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三个留美专业学会回国讲学计划 ·王 浩· 今年暑假,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中国旅美政治与国际关系学会(简称政治学会)和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简称经济学会)三大学术组织实施并正在实施具有重大意义的回 国讲学计划。笔者参加了三大学会最近召开的年会,聆听了组织者与参与者的情况 介绍,觉得值得为他们的创举留下一点见证与评论。 三大学会筹划与实施讲学计划的概况 这一讲学计划由历史学会首先发起。继之,经济学会与政治学会迅速跟进。 历史学会选派了十名会员回各自母校讲课,分散在北京大学等二十五所高校与研 究机构,分别讲授“美国社会经济史”,“美国现代化”等。讲学分三种形式进行 :计学分的课程、系列讲座、以及流动性讲座。他们不仅讲学,而且以历史学会名 义在大陆举行三次“史学信息交流会”,获得一致好评。 政治学会也派了五名会员回国讲学,并安然返美。另外三名即将于九月成行。他 们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以个人讲课为主,没有以学会名义进行学术活动,主要讲 授国际关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理论及政治学研究方法等。相对而言,政治学会比 历史学会的姿态低得多,态度也谨慎得多。 经济学会本来拟派五位会员回国,但其资助单位要求会员只能限于国家教委直属 的七所大学,并且所有参与者必须获得教委同意。这样,不仅限制了参与面,更使 参与者却步。尽管资助单位最后放松了条件,但据笔者所知,至今尚无一人成行。 历史学会和政治学会的讲课计划都在短期内,出乎意料地迅速成行。其原因,除 了组织者们惊人的组织及活动能力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学会会员普遍支持这一计划。“六四”以后,中美文化交流出现倒退及胶 着状态。一批在“六四”期间并不是很激进的留学生,还是希望留美学生与国内学 术机构的学术联系能够延续与发展。而且,不少学生与自己的母校还保持着十分友 好的关系,希望通过报效母校,来建构中美学术交流的新渠道。而且,以报效母校 为口号,不仅能够区分政府与母校的界限,避免效忠政府之嫌,更能突显人之亲情 ,恢宏中国传统的积极面。同时,不少参与者已经成为美国各大学的助理教授,他 们希望通过参与这一计划,提升自己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为今后成为名副其实的 中国问题专家创造条件。 其二,美国各大基金会迅速决定资助这一计划。历史学会得到了亨利·鲁斯基金 会的支持,政治学会获得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资助,福特基金会决定赞助经济学 会的活动。“六四”以后,许多中美文化、教育项目被取消,中国政府对于从事社 会科学的美国学者尤其戒心重重(如“福布莱特”和“和平队”二大项目)。对比之 下,中国当局一直口口声声地表示欢迎留学生回国服务,甚至欢迎短期探亲访友, 而且这批留美学生学者的水平不比美国学者差,并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绝对优势。再 者,这些基金会渴望留美学生能够学成回国,基于现在不可能有众人长期回国的现 实,那么,短期回国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大事。当初他们出巨资帮助中国学人来美 的初衷乃是希望他们学成尽快回国。 其三,中共驻美使馆自始至终对回国讲学计划,采取合作态度。很显然,使领馆 的合作与否,是讲课计划能否成行的重要前提,因为他们手上握有每人回国的探亲 证明,这一证明是决定大陆签发出境卡与否的关键。使领馆支持这一计划的主要原 因,当然在于中共高层多次声称欢迎留美学生回国,他们不能给人落下“叶公好龙 ”的把柄。留学生大批结队回国,某种意义上也表明大陆已经“国泰民安”。据笔 者所知,使领馆人员还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讲学者扫除国内左的势力阻挠,同时还 为政治学会的参与者开列了统一的证明材料,以保证讲学者能顺利返美。 其四,大陆各大学的研究机构普遍欢迎这一讲学计划。根据三大学会发放资助的 原则,所有参与者必须得到讲学单位的正式邀请。事实表明,绝大多数的学术单位 皆迅速表示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讲学者大都仍为该讲学单位在编的教师与 研究人员,属原单位的优秀分子,他们借此计划之便,回母校汇报许多年留美之收 获,于情于理皆应受到欢迎。同时,由于参与者皆表示不要分文讲课报酬,尤其是 历史学会的成员其衣食住行皆为自理,极大地减轻了讲学单位的经济负担。当然许 多学校也急需开设一些新课程,正苦于年青教师大批出国不归,所以,学会的会员 以计学分讲课的形式报效母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今高校教师的紧张状况。 