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亡了大清朝

--写在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桑 羊·


  是谁亡了大清朝?可能不少人会说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呗。八十年前武昌城头革
命党人义旗一举,南方各地纷纷响应,瞬时间反了半个中国,局势发展终于迫使清
帝逊位,大清灭亡。
  不过细查历史又有点不明白,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的同盟会在十一次武装暴动
失败后,正处于严重的低潮时期,财源枯竭,成员离散,主要领导人之间严重对立
,会员对领导产生信任危机,整个同盟会正处于裂解的边缘。在此危机关头,孙中
山及其战友怎么会有力量一举击垮了多次战胜他们的庞大对手大清朝呢?
  其实,当年在武昌起事的军人们与孙中山的同盟会并没有很多组织上和人事上的
联系。孙中山多次起事都是凭借江湖会党武装,这些会党组织常常不能被主流社会
所接受,故义旗频举之际,正规军绝少去聚义,反而常常被官府调去残酷镇压起义
。而武昌起义则是由当时打进正规军内部的“不同政见者”共进会策动的。正规军
发了难,又戏剧性地抓了个黎元洪作头,便立即得到其它地区上层人物的认同,于
是才有后来的成功。
  可是好好的官军怎么会反起官家来了呢?吃着皇粮的朝廷命官又为什么认同造反者
呢?原因就在于朝廷早已是人心丧尽,众叛亲离,只剩下一个空架子了。或曰,在辛
亥革命之前,大清朝已经亡了,革命只是切碎并清除了它的尸体罢了。
  那么是谁亡了大清朝呢?答曰:慈禧太后!
  当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古老的东方大门之后,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
化形态越来越显得落伍;中国外侮不断,积弱不振。年青的光绪皇帝为了挽救大清朝
,起用康梁谭等改良派,进行了雄心勃勃的维新运动。如果当时改良派能够成功地
把中国由君主独裁制改革为君主立宪制,建立真正的议会制度和保护舆论保护党团
的制度,那么中国很可能转弱为强。以中国人之众多、勤奋和聪颖,又能在一个开
放点的制度下发挥才能,则大清朝不难超过日本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之一。
如果历史这样走,也许我们今天仍然是大清的臣民,仍然象日本或英国一样有个皇
室作为民族统一的象征,同时中国要比现在民主富强。(也许我们还会有一批留辫子
的贵族,但一般人要不要留辫子则是悉听尊便了。)
  然而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慈禧却重新垂帘听政,血腥镇压了生机勃勃的改良运动,
从而使人们最终对清廷失去了希望。和平演变的路走绝了,绝望和仇恨使人们把目
光投向暴力革命,终于导致了清朝的最后灭亡。  
  所以说亡清者慈禧也。慈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也是大清的罪人。也许她当
年自以为是清廷的卫道士,因为她捍卫了列祖列宗的家法(或曰“老一辈的光荣传统
”)。也许当年有人会认为改良派是洋奴,卖国主义,因为他们“以夷变夏”,失败
后又托庇于领馆,流亡于日本(当时日本刚刚在甲午海战中大败中国)。也许在谭嗣
同被绑赴刑场的路上,围观者中会有人骂他崇洋媚外,活该杀头。但是历史是公正
的,它会使维新志士的爱国正气永垂青史,而把慈禧之流的守旧派永远地钉上了卖
国主义的耻辱柱。就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也会在辛亥革命后的很多年里,臭骂慈
禧的误国。
  历史会出现惊人的类似:文革后,中共衰象已现,凡是派的“洋跃进”破产,使
中共的声誉跌入了一个谷底,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再也跟不上现代化的步伐了。胡
耀邦,赵紫阳为代表的改革派遂突破传统,面向世界,大量引进市场经济机制,一
度使中共的声誉又趋回升,政治改革曾出现过很大的希望。本来沿此方向发展,很
可能出现一个多元化的“共产党立宪制”,亦即中共有名义上领导地位,共产主义
有类似英国国教的地位,而实权转入人大,各在野党或其它压力团体合法存在,在
议会内外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然而“六四”事件改变了这个方向。改革派的垮台也
许使中共永远失去了历史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也是中共的罪人。六君子洒在刑场的血决定了大清朝的灭亡,阿基诺洒在机场的血
决定了马科斯的垮台,难道“六四”烈士洒在长安街的血会白流吗?
  在走向多元化民主社会的方向上,和平演变是我们最希望的路。但历史究竟让中
国走和平还是暴力的路,这取决于中共改革派是否能再次抬头,平反“六四”。邓
小平等中共老一辈,看来是要一条道走到黑了,他们只要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藉“
四个坚持”保住权势就行了,哪管以后人民复起仇来,下一代的共产党人会有什么
命运。但是新一代的共产党人也能这样对自己的命运不负责任吗?他们真愿意一直为
邓小平的屠杀去背黑锅吗?如果历史真的证实了袁木先生的话:“要为六四平反,除
非中共垮台!”那对中国和中共都将是很悲惨的。那时候会不会有人再问:“谁亡了
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