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的意义和展望 王润生 台海关系的战略意义 在本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东亚将往何处去?将定形为一种怎样的新格局?尚有诸多 难以确知的因素使得过早的预言在可信度上大打折扣。这些因素包括:日本谋求建 立东亚共同体的努力,台海两岸关系的进展,两个朝鲜谋求统一的成效,柬埔寨和 谈的结果,越南改革的路向,香港主权回归中国之后该地区的繁荣与稳定等等。成 耶?败耶?和耶?战耶?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充满着各种可能性,而任何一个变数 又都将程度不同地影响到东亚新格局的形成。无论从大东亚的视角看还是从包括港 、澳、台在内的大中国的眼光去看,在上述诸因素中,台海两岸关系问题均是最富 战略意义的焦点问题。这是因为: 第一、台海两岸关系的气候,尤其是目前仍然存在的向战与和两极发展的可能性 ,直接关系到东亚地区的经济环境和战略格局,并从而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影响。 因为无论是国民生产值还是对外贸易,两岸均是除日本以外在东亚的最大经济区域 ;由于地域和政治因素,两岸关系中的风浪会直接影响到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又由于 经济上的密切关系,两岸互动的任何结果亦将旁涉到东亚诸国。 第二、两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社会有着深刻的几乎是关键性的影响。近两年来, 除台湾的民主化变革广受世人瞩目之外,台湾社会面临着三个最大的问题。一是在 持续了多年的经济起飞之后进入了经济的低迷时期,绝大多数产业面临升级换代、 寻找发展后劲的压力;二是已经影响到民众生存环境和企业投资环境的治安恶化问题 ;三是两岸关系能否“良性互动”的问题。其中这后一个问题还远不仅关系到“统” 与“独”的前景,而且还同相当多的最深刻且最现实的问题纠缠在一起,如在经济 发展导向方面是通过与大陆合作增强后劲呢还是在东亚小国或在西方工业国家中寻 找机会?在外交方面如何不付代价或少付代价突破中共的“封杀”争取国际生存空间 的扩大?在修宪或重新制宪问题上,如何化解既坚持“统一”立场又满足岛内民主化 要求的矛盾?在战争阴云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如何营造祥和的两岸关系气氛以确 保台湾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这些问题无一不与台湾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唯其如此, 台海两岸关系问题才会在近两年来成为台湾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四十年 来,台湾岛内的社会、政治生活从未象今天这样与两岸关系问题纠缠得如此紧密而 具体。 第三、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几年以前,大陆与台湾在经济方面基本上是两股道上 跑的车,相关性不大。大陆的十年改革,在对外贸易、资金引进、信息传递等诸多 方面,受益于香港良多。虽然可以预见,如果九七年前后香港的繁荣不受致命打击 的话,香港作为大陆经济起飞的龙头作用仍将持续下去;但是,按最近一两年台海两 岸关系发展的势头,如果这种关系进一步改善的话,台湾亦将成为牵引大陆经济发 展的不亚于香港的另一个龙头。在最好的情况下,倘若这种合作局面最终形成,将 大大降低大陆经济对日本的依赖性,亦将使大中国经济区在东亚经济合作中获得相 当的主导地位。 另外,台海两岸的经济合作亦会对大陆社会产生相当的影响。首先,由于台资在 大陆的投资规模较大,因而会增加私人企业的比例,促使大陆经济对私有经济的依 赖性增高,进而对私有化和市场化形成助推作用;其次,将会进一步强化已经处在巨 变中的大陆民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之变革的势头;再次,将有助以企业家阶层的 兴起为突出代表的民间社会的形成;从而最终在政治上有助于大陆改良主义道路的通 行。 反过来,倘若两岸关系并非朝良性方向发展的话,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执牛耳地 位便无人能向其挑战,甚至连必须的制衡力量都不足;两岸社会发展亦将严重受挫。 