觉到:如果苏联军事独裁当权者和中国 极左、僵化的领导人结成真正意义上的“兄弟同盟”,那么不仅中苏两国前途和人 民命运将不堪设想,而且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会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 这种局面比中东大战恐怕要可怕得多! “留苏派”掌权和江泽民访苏 与苏联有过密切关系的人(笼统称亲苏派似乎不确切)正控制着中国的党政大权。 在一九五零年至五六年之间,中共派出六千二百八十八名留苏学生,这些人现在大 多数在中央至省级担任要职。李鹏是众所周知的留苏学生,在他的内阁中有将近三 分之一的正部级干部是他的留苏同窗。主要人物包括丁衡高(国防科工委主任)、朱 训(地质矿产部长)、李贵鲜(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宋健(国务委员兼国家 科委主任)、林汉雄(建设部长)、戚元靖(冶金工业部长)、尉建行(监察部长)、黄毅 诚(能源部长)、曾宪林(轻工业部长)、邹家华(国家计委主任)、赵东宛(人事部长) 等。 另外,江泽民也曾于一九五五年赴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制造厂实习一年。 当然,留苏不是判断亲苏的唯一标准。但一个人的学历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最重 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学历造就不同的学识,不同的师生关系,乃至不同的思维方式及 好恶观,这些都会具体影响到一个人的判断力及其命运。何况在拉帮结派的中国政 权内,同学、同乡、战友等等关系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沉浮。所以一部分留苏者形 成无形却又有默契关系的帮派网络,不足为奇。尤其在现在这种世界格局下,他们 当促进中苏的关系。换言之,苏联一旦回到专制政权,两国戏剧性地恢复到五十年 代的状况,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九零年十月份,曾有中苏进行军事合作的报导,中共决定向苏购买一批新式战机 ,引起外界揣测。 波斯湾大战爆发后,李鹏即致函戈巴乔夫:“我们在波斯湾战争上立场一样,从 现在开始我们在协调我们的立场。”这则传闻后来由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作了某种程 度上的证实,发言人在记者会上说:“在波斯湾问题上,中苏两国都表示愿意与国 际社会一起,为和平解决这场冲突继续作出努力。” 不管中苏共同提和平建议是否可能,或者最终能否奏效,但中苏联盟却开始露出 了迹象。 一月二十五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告诉外国记者,中共总书记江泽民将于今年五 月访问苏联。这是自一九五七年毛泽东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以来, 访苏的最高领导人。此时宣布江泽民访苏,容易令人产生联想。虽然访苏的日程已 基本拟定,但会谈的具体内容及会谈的结果,无疑还要取决于当时的政治情势。 戈巴乔夫八九年五月访华时,正值北京民运高潮。如果江泽民今年五月访问莫斯 科,碰上红场上的民主示威活动,那就太具讽刺意味了。 中东大战渔翁得利 中国企望当调停人 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上,中国是五个常务理事国中,唯一对开战决案投弃权票的 国家,可谓出足了风头,为自己重返国际舞台赢了一张牌。没想的是美国总统布什 在决定动武之前,和苏联总统戈巴乔夫保持热线电话联络,并将动武决定告诉联合 国秘书长佩雷斯及其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多个国家领袖。但中国领导人不在其列。 有人说,中国仿佛又被突然撇出国际社会主流之外,很是尴尬。外交部副部长李 肇兴被问及此事时的回答是:“倘若记者对中国了解,对美国了解,对世界大局了 解,还会认为那是可能的吗?”这段以问代答不仅清楚地告诉大家,中国与美国等西 方国家依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信任,而且进一步暗示了中国与美国立场的不同。 学者认为,如同中国在安理会上投弃权票一样,美国布什在战前不通报中国,正 好为中国扮演调停人的角色进一步提供了可能。这种调停不管结果如何,中国这个 渔翁从中获利却是肯定的,无论是外交上,军事上或贸易上。 去年八月二日侯塞因侵略科威特后,全世界作出了激烈反应,中国仅仅表示“遗 憾”,并侈言“反对大国出兵干涉,应由阿拉伯国家自己解决危机。”当时邓小平定 下的调子是:“少插嘴,不插手!” 中东大战爆发之后,中国公开的反应主要是外交部的声明和李鹏、吴学谦会见外 宾时的谈话,其基调与去年八月的声明一样,除了对海湾战争终于爆发表示焦虑和 不安外,主要重申了自己的基本立场,即反对伊拉克以武力侵略科威特,要求伊拉 克无条件撤军,主张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解决此次海湾危机。 