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编辑方针 丁 楚 如何办好一个刊物,或者说如何评价一个刊物办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主办者对刊物的定位,也就是编辑方针。编辑部常常接到许多读者和盟员的来信, 大家众说纷纭,每个人对刊物都有不同的要求,都希望按照自己的要求改进杂志编 辑。当然,众口难调,我们很难使所有的人满意,但我们综合了大量的意见,基本 上把我们的编辑方针定在以下原则上: 1)严肃而又通俗。通俗,意味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考虑读者的喜好,严肃又意 味着我们不能完全跟随一般读者的喜好。要看到,《中国之春》比一般的政论杂志 具有更重要也更特殊的历史地位。今后的历史学家在考查中国民主运动思想发展史 的时候会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所以我们不但要对读者负责,同时更要对 历史负责,要使我们发表的东西基本上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登 一些小道消息时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尽管我们同样有渠道得到它们,同时我们对 一些过于大众化的内容也持有保留态度。 2)理性而又温和。这意味着尽量避免用过于激烈的语言,而提倡用中性理性的语 言批评大陆时政。我们的立足点面向灰色地带,即广大的中间地带,以便取得大多 数人的理解和支持。当然这一低姿态可能满足不了民运阵营中少数激进派的口味, 但权衡利弊,我们认为,从反对专制的立场出发,激进派即使不读《中国之春》也 会去冲锋陷阵。符合他们的基调曲高和寡,不但功效不大,而且会吓跑一批中间动 摇的群众。相反,把宣传的立足点放在灰色地带,可以发挥最大功效。这就是胡平 提出的“最大公约数”战略。 3)独立的立场和价值观。作为一个反对派刊物,最重要的特征是保持独立的立场 。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有独立的价值体系。海外有些刊物尽管也持反共的立场, 但仍然不自觉地沿用中共官方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事物的轻重。例如,过去在体制内 的知名人士一旦受官方批判,在体制外便具有了同样的分量。他们在体制内和体制 外的知名度均得益于官方的宣传。而那些长期默默无闻地在民间坚持政治改革的人 士,尽管做出了更有意义的努力,也长期得不到舆论界的注意和重视。这种现象说 明,历史还是官方写的,人们只是习惯地用相同的价值尺度对一些事物人物进行了 相反的的评价而已。最近几年,《中国之春》一直在努力打破这种局面,试图建立 起独立于官方宣传的价值体系。例如我们很少将注意力放在那些在官方和海外舆论 界都走红的热点人物和事件,而尽最大的努力去宣传那些从“四五”和“民主墙” 时代就献身民主的老民运人士,宣传那些为官方所封锁,被海外忽略的民运事件。 在这一点上,我相信海外没有几个刊物可以和《中国之春》相比。例如,如果没有 《中国之春》的系统宣传,像王军涛和陈子明这样的体制外民运人士和他们的事迹 在海外很难有今天的知名度和地位。 4)开放和自由化的形象。过去《中国之春》曾给读者一个民联机关刊物的形象, 这种形象会使很多人产生疏离感,限制杂志的影响范围。两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淡 化这一形象,使《中国之春》不仅仅局限于宣传民联宗旨的喉舌,而且也成为海外 民主运动的舆论阵地,成为各种思想和观点交流的园地。我们希望读者们能够理解 ,《中国之春》发表的文章只代表作者的观点,而并不一定都代表民联的观点,尽 管我们在取材时会遵守一个基点和底线。各种不同的观点都可以在这里争鸣辩论, 个种商标的货色都可以在这里展出,我们只不过提供一个场所。《中国之春》将由 它本身的运作证明,市场的建立比卖什么商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形式重于内容, 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宣传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