第四、由于八九年“六四”屠杀的发生和继之而来的苏、东变革,也由于台湾经 济的起飞和实力的增强,许多国家开始关注和重视台湾。九零年以来,苏、东一些 国家开始明显地谋求与台湾建立或改善关系,西方大国中的亲台力量受到鼓励并有 所动作。虽然迄今为只,西方大国对大中国区域的战略大反省还没开始,但已流露 了些许迹象。这些,均有可能成为台海两岸关系中的变数,并反过来对各国的东亚 政策和外交政策造成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提升对两岸关系问题的重视程度,关注“两岸互动”的发展姿态 ,无论是对研究世界发展趋势及其战略的人们来说,还是对关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的人们来说,都是必须的。 问题与前瞻 若以两岸关系的改善为衡量坐标,应当说近年来两岸之间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在 运作层面均有相当进展;但若以大中国的“统一”为衡量坐标,迄今为止这仍是一个 看不到尽头的远景。 未来的两岸关系发展,仍有许多不准确的变数。就台湾方面而言,虽然时至今日 ,战略和策略已大体成形,但远未到完整、明晰且比较确定的程度。今后,对决策 部门来说,至少仍有如下困扰可能影响到政策的修订和调整。 一、一个活眼和一个症结 目前两岸政府的两岸政策都为将来的统一留下了活眼,中共以中央政府自居的“ 一国两制”模式自不必说;“一国两地区”的台主流派政策架构虽争议颇大(中共视 之为“变相台独”,国民党中的传统“统派”视之为“台独”),但事实上在为现实 政策留下了灵活调整的空间之同时,也在理念上、舆论上和外交上对“台独”有遏 止之效。现在的症结是,中共政权的专横跋扈和台湾方面的偏安自保使得双方在最 核心的政策层面上缺乏可通融之处因而失去政治谈判的基础。中共的专横在于,坚 持以“中央政府”自居,坚持“一国两制”模式,基本上按“香港模式”(号称“更 宽大一些”)来解决统一问题,无视两个政权对峙并存的现实,根本不把台湾政府视 为平等的对手;依仗军事优势和国际政治上的优势,战略上以和战并用、打拉结合的 方式迫台湾就范;这不仅为台湾政府所不容,也为台两千万人民所不容。台湾方面的 偏安自保在于,一再强调“统一的时机和方式以台两千万人民的福祉为优先考虑” ,由于对自身实力不自信,尽力回避政治性谈判,战略上取全面防守,少有进取性 ,甚至连虽然暂时无效用但具长远意义和现实宣传意义的具体政治价码也未开具出 来,例如本可将联邦制或类联邦制作为未来两岸关系的模式,将多党政治和言论自 由作为未来“统一国会”和“中央联合政府”的先决条件,把废除具共产党意识形 态色彩的现行大陆“宪法”作为商谈统一的前提之一等等。目前台在这方面的战略 取向基本是一个“拖”字诀,消极的方面是以静待动,寄望于大陆制度的自我变革 ;积极的方面是设法增强军事、外交、经济三方面的实力,改变目前所处的战略劣势 。然而由于这两种期待在未来的岁月中均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使之不易实现,从 而也将一直成为伴随决策层的一个困扰。 二、两难困境 这主要表现在两岸经济交流是大刀阔斧地加快步伐还是优柔寡断地谨慎从事?目前 这方面的主动权主要操在台湾手中。这背后隐含的两难是:如果放宽交流限制、加 快交流步伐,将既符合民族大义——大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和兴盛,又符合两岸的 现实利益——大陆经济得到“输血”,台湾经济在转型期减少折损;但却要冒一定的 政治风险;反过来,如果谨小慎微,不做风险(政治上的)投资,固然会减少未来影响 台湾的一些变数,但却坐失良机,拱手让虎视眈眈的日本、南韩经济在大陆占尽机 先,自己亦因舞台狭窄而损兵折将。具体地说,这当中的麻烦有二:1,两岸经济合 作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其可能收益是: 大中国统一市场的逐渐形成,对大陆制度变革的推动,中共“武力犯台”之可能的 减弱;其可能的风险为:形成经济上对大陆的依赖;中共反过来对台打经济牌(钳制性 的要挟)以及如台湾一切政要说的台湾人对中共“心防”的弱化。2,合作有助于延 续台一大批企业的生命力,减少台企业升级换代的过渡期中的困扰,但也会相应减 弱企业的生存竞争压力,从而不利于换代的速度和提高企业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 。相对而言,后一问题技术色彩强,可在不妨碍大政方针的情况下做灵活的处理, 如有意鼓励有潜力的企业面向国际社会,遏制高技术企业输入大陆等等。