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祸》:预言中国崩溃·死亡·再生 何 频 一位现居中国大陆的匿名作家,撰写了一部长达五十万字的政治寓言小说《黄祸 》,以六四事件为背景,描摹了中南海最高层权力的撕夺、中国社会各种沉痾难起 的问题,预言邓小平去世之后可能出现的大崩溃情况。此书尚为正式上市,即引起 新闻界和评论界的广泛注意,有人预言此书将会在读者中造成极大的震撼。 一百多年前,德皇威廉二世说:“捍卫欧洲,使它不致被广大的黄种人侵入¨¨ 我在几年前所描绘的那种黄祸正成为现实。” 七十年后,毛泽东说:中国人最不怕打核大战,充其量死掉三亿人,看你们西方 人谁赔得起! 又过了三十年,邓小平说:“假如中国共产党失去对中国的控制,将会有一亿人 流亡到印度尼西亚,一千万人到泰国,五十万人到香港!”邓小平这个观点最早是八 九年六四后提出的,又于九零年五月十三日、六月十一日先后向埃及总理穆巴拉克 、香港富商包玉刚、加拿大前总理杜鲁多谈过。他向杜鲁多说:“如果(大陆)内战 一打起来,本身就是血流成河,还谈什么人权?人都往外国跑,中国的难民将不是百 万、千万,而是成亿、成亿,谁受得了?美国受得了吗?”他对穆巴拉克宣称:“如 果中国乱,将是世界性的灾难。”以上的谈话,都是获得证实的消息。今年四月二 十五日,台北中央社又报道说,邓小平最近再次提出了以输出难民来要胁西方的论 调:“如果西方各国再坚持经济制裁,不妨对沿海各地松一松(管制),让那些为数 不少的、总是想外逃的人,不论用什么办法,就让他们跑出去;步越南后尘,被人讥 笑也不要怕。” 你可以说邓小平无赖,但你不能不说这是中国的现实。中国大陆实现民主化的根 本障碍固然是中共一党的独裁统治,但同时临近爆炸的人口、枯竭的能源。污染的 生态环境、坍塌的社会心理、中断的伦常法则、正恶化中的少数民族关系已将中国 逼到步步危机,随时都可能出现大崩溃的境地。现在,中国的前途已不是过去所提 及的“中国往何处去”那样简单,而是:中国的毁灭有可能是世界毁灭的开端。 一位现居中国大陆的作家,花了近两年时间秘密撰写了一部关于中国大崩溃状况 的政治寓言小说,取名为《黄祸》。已由加拿大明镜出版社和台湾风云时代出版社 同时出版。引起了新闻界和评论界的广泛注意。该书正计划翻译成多种文字,评论 家认为“将引起读者极大的震撼。” 《黄祸》的故事梗概 急于摆脱困境的中共总书记虽身兼军委主席,但毫无控制军队的能力,人称“二 等兵”。他为了争取民心,获得西方经济支持,打出了为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屠杀事 件翻案的牌,同时将黑龙江省租让给日本抵偿巨额债务。以“太子党”王锋为代表 的军方势力和中共强硬派早对社会动乱和政府无能不满,借用日本杀手暗杀了总书 记,全面接管了政权,使中国更加法西斯化。深谙中国社会问题、处理社会危机有 非凡能力的智囊人物石戈在各方势力的平衡中,当上了没有实权的副总理,他支持 并保护一项绿色实验,以欧阳中华为首的绿色组织认为唯有绿色生活方式才能使人 类免于毁灭。 在福建副省长黄士可的带领下,经济相对自由发达的东南诸省为了维护自己的利 益宣告实行“一国多制”,脱离北京独立,并获得部分军队的支持。北京政权大举 南伐,爆发南北战争。 由于北方的军事优势和重工业实力,南方节节败退,注定难逃败局。在福建将被 攻克的前夜,用美人计成为黄士可情人的台湾女特工百灵促使他向台湾求援。早为 “反攻大陆”做好准备的台湾军队迅即登陆,形势逆转,内地各省纷纷响应,台军 长驱直入,兵临北京。 在别无选择的生死关头,王锋促使党政要员一致同意发射核弹摧毁台北。唯一的 反对者石戈逃进澳大利亚使馆并通知台湾,但未能成功,台北摧毁,台军攻势瓦解 ,北京重新控制局面。 台湾军队发誓复仇,高价购买核武器,并派出数个突击队抢占大陆核基地。南军 指挥官李克明不忍北京毁灭,在最后一刻打死了他深爱的百灵,但未能阻止两枚偏 航导弹打到苏联境内。