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巴乔夫改革与苏联音乐 ·平可夫· 非官方音乐协会的诞生 戈巴乔夫推行了六年的改革,使苏联各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音乐界也不例 外。众所周知,苏联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音乐大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音乐设施及各类 音乐人才。莫斯科的波里谢依大剧场,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大剧院所属的歌剧、芭蕾 舞等音乐团体,与西方一流的同行并驾齐驱,为弘扬世界古典音乐文化作出了应有 的贡献。自然,波里谢依那金碧辉煌的大剧场,一百多年来,也作为历史的见证人 ,奏出了反映苏联时代精神的每一部剧曲的每一个乐章。如今,在戈巴乔夫变革之 风再次吹遍俄罗斯大地的历史关键时刻,她也将重新起步,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现代音乐协会,是戈巴乔夫变革之下的产物,她从诞生之初,便集结了一大批苏 联持不同政见的音乐家,如世界著名青年作曲家库巴伊多丽娜、柯尔乔莫夫、希利 别斯托罗夫都被囊括其中。协会会长德里索夫最近表示,与该协会同名的音乐团体 早在一九二四年便存在。斯大林体制确立之后,随着对内的高压政策不断扩展,这 一同名组织便于一九三一年被迫解散。而新复名的现代音乐协会,其宗旨就是要继 承二十年代同协会的遗志,为苏联音乐的多元化献力。由于该协会拥有大批世界一 流的作曲家以及演奏者,外国的同行与赞助单位也逐渐慕名而来,签署灌制唱片、 CD等协议。统治苏联音乐界长达六十年之久的官方组织苏联音乐家同盟也只好对此 望洋兴叹。为探索新的生存之道,该同盟会长,保守派色彩较浓的伏连尼可夫也愤 然辞职,让位于年青的改革者。 私人演出公司的兴起 近六十年来,苏联音乐家的出国演出活动,从日程安排一直到收入的分配,都必 须经由苏联文化部下属的艺术交流处统一筹划。该交流处盛气凌人的官僚主义工作 作风早已闻名于世。由于其工作的失误,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的访日公演因乐器迟 迟未到而不得不推迟演出的闹剧在日本传为笑柄。苏联国立交响乐团一行二百余人 的法国访问演出因入国手续不完备而最终取消整个公演计划也会在欧洲轰动一时。 私人演出公司的成立,在戈巴乔夫变革的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一年半以前 ,已有数十家这样的演出公司注册登记。著名的有演剧活动同盟、苏联音乐协会、 俄国和平基金会等团体。他们的管理经营者虽然大多身为前文化部艺术交流处的部 门负责人,然而由于市场竞争的导入,其工作方法一改前非。由于能付给音乐家们 更多的回扣,包括列宁格勒爱乐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在内的名交响乐团都乐意与 私人演出公司签约。著名指挥家罗杰斯特文斯基、基塔也科、奥依斯特拉夫、奥布 娜斯佐娃等人也纷纷“调动工作”,直接为私人演出公司服务。现在文化部艺术交 流处所属的大型交响乐团,仅剩下苏联国立交响乐团一家。 目前,私人演出公司的业务已经扩大到苏联以外的国家。自由化的个人经营业在 艺术界推行以来,苏联的音乐家、演员、芭蕾舞蹈家们已经可以自由地出国演出(不 必向国家事先偿还所谓的“教育费”)。故此,和中国大陆的情形相同,“出国热” 在苏联艺术界正风行一时。 国立音乐团体的“扩大经营自主权” 戈巴乔夫变革使苏联的国营企业扩大了自己的经营自主权,音乐团体也不例外。 