前一问题 则政治性强,较难选择和决断,因为也将较长期地影响到台决策部门的政策调适。 恰当地在这种困境中选择尽可能两全其美的道路需要眼光、抱负、魄力和对对手心 态的准确把握。就目前情况看,尤其是九零年下半年之后,台湾一些有影响力的人 士过多地强调了交流对台湾不利的一面,且过高地估计了中共“意欲抽空台湾经济 ”的政治目的。事实上,尽管中共决策层之动机因人而异,但占主导地位的决策思 路亦是偏向于务实的:加快经济合作主要为了经济开放、增长、就业机会增多以及 减少台独的可能性。而且,如果处理得当,鹿死谁手,并非定局,中共对台经济的 “管、卡、压”也远非十年八年所能做到的。 三、三个潜在危机 第一潜在危机是“台独”呼声的公开化,而以法律和行政手段压抑这种呼声的可 行性越来越小,这将为中共宣传战和必要时武力犯台预留一个借口。“台独”之在 台湾,其有利的社会心理资源是:1,公民自决理念,这主要为民进党人所信奉并极 力宣传,目前信奉者尚未普遍,其理论在国际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中又少有先例可援 ;2,省籍情结,虽然可以激发较大的社会动作,但由于总体不利于台湾社会的稳定 和发展,任何一派理性而务实的政治家都将极力避免这种情绪的滋生蔓延;3,岛内 民主宪政需要,这是前些年民进党人士鼓吹“台独”的动因之一,但在“一国两地 区”模式下已有可能化解;4,民众作为“台湾人”的自豪感和对中共卡、压台湾的 情绪反弹;5,争取国际生存空间的尝试;6,作为民进党有别于执政党的一个挑战性 的纲领。如果考虑到下述因素,可以说,“台独”出息不大,因为其面临的不利条 件是:1,统一信念源远流长;2,中共压力巨大,多数民众不愿冒战争风险;3,国际 上支持力弱小,使以此方式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几无可行性;4,两岸经济交流的内驱 力强盛;5,以“台湾主权不及于大陆”的理论来要求改宪或制宪并不特别有利于以 “台湾事实治权”为修宪基础,实质上两种理论在导向岛内民主方面有殊途同归之 效。九一年十二月的国大改选虽将可能引发“统独大战”,但亦可以后一种理论为 消解之道。因此,“台独”主张除了信念上的理由和政党竞争的需要之外,总的说 来弊多利少。 第二个潜在危机是中共老人的急功近利的“攻业梦”和非理性取向。一般说来, 在中共上层,急切的统一论者为数不多,而相对理性、务实的力量或许在数量上还 略占优势。从大陆乃至中共的利益上看,点燃两岸之间的战火(哪怕是施压性的小打 )都利小弊大,那种担心中共会以攻打台湾的方式来转移内政危机的说法在现实政治 逻辑上没什么道理。九零年十二月底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公报关于统一问题的措词 内含玄机:九十年代“解决台湾问题”。这说明有务实的主和的力量在。果真如此 ,这将为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时间的余地,不过却绝非保证。因为问题在于 ,中共的决策连高层的党内民主都没有,因而其政策取向并非总是遵循理性而务实 的轨道。考虑到未来几年之内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人政治集团还将主导大陆政治舞台 ,而这些迟暮老人又视统一为“千秋大业”;千年的大一统文化董陶,毛泽东临终对 未“解放台湾”而表遗憾的政治遗言,以及根深蒂固的迷信武力的思维定势,不能 不对他们日渐退化的理性进行挑战,从而使有朝一日悍然动武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第三个潜在危机是台湾朝野的默契配合问题。在“统一步伐,统一行动”方面, 一个以民主整体为构架的社会较之专制独裁社会要困难得多,对当今台湾来说,上 下配合、朝野默契,大都需要以彼此间的共识为基础,而形成共识绝非一件易事。 就多数情况而言,企业界的经济考虑总是优先于政治考虑的,而一般民众也多看眼 前利益而少顾及宏观远景,这些因素已经而且仍将继续给台湾决策阶层带来困扰。 九零年下半年“冷却大陆热”的效果不彰就是一个证明。 四、四个难题 第一,“务实外交”之成效的有限性。目前台湾主流对“务实外交”的期待相当 高,一些人甚至怀抱着“一国两地区”的期待,希望两岸关系在国际上就象两个朝 鲜和当年的两个德国那样。目前的除了开拓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国际空间之外,政 治上亦欲获得国际社会对台湾的保护。