中国内战眼看转变为丧失理智的核滥炸,为了保证国际和平 与安全,美苏在联合国名义下同时行动,一举摧毁了中国的全部核武器与核工业。 另有王锋才知道的一艘在绝密状态下制造的新型导弹核潜艇,艇上拥有四十枚核 弹头。在被进驻中国的联合国部队逮捕之前,王锋把潜艇全体官兵家属死在美国核 弹下的电文发了出去。 曾被以叛国罪处死刑的石戈在美苏明争暗斗的夹缝中被推到新政府首脑的位置。 他知道大崩溃已经开始,挽救十三亿中国人的生命成了他的使命。他用高超的政治 手段尽可多获得国际援助,重派绿色组织建立生存基地,推广女农学家陈盼培植的 高产作物——薯瓜,同时实现他酝酿已久的新型社会制度——逐级递选制。 石戈深知仅靠资源耗尽,生态彻底破坏的中国土地绝无维持十三亿人生命的可能 。饥饿的流民洪水般左突右撞,水库迟早溃决。他实行了一个庞大的秘密计划—— 因势利导,组织起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迁移。数亿中国难民从几千里的中苏边 境突入西伯利亚,沿古丝路进入欧洲,千千万万船只横跨大洋驶向北美和澳洲,近 十亿中国难民铺天盖地地涌向世界。巧妙的外交使穷国让路。而富国纵有强大的军 力,在无边无际赤手空拳的难民面前却一筹莫展,人类本已病入膏盲的生活方式和 原有秩序被这个冲击从根本上动摇。 首当其冲的是苏联。美国有太平洋屏障,虽也焦头烂额,比苏联还好得多。苏联 只有把美国拉到同等位置才能维持不败的趋势。石戈单身进入苏联占领区,会见苏 共总书记,使其同意开放远东港口,提供大批船只,成功地提高了向美国输送中国 难民的能力。美国为了保护自己,最终对苏联远东进行军事封锁。封锁和反封锁的 战争就此展开。 石戈发现了那艘中国潜艇的线索,当他通知美国时,却被早已把他视为敌人的美 国官员认为又是一个骗局。潜艇艇长丁大海抓住美苏冲突最恰当的时机,将核弹头 打向美国,使美国误以为来自苏联,仓促对苏联进行全面核打击,苏联也立刻反击 ,核大战爆发。 包围地球的核烟尘遮蔽了太阳,核冬天降临,全球农作物绝收。美苏为了挽救自 己,出兵世界占领资源。各国社会、政府、边界纷纷崩溃,饥饿、仇杀、死亡、成 为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处境。 拥有逐级递选制和薯瓜的中国难民这时反倒成了稳定因素,他们形成遍布全球的 自救组织,与当地人民共渡难关,在工业社会和物质主义全面毁灭的巨大代价基础 上,一种新型行社会和生活方式开始萌芽,也许那就是人类的希望,一个必须以毁 灭迎来的时代转折。 石戈走遍天涯海角,寻找陈盼。 苏晓康等人极力推荐《黄祸》 《黄祸》最早刊登于加拿大《新闻自由报》。今年四月号的台湾《联合文学》将 《黄祸》列为特别推荐小说,并刊出近十万字的部分章节,开始引起评论家的广泛 关注,先后在港台北美报刊发表有关该书评论的作者包括何频(加拿大《新闻自由报 》总编辑),苏晓康(《河殇》总撰稿人之一)、王兆军(原中国新闻出版社副总编辑 )、陈晓林(台湾出版家)、刘绍铭(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远东文学系主任)等人。 据何频介绍,《黄祸》的作者曾在北京目睹八九年的群众运动。“六四”之后, 他没有逃离中国,而是躲藏在大陆某地日夜伏案疾书,花了近两年时间方完成。手 稿经过曲折的途径运送出来。作者为了撰写此书,数年前即开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 各种思潮,中共和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政治结构、经济状况、军事实力及人民的价值 观念等搜集了大量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令人惊讶的是,从《黄祸》的有关章 节看,作者对海外民运存在的问题和局限,颇有“先见知明”。何频说:“读完《 黄祸》的手稿,我拼命使自己相信这只是一派耸人听闻的胡言,只是一个失落文人 杜撰的白日梦。