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背后的铁腕 平可夫 严寒笼罩着一九九零年的俄罗斯大地。粮食、燃料严重短缺。在战争年代被德军 围困九百日、饿死一百万人的列宁格勒市已从十二月起开始实施食品配给制。另一 方面,波罗的海三国已正式拒绝签署十二月三日戈巴乔夫草拟的新联邦条约。混乱 已蔓延至全国。在阿塞拜疆、阿美尼亚、格鲁及亚爆发的民族冲突中,双方动用了 除核武器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六十万人逃离家园。整个苏维埃大厦似乎在迅速瓦 解之中。在十二月十七日开幕的人民代表大会上,有代表愤愤不平地对戈巴乔夫说 :难道还不是承认改革失败的时候吗?种种迹象表明:红军及克格勃开始按捺不住了 。十一月二十七日,国防部长雅佐夫发表电视讲话,以强硬的姿态命令红军对掠夺 武器库的动乱分子施行最坚决的自卫。十二月十一日夜,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在 国营电视台发表演说,声称将在全国范围内行使职权。这是七十三年来,克格勃历 届主席首度发表电视讲话。另一方面,军事政变的谣传遍及全国。苏军退役中校、 红军自治会会长乌拉基也夫在回答《 东京新闻》的采访时说,一旦发生军事政变, 苏军百分之三十的官兵将参与行动。在美国,布什政府对目前戈巴乔夫所面临的困 境也深感不安。 一.新思维与苏军 军队并非是戈巴乔夫新思维外交政策的既得利益者。 1.新思维外交导致大规模削减军备,使军人的社会、经济利益受到损害。从一九 八八年起,苏军单方面宣布裁减五十万人。同时驻欧军队开始撤退。已有六个坦克 师、五个坦克教导团、两个防空导弹旅及两个团、两个特种空降旅及四个团的兵力 撤出了匈牙利、波兰、捷克、东德等国。而且根据刚刚签署的“欧安会”宪章精神 ,上述部队将面临解体的危险。上述军人的去向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为他们建造特别住宅、学校、儿童设施将需要时间。因此驻德苏军的撤退曾一度中 断。另一方面,对于撤退军人而言,从此将同“卫星国”的舒适的生活环境告别, 等待他们的是俄罗斯的寒冬。由于欧洲常规限武谈判的成功,此类军人的数量最终 可达四十五万人之多,共二十四个师。 2.新思维外交促使苏联防御政策发生根本改变,大大触伤了苏联军人的自尊心。 从阿富汗及东欧的撤退,被相当一部分军人喻为“国威的堕落”。长期以来,苏联 军事战略思想一直是建立在进攻性防御基础之上的。二十年代斯大林曾提出“最好 的防守就是进攻”;图哈切夫斯基因此首创“大纵深防御战术”(主张集中坦克、摩 托化部队、伞兵等机动部队,在炮兵及航空兵的掩护下,突破敌人最薄弱地段,深 入后方加以分割、包围,最后歼灭之)。六十年代由于赫鲁晓夫的所谓“核兵器革命 时代”的到来,先发制人、最后保存自己,成为新条件下的苏军作战思想。七十年 代勃烈日涅夫“缓和”政策的提出,也是以武力均衡为基础的。可以说,进攻性防 御思想影响了历代苏联军人的思考方式。而新思维外交一出笼,一代苏联军人仿佛 失去了灵魂。因为戈巴乔夫的新思维认为:在核时代,战争已经不能成为达到政治 、经济、意识形态及其它目的的手段。安全保障是相互的,这一相互依存关系的建 立必须以合理的军备管理取代过剩的军备需求。苏联战略思想的这一转变,促成了 世界范围内的缓和气氛。 3.戈巴乔夫的军队国家化政策,使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的干部利益受到很大冲 击。苏共九零年召开的二月全会正式提出废除宪法第六条、施行多党政治的纲领口 号。红军从建军以来便作为党的利益的忠实捍卫者而受控于共产党。因而军内政工 人员自然在军内享有独特的权力。戈巴乔夫的军队国家化政策意味着军内政治机构 的解体,及军内党员特权地位的丧失。这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裁军。 4.戈巴乔夫时代的公开性与改革使民族矛盾爆发。不仅整个国家处于动荡的局面 ,而且在苏军内部也出现不稳定因素。在民族矛盾冲突过程中,苏军直接介入了其 中。本来,苏联的国内治安一直是内务部部队及克格勃边防军(估计约三十万人)的 职权范围。苏军的直接介入,一方面可以看出民族矛盾的扩大,另一方面,在苏军 内部,对于其权限的问题,也提出了新的疑问。如果局势的不断变化使苏军的职责 由国防扩大至内控,那么一系列新课题将摆在红军面前。首先是兵营内“民族问题 ”将进一步激化。今日苏军将军级军官中俄罗斯人只占百分之六十,而士兵的五分 之一为中亚细亚地区的伊斯兰教系少数民族。随着民族矛盾的不断恶化,军内少数 民族士兵的不满情绪也将升级。它直接影响到苏联军队的招募、编制等问题。对于 今日红军所实行的征兵制、各民族混合编成制、民族超地域制(即本民族军人不派驻 本地)等一系列现代军事体制,已经有人提出了加以改革的具体方案。四月七日的“ 红星报”刊登了署名巴罗欣少校的论文,主张以志愿兵役制取代现行的征兵制。同 时,立陶宛还提出了建立共和国民族军队的设想。这自然遭到军中强硬派的反对。 军中的不满情绪随处可闻。国防部长雅佐夫抱怨各加盟共和国干涉联邦政府的征 兵计划,声称不能容忍逃避兵役的现象继续蔓延。