两年来,这种外交攻势确有些成效,长远看 ,也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台湾经济同国际社会的相关程度,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同情 ,从而增加一些安全系数。但是,如果大陆不发生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或者灾难性的 社会动荡的话,这方面难有质的突破。一方面中共不能容忍台在国际上的独立外交 地位的再度形成,其容忍上限只是允许台湾在其同意的情况下以地区名义加入某些 国际组织;另一方面西方主要国家同台湾改善关系的程度也轻易不会跨越中共容忍的 极限,在战略上,迄今大陆地区在国际社会的战略权衡中其份量仍要重得多。 第二,防务上远水不解近渴。尽管“国防务精”不失为减少战争的一剂良药,但 台湾目前军事实力大大低于大陆,撇开核武因素,常规性防务力量与中共攻击力量 相比亦相当弱小。台湾方面试图通过改善武备来增加中共攻台之难度,但台湾虽然 具备经济实力,但由于中共在国际社会占尽名份之便,高技术武器的寻觅却是有门 无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事件之所以在台湾朝野引起震荡,便是因为台湾与科威特 相较,当面对攻击时,台不仅在军事上同样处劣势,而且在政治上还更为不利。这 一点台湾方面认识颇深,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争取大陆民众的心态改变缺乏良方。从战略意义上说,几年之内台湾执政 集团的对手仍主要是中共的老派人物,但几年之后,当第一代人自然死亡或退出权 力舞台中心之后,第二代乃至第三代将移居舞台中心。他们的视野相对宽阔、大一 统观念淡化、求实重利,“枪杆子打天下”的观念淡化、与“解放全中国”的夙愿 不再具有情感上和人事上的联系。这些都是有利于两岸逐渐走向良性的和平统一之 途的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无论在精英群还是在民众当中,也仍然存在一些不利 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人格特质和心态:1,就象不关心其它国家的事情一样,大多数 民众对台湾问题亦不真正关心;2,尽管肯定台湾成功之经验的人士越来越多,但认 同由台湾来“统一”大陆尚无广泛基础,“引进国民党”,“六四”前后指望“国 军打进来”,是特殊情境下一时激愤的产物;3,相当一部份人仍持有这样一种评价 :共产党不好,国民党也好不到哪儿去!因此迄今“与台湾相勾结”即使在大陆民间 也仍然不光彩(同过去相较“反革命”倒不再是恶名);4,信奉强权公理者或有此潜 意识者恐怕还不在少数,尽管一般人不会主动赞成对台用武,但有相当一批人莫名 其妙地睥睨台湾。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虽然未必象台湾一些人强调的那样“中共对台 用武有强大的民意基础”,但确实不一定引起太强的反弹。或者说,迄今为止,大 陆民众的心态尚未成为确定的遏制武力的和平保障。采取怎样的积极措施,争取行 将主导大陆政策的第二、三代精英群和民众真正成为既理性务实,又同情理解台湾 ,并坚决反战的力量,无疑是摆在台湾决策层面前的一项其意义绝不亚于“国防务 精”的战略课题。 第四,待变还是参变——如何对待大陆民主运动?这也是一个台湾决策层迄今仍未 做出最后选择的难题。从正面看,两岸的统一最终有待于大陆的民主化,因而大陆 (包括活跃在海外的)民主力量的崛起并成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希望所在;而且,近十 年来,大陆民主力量在民间社会有着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对民众的价值取向、 观念、行为取向和对国内外各种事物的评价标准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即使在大陆 体制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这股力量对台海两岸关系的发展亦会间接发生作用 。从反面看,在可见的几年之内,大陆民运的成败尚是未定之说,而目前台湾方面 为了获得中共的“善意”又需要率先表现出“善意”,于是对民运的支持与否便成 了一张烫手的牌。利弊得失并非一目了然,从而增添了政策抉择的困境。 上述都是今后台海两岸关系中的未定之数。对台湾来说,政策选择的空间依然广 阔。船已下水,方向大致拟定,但面前的重重险滩恶浪,仍将是对政治家眼光和智 慧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