然而,我至今仍被一种难以抵抗的恐惧感笼罩着。在我读过的所有 文学作品中,没有一部象《黄祸》给我带来如此大的震撼力。《黄祸》作为预言小 说,未来的中国变化当然不一定会依据作品设想的模式进行。中国实在存在太多变 数,任何可能随时随地都会发生。《黄祸》的意义不在于它为未来的中国构想了一 种可能,更重要的是这种可能建立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上。倘若中国人和关心人类前 途的人都读读这本书,也许《黄祸》所描写那种大灾难场面出现的可能性会减小一 些。” 苏晓康为此书撰写了七千多字的序言,他认为:“六四以后,中国大陆走进了一 种崩溃的机制。这种机制也有它一套程序,环环相扣,像多米诺骨牌的倒塌一样, 无可遏制。崩溃一般会按三个层面依次推演:社会心理的坍塌、政治制度的解体、 伦常法则的中断。至此,社会开始大分化、大动乱,各种力量轮番撕杀,直到杀出 一个新的游戏规则,崩溃的机制才会停下来。否则社会一直会解体下去,直到文明 的总崩溃¨¨《黄祸》这部书,将这种种变数,和那种雪崩般的坍塌,悉数描摹出 来。写得如此惊心动魄、如此恢弘而又章法井然的政治寓言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学 史上恐怕还是第一部。作者想象力之大胆奇诡,知识结构之宽阔丰厚,文学之雄健 浑然,都是令人惊诧的。在整本书的大悲歌中,虽然你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但 你还是会被那种渐渐逼近的恐怖的大限引着往前走,去经历一次幻想但却并非绝不 会发生的中华民族的毁灭。我祈望每一个中国人,包括那些不再对中国未来负责的 形形色色的政客们、军人们、大老们,都读一读这本《黄祸》。” 王兆军在题为《古老民族的警钟》的评论中说:“从来没有一部小说使我读后感 到如此可怕,如此悲伤。政治的积弊,思想的沉痾,生命难以为继的危机和那些在 困境中失去理智的人们,将巨大的灾难带给大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摇撼一切 的社会飓风。举目茫茫,一片黄汤¨¨¨《黄祸》以寡头专制政体、自然资源匮乏 和人口膨胀作为出发点,描述大陆脆弱到随时都会崩溃的状况,向我们这个民族提 出了警告,也向全世界人民敲响了灾难的警钟。你会象我一样扼腕叹息,一样不寒 而懔。你也许会暴跳如雷,也许会祝福,也许还会讥咒,你还会向这部小说提出一 串的疑问。” 陈晓林说:“没有人能够预期:在海峡两岸的文学创作都处于沉闷的底潮之际, 甚至在整个世界文坛的风向亦正偏向于纤巧型的、游戏式的文学试验之际,中国土 地上竟然奇迹似的绽放了这样一部大风格的、史诗般的作品。但可以预期的是,《 黄祸》不仅将撞击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心灵,而且必将为举世文坛注入一股新的激 素,引发一番新的回荡。” 刘绍铭专门评论了《黄祸》中一个非主角、却比较重要的人物丁大海——核潜艇 长。他认为,《黄祸》素材刺激,比起拍成电影的美国畅销小说《红色十月》,过 之无不及。但刘绍铭说:“一九八五年以来,大陆小说家成就非凡,有目共睹。中 国作家犯事,只要范围限于吾土吾民,只要忠于良心,勤于观察,不难相信而有征 。但一涉及异国情调,就容易出纰漏。王蒙如是,蒋子龙如是。”“《黄祸》的作 者有关专业的常识可能相当丰富,对中国国情亦相当熟悉。但笔触一涉及城外风土 人情,就犯了想入非非的毛病。”刘绍铭认为小说中关于丁大海的一段艳遇是“不 足而信。”刘绍铭说:“疯子当了核潜艇指挥官,是《黄祸》的根源,大众难逃劫 数。希望《黄祸》缘起于幻想,也灭于幻想。也希望除了丁大海之外,中共军头目 中,再没有其他开汽水(早泄)的银样蜡枪头,否则世界和平就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