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 天衣无缝 --记民阵民联德国分部联合代表大会 ·齐 墨·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夜里,德国埃森市的一个学生公寓里灯火通明,一群中 国人分为两组,正在表演联欢节目。节目的内容是:各组分别为对方出一个成语, 被对方的一个人出来用哑剧比划,而要求表演者的同组人猜出该成语。只见一位女 士起立出列,向她本组的人先伸出四个手指,这表示她将表演一个四个字的成语。 然后她举手向上一指,大家齐声说“天”。然后她再摸摸自己的衣服,至此好多人 已经猜中该成语,脱口喊道:“天衣无缝”。 确实是天衣无缝。这群人是民阵民联德国分部联合代表大会的代表,而这一天, 民阵民联德国分部合并的议案已经通过,世界上第一个民阵与民联联合的国家分部 已经诞生。回顾这两个组织的联合过程,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而观察两个组织 合并后的结果,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两“水”相逢 殊途同归 一九八二年,《中国之春》运动开始兴起,民联应运而生。一九八五年民联在德 国建立了联络站。相对来说,民联的力量主要在美国,在欧洲比较弱。在八九民运 高潮到来之时,民联在德国仍不被留学生接受,一直处在秘密状态。一九八九年五 月五日,全德学联在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和声援国内学运的大会上宣告成立 。当时民联德国联络站的负责人梁达胜要捐给筹备中的学联一千马克,被学联筹备 人婉拒。同年五月二十五日,德国留学生在各地举行集会,反对中共在北京实行“ 戒严”。民联联委会候补委员刘旭在波恩的集会上登台演讲,刚刚说出自己是民联 的成员,即被台下的人打断,并赶下讲坛。 六四之后形式大为改观,一部份留学生开始加入民联。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民阵德国分部作为民阵在全世界的第一个国家分部正式成立,至今已经发展到二 百五十余名会员,成为民阵在欧洲的最大的分部。在德国的民联成员基本全都加入 了民联,而部分民联成员也加入了民联,使民联德国分部的成员增加到二十余人。 许多民联的“老反革命”分子在民阵中担任了重要职务,以他们多年从事民运的经 验为民阵德国分部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民阵德国分部第二届理事会副主席梁 达胜、监事会主席刘旭,民阵中德支部第一届理事杨先智,均为民阵德国分部的干 部。而民阵分部第二届理事刘燕女士也是民联在六四之后发展的新盟员。民阵和民 联在德国早已是“同床共梦”了。 在世界范围来讲,民联和民阵应该说存在过一些差别。有人曾经开玩笑地借用中 共的“文革”语言说:“民联成员主要是地、富、反、坏、右,民阵成员主要是叛 徒、特务、走资派”。也有人说,民阵比民联在对待共产党的态度上更温和一些。 这些说法大约有一些道理,但在德国却完全不是这样。在德国,部份民阵成员对共 产党的态度比这里的民联成员恐怕更为激进,而两个组织成员的身份也没有差别。 就民阵德国分部来讲,大陆来的留学生始终占主导地位,还有少量台湾留学生和侨 界人士,最近也有不少从大陆流亡出来的难民加入进来。民联在德国的成员构成也 大致如此。 目光下移 才看仔细 民阵与民联的差别之所以被人过分看重,甚至被扩大了,主要是观察者着眼点不 同。比如有一位民联的朋友在《新闻自由导报》上撰文说,“民阵主张赵紫阳上台 ,平反六四;民联主张走体制外民间道路与中共平行对话”(杨漫克,《民运应有容 忍不同意见的雅量》,《新闻自由导报》第八十二期)。在德国的一些民运朋友读了 该文后向我打听,是否民阵把自己的主张真的改为“赵紫阳上台”了。笔者虽为民 阵德国分部主席,竟然也不知道杨漫克先生说的民阵的这一“主张”。胡来我查阅 了民阵的所有文件,又向民阵总部询问,才确知道这一说法并无根据。