一九九零年一月,莫斯科波里谢依大剧场率先从盈利分配、聘用制度等几方面对旧 有的管理秩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盈利分配方面,过去波里谢依大剧场在国外 演出的收益除百分之四十需付给外国的演出公司之外,余下的百分之十五还必须上 缴文化部,自己所剩仅百分之四十五。新的分配制度确立之后,大型的国际演出除 外,一般的访问演出以及国内公演,波里谢依可以不通过文化部,从而能自己决定 如何分配演出的收益。财政收入的增加,使波里谢依剧场的乐器得以更新换代。同 时,演员的收入也倍增。 另一方面,旧有的艺术家终身雇用制度业已取消。即使是明星歌唱家或芭蕾舞演 员也必须与剧场签署聘用合同。注重实力的新制度,使新一代的后起之秀得以脱颖 而出。新的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积极性。新剧目不断与观众见 面。“修道院的婚礼”、“奥烈良的少女”、“姆拉达”等剧目的推出仅用了两年 不到的时间。同时,十月革命初期的名剧“献给皇帝的生命”,也相隔七十余年得 以再度搬上舞台。 民间交响乐团的出现 私有化的最终结果,终于使第一个民间交响乐团诞生于俄罗斯大地。九零年十一 月,该团以“俄国国家交响乐团”之名,首度公演。由于得到国内大约一百五十家 企业团体的财政支持,入场券从此一直免费。演奏人员每月的工资收入却比一般国 立交响乐团高出三、四倍。为此,各路艺术家纷沓而来。“损失”最为惨重的可数 莫斯科爱乐乐团。该团音乐总监基达科,由于失去大批的优秀演奏家而愤愤辞职。 对此,他与苏联国立交响乐团的斯贝特拉诺夫以及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的菲特塞也 夫联名向文化部写了陈情信。另一方面,面对场场爆满的听众,俄国国家交响乐团 的发起人,钢琴家米哈依尔·布列托涅夫既感慨万分,又对未来表示谨慎的乐观。 他认为,由于音乐人才的大量外流,加之政局的动荡以及财源的不定,苏联第一个 民营交响乐团的前景并非一片光明。 苏联音乐界所面临的困难 布列托涅夫的担忧并非多余,的确有人埋怨道:戈巴乔夫的变革开放,放跑了苏 联所有优秀人才,其中以音乐界最为突出。苏联的出国热目前丝毫不下于中国大陆 ,仅去年一年便有五十万人出国,包括著名钢琴家第纳·约非、小提琴家门格罗夫 等犹太苏联人。统计数字表明,戈巴乔夫变革开始以来的五年间,移居海外的音乐 家人数是过去十年内的二十倍。这还不包括持有苏联护照,客居海外的苏联音乐家 人数。后者包括斯皮巴科夫、巴苏梅特、特雷契亚科夫等弦乐演奏家。他们大都活 跃于法国、西班牙等国的艺术舞台,只是在有大型音乐节的时候才返回苏联。 大量的人才外流,使音乐院校的学生蒙受很大损失。在苏联,著名的一流音乐家 大都在音乐学院有兼职。他们的出走,意味着学生们将丧失最好的老师。为此,学 生的水平也随之下降了许多。莫斯科音乐学院弦乐的一位教授评论说:目前百分之 八十的学生,如果是在数年以前投考的话,是不可能被录取的。 之所以有大批的音乐人才外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苏联音乐教师工资偏低。一九 九零年十二月,大学音乐教师的平均工资一个月仅有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卢布。按 当时的价格计算每月只够买六、七十个鸡蛋。同时,音乐家们还不得不为生活而奔 波,早晚手持各种票证,排列于各类购物的队列之中,或者是花费更多时间,与自 己的亲朋好友交换日趋短缺的日用品。这样的生活方式,伤害了他们为艺术而献身 的自尊心,又浪费掉大量的宝贵时间。在外国同行的高薪聘请之下,他们又怎么能 不动心呢? 与其他行业一样,苏联的音乐界,在戈巴乔夫变革的历史洪流中,正处在一个转 变时期。她既充满希望,又似乎困难重重。十年、二十年之后,与戈巴乔夫的变革 同行,苏联要么将再出现音乐大国的雄姿,要么就将永远沦为一个二流的音乐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