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殃变法及其历史背景 陈 雪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中期,中国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成熟期。战国争霸的过程中, 各国都竞相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其中著名的如:公元前三二五年赵武灵王奖励耕 战,实行胡服骑射;魏文侯在公元前三九七年以前,任用李悝实行重农抑末,开发地 方的改革;楚卓王在公元前四零一年任用吴起进行迁贵族、选贤能、训士卒的改革。 他们在这一系列改革中,都看重两点,一是开垦荒地,兴建水利;二是奖励军功,罢 黜贵族。那些保持着西周以来腐败的贵族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国家,如鲁国和卫国, 逐渐式微,终于被别国所灭。 在这改革的潮流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自古以来不变的威严 的“天”在人们思想中动摇,而改变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占了重要地位。如“诗经” 说:“民今为殆,视天梦梦”:人民在困厄中看到天也是糊涂的。晋史墨说:“社稷 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而然。”郑子应也说:“天道远,人道迩。”就连一向 以“敬天保民”为职志的孔夫子也不能不松动了一口气,说:“使民如承大祭,因 民之利而利之。”而在其后,则进一步产生了荀子这样的戡天役物的伟大思想。他 的声音如洪钟大吕,震古烁今,一直是古代中国改革派的思想渊源。他说: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恩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 商鞅变法之乡秦国,是一个地处西陲的落后地区。公元前七七零年周平王东迁, 秦衰公护送有功,才开始立国;前七五三年即秦文公十三年设史官记事,才有了历史 记载;前六五九至六二一年,秦穆公在位,并吞十二个小国,开地千里,才称霸西戎 ;前四零九年即秦简公六年,实行“初租禾”,较首先实行生产关系变革、将无偿劳 役的农奴制度变为实物地租的地主租赁制即“初税亩”的鲁国晚了一百八十多年。 而在前六二一年,秦穆公死时,还用一百七十七个奴隶做殉葬品,这项残酷的“从死 ”制度在秦实行了三百年,到前三八四年即秦献公元年才宣布废止。而从公元前六 二一年至三八四年,秦国停滞不前;在这期间,外族义渠戍挺进至渭水,魏国伐秦占 领过秦的临晋、元里、洛阳和邰阳,西河之地尽失。 一方面是经济落后,强国侵逼,另一方面秦国地处边鄙,旧的文化习俗、典章制度 对它的影响不深(“孔子西行不到秦”)。这两个因素,促使秦国锐意改革,且变革 得迅猛、彻底。 从秦献公元年废人殉开始,秦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较重要的是:前三七七 年,开始集市贸易;前三七五年,开始实行户籍制度,民五户一伍,将军权集中于国君 手中;同时,逐步实行郡县制,政权逐渐集中于中央。在实行了这些改革之后,秦国 逐渐强大,于前三六六年、前三六四年、前三六二年的三次战争中,打败了韩、魏 ,斩首十多万,逼使魏国迁都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以避其锋。 秦献公的改革初见成效,而他的儿子,二十一岁的秦孝公渠梁在即位的第一年(公 元前三六一年)就下令求贤,立志改革。于是就开始了为期二十余年“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从“变与不变”的大辩论开始的。当时,秦国的大臣甘龙坚持“ 居官守法论”,另一位大臣杜挚提出“百利功十说”。商鞅则依据历史进化论予以 有力的驳斥。 甘龙说:“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商鞅反驳说:“三代不同礼而王 ,五霸不同法而霸。故智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杜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反驳说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 宜。。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鞅变法是依据当时的情势发展,分两期进行的。 第一期是在公元前三五九年,秦孝公三年开始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 一,以“连坐法”、“告奸法”来完善户籍制度,贯彻法家“以刑去刑”的理论。 即:以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编入户籍。彼此都有监视告奸的责任,如有隐瞒 ,就要连坐,施以腰斩之刑;告奸者可以得赏。旅店中也要查验是否有奸人藏匿。 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军功以斩获敌军首级来计算。私斗,又叫邑斗,即为旧 的宗族领主之间的私利而斗,今量其轻重处以刑罚。 三,重农抑商,实行耕战。凡努力耕织的,可免除徭役赋税;懒惰或以商牟利的,罚为 奴婢。 四,废除宗族世袭特权,实行军功制。没有军功的贵族,不得列入公族的簿籍,有 军功的则赏给田宅、爵位、农奴。 实行了以上一些改革之后,十年之内“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俗人 足”。而秦国的军队,也在公元前三五二年连续打败魏军,夺取了安邑(今山西夏县 )、固阳、少梁等地,秦国声威大振。 公元前三五零年,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又实行第二期变法。其主要内容是: 一,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打破了旧的宗族领主的井田 制的界限,开垦了边界上的荒地,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四十一个县,设县令掌握政事,设郡守 统领军队,由国君任命,从而将政权和军权统一在中央手中。 三,将国都由雍(今陕西凤翔县)迁到咸阳,摆开了坐西向东,并吞六国的架式;同 时,也可以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包围。 四,创立口赋制度即按成年壮丁征收军赋,使父子兄弟到一定年龄必须分居,以小 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提高劳动效率。 五,统一思想,禁诗书,禁游说,老百姓只能以法令为书,以官吏为师。 六,统一度量衡。这一措施与废井田、开阡陌、建郡县相结合,目的都在打破宗族 领主的割据,实现经济统一。 在实行以上的政治、经济改革之后,商鞅又于公元之前三四零年,即秦孝公二十 二年,领军攻魏,收复了西河失地。商鞅本人也被封商于之地十五邑。 公元前三三八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由于贵族势力公子虔等人诬告商 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出走魏被拒,转回商地起兵攻郑,因寡不敌众 ,失败被俘。在彤镇被处以“平裂”之刑(即五马分尸),家族也全部被杀。然而, 商鞅所实行的改革,却一直延续下来,使秦国不断强大,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着的一次改革。他的成功,最根本的原 因,是他顺应了当时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大变革的历史潮流,并利用了秦国 愤发图强的主观愿望和旧的传统势力较东方诸国相对薄弱的客观条件。而在改革过 程中,他又采用了严密的组织、酷重的刑法、思想的钳制、经济的利益及军事的胜 利,来保证和鼓舞改革的顺利实现。而他的分期实施、逐步推行的办法,也使改革 的成效在稳步发展中易于被人们接受。这些历史的演变经验,都值得我们在今天的 改革中引为借鉴。而商鞅这个伟大的改革家,也正如西汉人在“鉴论”中所说,“ 功如丘山,名垂后世”,将受到人们永远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