私下,中国开始积极的活动。消息来源说,中共两套方案同时进行,一是与苏联 联手提出共同和平方案,一是自己单独行动。对于前者,我已在前文《中苏是否联 手?》中作了简要分析。 如何单独行动?笔者尚不知详情。但有一个信息是值得注意的!外交部长助理兼西 亚北非司司长杨福昌在波斯湾开战后第二天便到了中东,日前方回国。杨福昌在中 东行程神秘,新华社和当地的传媒都未报导。 据悉,由中国拟定的一个中东和平方案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双方马上停火;二是伊 拉克自科威特撤军;伊拉克开始撤军后,联军也从中东撤军;三是召开中东会议,商 讨包括以色列在内的中东问题。北京外交界人士说,北京方案的第一点,跟别的和 平方案略有不同:其它国家提出伊拉克在撤出科威特以后联军才撤出,中国方案则容 许伊拉克在表现出撤军行动后联军同时撤军。北京方案也未提到派遣联合国军队问 题(其它方案则有此条)。至于第三点,则北京方案明显同意阿拉伯国家的共同要求 ,即要求同时解决以色列占领阿拉伯领土问题。 中国售军火给伊拉克? 一月十日,英国《外事报导》杂志引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消息说,中共运送十二 枚核子弹头给沙特阿拉伯。一月下旬,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导说,中共漠 视联合国决议,暗觅管道售伊武器。香港、台湾亦有类似的报导。 中国就《外事报导》的报导回答记者询问时说:“这种报导完全没有根据。”对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则怒气冲天,有关部门已严重警告该报驻北京记者。 那么中共去年八月之后是否出售了武器给伊拉克?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杜怀乐一月三 十日在评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导时说,美国没有任何资讯可佐证此项报导所 作的指控。 笔者所获得的消息亦如此。中国进行大量军火交易和大型武器的外销,均需先报 请外交部同意,再呈请军事委员会批准之后才能进行。中国不可能在此时触犯众怒 。至于在中东战争发现有中国制造的武器,这又有何奇怪的呢?侯塞因手中还有不少 美制、法制武器呢! 在八年两伊战争中,中国靠输出武器弹药,确实发了一笔“战争财”。尤其在最 后四年,伊朗和伊拉克除了少数苏制武器外,几乎都是使用中共武器,自轻型传统 武器到蚕式飞弹、高空防炮等。 这次大战中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有数枚遭伊拉克击落,而击落该导弹的武器 乃是中国制造的“红旗三”型地对空导弹。这种导弹就是两伊战争时由中国提供的 ,但在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中并未派上用场。“红旗系列”导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 地对空导弹,第一代、第二代采用无线电制导系统跟踪目标;第三代采用红外线制导 ,但仍用液体燃料推进剂。其技术堪与苏美媲美。 中共出售军火已知的有三条途径: 一是隶属于总参部装备部的“保利科技有限公司”,设在北京国际大厦十七楼。 这是中共正牌的军火商,高干云集。邓小平之女婿贺平(邓榕的丈夫,其父是已离休 的总后勤部卫生部长、现中顾委委员贺彪)为总裁,董事长为王震次子王军。海陆空 三军的装备生意,保利均做。 二是隶属航天部的长城公司,主要经营导弹出口。中共对导弹出口管制甚严,每一 枚出售都要专门报告,且要需方提供保证。 三是“与总后勤部关系密切的“新兴公司”,主要卖二手货。 中国的军火出口生意自一九七九年兴起,各种重型军火的输出逐年上升,八八年 达到高峰。买主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计有两伊、泰国、巴基斯坦、埃及、沙特、科 威特、利比亚、巴西等。中共在世界军火市场的崛起,令西方国家震惊,短短五年 间,中国从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直逼美苏。 去年年初,军火市场流传中共再次出售导弹给中东国家。同年三月,美国务院就 传召过中共驻美大使朱启桢,对中国出售导弹一事表示关切。美国防部发言人波特 也表示,“在中东这样的地区冲突热点,导弹散布将会发生巨大的危险,我们已经 在许多场合向中国高层领导人表示了这种危险的担忧。” 据悉,不久前中共中央军委就军火出口问题召开了专门会议。杨尚昆在会上表示 ,在今年起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搞好新武器、新装备 的研究和开发,一方面装备自己,一方面出口。 