关于回国讲课计划的未来思考 三大学会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会员回国讲学之创举,已经引起海内外学人的很 大反响。为了有效推动与延续这一中美文化、教育交流计划,笔者有几点建言。 第一,海外民运势力不要直接介入这一计划。长期以来,一些海外民运人士总是 希望留美各专业学会更多地染上政治色彩,与他们一起“上梁山”,与中共专制政 权展开搏斗,借此壮大民运的声势与力量。同时,由于他们已经无法或难以循正常 途径回国,所以对那些归国讲学、探亲访友者,或斥之为投降主义、接受招安,或 贬之为投机分子、野心家,给回国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笔者以为,身处海外民主国家,首先各自具有选择的自由。随着自由的选择必然 出现不同的角色定位。人各有志,各司其职。况且,以客观角度而言,民运与学会 互为依存,共同希望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与学术民主。已经下海的民运人士与还在 海边的留美学者皆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有意无意地拉后者下海,表面上增加了 参与民运者的数目,实际上造成改革中国社会的一大功能的丧失。独立而又超然的 学人向来是一支不可取代的推动中国发展的主力。富有远见而又理性的民运人士应 该乐于见到各大专业学会的成长与壮大。 基于这样的认识,海外民运势力对海外学术团体的最大支持就是不要刻意介入与 干预学会的运作,这将有效地帮助各大学会在中国大陆开拓活动空间,推动合法而 又有效的中美文化交流,促使中共政府的大门不断开放。 第二,大陆官方不要刻意阻挠。也不要热烈欢迎各学会的讲学计划。据了解,这 次中共官方对组团回国讲学一事的态度是含混不清的。一方面,驻美使领馆方面积 极配合与合作;另方面在北京的有关部门对学会的团体活动设置种种阻力,并运用缩 小范围、提高听众层次等手法给讲课者制造不便。 笔者以为,中共应该以平常心对待这一纯学术的活动。首先,官方不应该公开阻 止此类活动,因为其高层人物多次宣示,竭诚欢迎留学人员回国看看。如今纯学术 的学生团体回国讲课,报效母校,如果遭到明阻暗卡,岂不帮助中共之对手嘲笑其 虚伪、心虚吗? 同时,官方更不应利用这一讲学计划,为自己脸上贴金。据说,讲学计划的组织 者在行前最担忧之处,莫过于《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登出“××学会热爱祖国、 热爱党”的通栏标题。也许此乃扼杀这一讲学的最佳手段。如果中共还乐意见到留 美学人陆续回国,乐于见到其留学政策不致血本无归的话,那么敬请淡化处理这一 讲学计划,不卑不亢乃为上策。 第三,各大学会应严格坚持学术至上的原则,保证这一讲学计划不致中断。坚持 学术独立既需要高超的技巧,更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坚持学术独立不是逃避政治, 而是超然于政治,并独具政治家想做而做不到的功能。但独立不是孤立,独立的魄 力与优势在于兼容并蓄,给各方势力提供一个讨论学术,发表意见的舞台。今后讲 学计划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对人选进行刻意的限制与审查,而在于使参与者没有借 讲学之便,搞政治名堂的可能与条件。这一方面需要讲学计划本身,建立一套民主 运作的程序,确定一系列运作规范;另方面,参与者本身要真正出于对自己学术的爱 好,对这一讲学计划的爱护。唯有此,这一讲学计划才能有效地保持其学术的本色 ,并保有其长久的生命力。 第四,国内各学术机构应充分信任与热情支持这一讲学计划。应该看到,大陆各 母校为这一学术活动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们不仅要挤时间排课,挤空间排教室, 更要应付来自上面的种种不确定的指示。许多单位怀着对自己学生的信任,顶着压 力,热情接待,一些历史学会的讲课者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但是,据一些参与者介绍,某些负面的因素已经隐现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例如 :个别单位很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情绪;个别部门把留美各学会作为涉外单位来对 待;某些学校限制本科生听课,阻止学生上课提问;以及一些“土博士”面对“洋博 士”的高谈阔论,产生本能的排斥心理等等。 其实,国内各学术机构应有充分的理由去支持这一讲学计划。首先,它有助于“ 六四”后的高校研究开拓与海外学术交流的渠道,吸收新的学术信息;其次,吸引更 多的校友报效母校,籍此培养感情,建立联系,一旦今后时势改变,大批校友必将 学成归校;再次,利用校友开拓海外生财之道,为母校募集资金,建立人际关系,并 帮助母校续接“六四”以后中断了的中美校际关系;最后,那些土博士大可与洋博士 共同合作,借洋博士之助,在海外扩大知名度,然后借助在海外之名,进而在国内 站稳脚跟。 总之,笔者希望所有关心中国学术民主、科学进步的海内外人士都来爱护三大学 会的回国讲学计划,为推动中国未来的民主、自由、繁荣贡献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