白俄罗斯军区司令科斯科大将埋 怨军人参加民间义务劳动时间过多,极大地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国防部副部长沙 巴罗夫大将愤怒地责备即将进行的消减军费计划。此外,下级将校也不满于长期一 成不变的工资制度(月薪一百八十至三百卢布),战斗机飞行员责怪他们每月二百五 十卢布的工资比公共汽车司机的月薪还低。 二.戈巴乔夫个人与苏军 由于苏军在今日苏联政治舞台上的微弱力量与戈巴乔夫个人与苏军中、高级将领 的良好关系,近期内苏军干政、或者发动军事政变的可能性不大。在苏共产党史上 ,从未有过军事政变发生。利用军人搞垮对手之情形倒不乏其例(赫鲁晓夫利用朱可 夫)。其原因有二:首先,十月革命胜利并非长期武装斗争的结果。正因如此,领导这 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代领导人无一人出身职业军人,包括红军的创始人托罗茨基 。其次,红军作为党利益的忠实捍卫者,从一开始便牢牢受控于党,即名副其实的 党指挥枪。长期以来,苏军对政策决定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一九七六年选出的政治 局里只有两名军人(国防部长格烈奇科与乌斯季诺夫元帅),一九八九年只有一名制 服军人作为候补委员进入政治局(国防部长雅佐夫大将),同时二十五大(一九七六年 )以后的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军人大致不过百分之七至百分之九。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七日,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七十三周年之际,苏军展出了最新 型的SS-25导弹。在此之前苏联方面曾经宣布冷战结束后的十月革命纪念将取消军事 游行活动,在此,戈巴乔夫再次让红军崭露头角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戈巴乔夫上 台后的五年多时间里,军中相当一批后起之秀脱颖而出,而且均与戈巴乔夫个人有 亲密关系。如号称军中三套车的二人,莫依塞也夫总参谋长及前参谋总长、现任总 统顾问的阿夫若梅也夫元帅。组成“三套车”的另一名军事强人国防部长雅佐夫也 在最近晋升为元帅。在国防部、军区一级,戈巴乔夫利用“入侵红场事件”(八七年 一西德青年驾驶轻型飞机在红场降落,防空军司令科尔达若夫为此被解除职务)、阿 富汗撤军(八八年)、五十万人大裁军等机会,撤换了大批勃烈日涅夫时代的旧军人 ,如国防部长索科罗夫海军司令戈尔希科夫等。在新提拔的军区司令中,最引人注 目的是四十六岁的基辅军区司令员、从阿富汗最后撤回的葛罗莫夫中将。对于全体 红军将士则从八九年起一律加薪五十卢布。此外每月还将对各技术兵种增加七至十 二卢布的补贴。同时,一系列的军人优待政策也在制定过程中。显然戈巴乔夫在安 抚红军。 三.戈巴乔夫与克格勃 十月革命虽然不是长期武装斗争的胜利结果,却是长期地下政治斗争的产物。无 论就涉政的程度还是就驾御政治的能力而言,今日克格勃的作用都远远大于军队。 契卡从诞生之日起,便被党送往“各条战线”从事捍卫“革命果实”的活动。由于 它占有非常贵重的国内情报资料,包括各级党、政、军领导人的公、私秘密,所以 对于党的整个政策运作过程都有插手的余地。在革命初期,列宁几乎每天首先阅读 的报告都是捷尔仁斯基提出的。到了斯大林,内务人民委员会干脆取代了政治局的 职能,成为个人独裁的工具。到了一九八三年,苏共的权力构造则完全克格勃化了 。这一年,前克格勃首脑安德罗波夫升任总书记,政治局内竟有三名成员出身克格 勃(另两名是切布里科夫和阿利耶夫),开创了苏共党史之最。 一般认为,克格勃在苏联政治生活中长期扮演着保守、反动的角色。其实不然, 因为最知苏联底细的莫过于克格勃自己。在斯大林死后,国际局势正处于冷战初期 ,是贝利亚首先提出了缓和的口号。又正是安德罗波的克格勃政治结构,促成了八 十年代初期的改革。一九八五年,由于克格勃的大力支持,戈巴乔夫顺利地当上了 总书记,其当时的敌手莫斯科党委书记格里申,及列宁格勒州委书记罗曼罗夫均以 “品德不纯”被克格勃揭发。从此大规模人事变动开始了。一九八七年十月,前阿 塞拜疆克格勃首脑阿利耶夫被迫离开政治局。一九八八年九月,克格勃首脑切布里 科夫接受《真理报》的长篇采访,首次提出今后克格勃的工作将以法制为武器,它 被认为是克格勃新思维(国内工作部分)的出笼。这次采访结束后,这位勃烈日涅夫 的同乡、第涅伯帮出身的首脑便被前安德罗波夫的副手克留奇科夫取代。克留奇科 夫上任伊始,便积极配合执行戈巴乔夫的国际、国内政策。一九八九年,克格勃向 全世界宣布,必须放弃毒化国际气氛的秘密对抗,提出要加强与美国中央情报局、 国际刑警组织的合作关系,共同对付威胁人类生存的犯罪等一系列“新思维”。关 于国内工作,克留奇科夫正式宣布废除俄罗斯共和国刑法第七十条--反苏罪,以及 解散克格勃第五局(内控)。 总之,戈巴乔夫五年多来所推行的国际国内政策,曾得益于红军及克格勃的大力 协助。而且由最近军方及克格勃手脑的一系列发言可以看出,在现行法制范围内, 对于戈巴乔夫所推行的政治路线,前两者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