民间新时尚:论中东局势 虽然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清楚中东地区的历史瓜葛,对阿拉伯人同犹太人,以色列 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新仇旧恨也不甚明了,但讨论中东局势已经成为民间尤其是知识 分子中最热门的话题。一封大陆来信说:“人们似乎对战事津津乐道,也许是太沉 闷了。另一个原因,这是一个可以随便表态不会犯错的话题。” 海外传媒说中共传媒低调处理中东大战。不过,不能用海外传媒与中国的宣传机器 作比较。要知道,“国际新闻”向来只是中国传媒上的“尾巴”,不管如何重大的国 际新闻,中共几乎未曾作过“头条”处理。这次却颇不寻常。《北京晚报》将中东 开战新闻作为头条;《北京日报》用了半版篇幅,还给绘制了海湾地区军事力量部署 图;十七日晨九时许,广播电台打破正常新闻广播,播出开战的新闻;北京经济电台 每十分钟一次播放及重播新华社的最新消息;十六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国际新 闻部分,首次以全部篇幅报导海湾事件,并放在国内一般新闻之前、头条之后;英文 《中国日报》及《广州日报》罕见地发行了“号外”,《中国日报》的大标题是“ 美国炮轰伊拉克”,而九万份《广州日报》“号外”不到一个小时即告售罄。 海湾战事刺激了人们的兴趣,以往象《世界军事》、《兵器知识》、《国际航空 》、《世界知识》这类滞销品,眼下都成了抢手货。深圳军民可看到香港电视,不 论男女老幼、干部市民,见面都分析几句“海弯情报”。有人开玩笑说,人们俨然 “军事家”一般。 北京大学法学院男生宿舍挂出两条白布长幅,分别写着“打倒美帝!”“打倒萨达 姆!”显示了人们与政府一样的矛盾心理。不过从一些大陆来信分析,知识分子中赞 成美国动武的较多,对政府冠冕堂皇、不痛不痒的词令表示不满;也有反战情绪,认 为战争终究不可取,认为美国世界警察形象太令人讨厌。也有人思考得较深的。一 位中文系的学生说,波斯湾战争与“民族主义战争”脱离不了关系,侯塞因把以色 列放在第一打击对象,不是没有道理的。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土地及学血缘有密切关 系,但伊拉克的做法过于霸道。 中东大战在中国冲击力最大的当然是军队,据说很多解放军官兵观看了中东时战 录像之后,勃然变色。现军内各部门均成立了相应的战情研究小组。战争的“启示 ”将影响中国军队的战略调整。限于篇幅,下期再作详尽报导。 加强反恐怖活动 尽管中国被认定是受恐怖主义威胁较小的国家,但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驻华使 馆,自波斯湾开战前夕,还是加强了安全措施。 中东开战后数小时内,国务院召开了一个高层紧急会议,参加者为公安部、国家 安全部、武警总队、外交部和其它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讨论如何应付伊拉克在 世界范围内对盟国发动恐怖主义袭击的威胁。 北京市面平静如常,最紧张的莫过美国驻华大使馆。自十六日开始,中国武警部 门在美国、英国、法国、伊拉克、科威特等五个大使馆分别增加三个岗点。公安部 门也加以配合,派出了三辆面包车整日在这一区巡逻。 公安部十八日透露说,他们拒绝了一些国家学生申请在北京举行反美示威。阿拉 伯的学生说:“阿拉伯所有学生的情绪是坚决反美的,所有的学生都是爱侯塞因的人 。”但公安部“为了保持社会安全”,没有批准他们示威的要求。 据悉,英国驻华大使馆向北京有关当局提交了一份有五十六人的伊拉克恐怖分子 的名单,并警言其中两人已进入中国境内,企图制造暗杀或爆炸事件。公安部立即 通令全国口岸、边防及有关部门,要求严密搜查及监视上述两名伊拉克籍恐怖分子 。 中东开战以前,英国驻华使馆曾将一个邮包交予中国警方,外电报导说是“炸弹 ”,其实不过是贺年卡。十八日,又在一外交人员公寓内发现一可疑包裹,引来一 支拆弹分队。结果又是虚惊一场。 北京人笑台北瞎紧张 北京人开始并不知道台湾传媒每天都在大炒“中共可能利用波斯湾危机攻台”之 类的新闻。二月初,《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署名文章说:“当波斯湾危机战争爆发 ,台湾当局突然在台湾海峡两岸散布‘战争恐惧’,企图制造紧张气氛,以妨碍两 岸关系的正常化。” 其实,制造“恐怖气氛”的主要是台湾的传媒业,也许是为了竞争的需要。不过 这些新闻能炒来炒去,的确反映台湾人民有点自乱阵脚,有“岛国心态”作怪。 台北国府总统李登辉在中东开战后第三天说,“暴力不足取”,”财富不足恃” 。前者针对大陆的可能进犯;后者针对台湾以财富自恃的心态。很明显,李登辉这番 话主要是针对“心防”而言的。同一天,国防部长陈履安表示,中东战争爆发并不意 味着台湾海峡就会发生战争;但国军仍会保持高度警戒,加强战备,以维护台湾的安 全。 去年十一月十四日陈履安曾表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可能促使中共动用快速部 队,奇袭台湾。笔者对此不以为然。曾撰文表示异议。不过现时陈部长的评估已有 改变。 要想保持台湾的安定、繁荣,最重要的前提是自己不能“乱”。 我只能说:台湾,请你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