可能有的民 阵成员说过这样的话,而杨漫克先生将某个人说的话作为民阵的主张,就难免在德 国引起一阵紧张。因为民运德国分部从来没有人把赵紫阳上台作为自己的主张。 看来,看一个民运组织的主张,不能光看其个别人的说法,虽然这种“个别人” 有时是“上层”人物。应当说,从基础来看,民阵与民联已经相当一致了,在主张 上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如果我们能将目光下移,在民阵与民联的联合问题上就不会与那么多令人头痛的 难题了。众所周知,民阵与民联的联合问题,已经提出来近两年了。联合的进展之 所以到今天还不能令人满意,原因之一在于两个组织上层的分歧。比如,合并之后 的组织叫什么名字,在上层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在德国的民阵民联成员看来就是 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民联德国分部主席梁达胜说过,德国民联人数较少 ,与民阵德国分部合并后继续教民阵德国分部就行。也有一位民阵的成员讲,民联 成立较早,合并后叫民联也是一样。最后大家赞成两个分部合并后暂时起名为“民 阵民联德国分部”,待以后民阵民联完全合并后再根据联合大会的决定改名。 从下合起 基础打实 民阵与民联的联合问题,目前刚从目标确定走到操作过程。民阵二大和民联五大 之后,两个组织的合并已经势在必行,在价值判断上大家也逐渐认同了“合并为好 ”的论点。但对于“怎样合并”,各个组织却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主要是因为 大家对此关注不够,也因为海外民运中“清谈胜过实干”的现象所致。 一九九一年八月,在民阵比利时分部主办的“中国-和平演变的机会及其利用”国 际研讨会上,民阵人士金晓炎、杨中美、邵海鹏等人已经提出了两个组织自下而上 进行合并的建议。更早,在一九九一年三月三日,民阵南澳支部已经在全球率先与 民联南澳支部合并,成立了“民阵民联南澳大利亚支部”。德国的民阵、民联同仁 对这些建议和实践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根据德国民运组织的具体情况,决定首先在 国家分部的层面上进行合并。一九九一年七月,民联德国分部的会员大会通过了与 民阵德国分部合并的决议,并委托该分部主席梁达胜具体主持此事。九月八日,民 阵德国分部理监事联席会议上也通过决议,将民阵分部的三大同时作为两个分部合 并的代表大会。民阵主席万润南当天得知道这一决定后立即表示支持,民联主席于 大海在十一月初来德国访问,与梁达胜、廖天琪(民阵总部德国理事)和笔者就两个 分部合并之事进行过协商,表达了民联总部的支持意见。 民主政治是程序政治。尽管总部、分部的人对两个分部的合并均持积极态度,实 际上两个分部的合并在德国也已经水到渠成,不必再拖延了。可是根据章程,民阵 德国分部理监事会无权决定召开民阵民联德国分部联合代表大会。为了解决这一“ 宪章危机”,民阵民联德国分部的理事会决定先着手筹备合并的联合代表大会,选 出民阵分部三大的代表和民联与会代表,然后在代表大会前举行预备会议,请代表 对举行合并代表大会的提案进行表决。结果绝大多数代表赞同举行合并联合大会。 于是,民阵民联德国分部合并的最后障碍消失了。 如果民阵与民联的合并能先从基层做起,步步踏实,最后两个总部的合并就不会 引起很大震荡。即使总部在合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不会影响到大局。 德国模式 是耶非耶? 海外民运在各个地区的表现确实很不一样。去年就有人提出了所谓“德国模式” 的假想,主要是从民运力量的布局来看的。德国目前较大的中国人团体有全德利益 ;民阵民联分部都是政治性组织;莱茵笔会是学术、出版组织,出版《莱茵通信》 杂志,也举办一些研讨会。组织的性质虽然不同,但大家分工合作,有条不紊。而 在有的国家,同样性质的组织往往并存几个,相互争抢。 在这次代表大会的闭幕式上,民阵总部秘书卢扬再次谈到了“德国模式”。我想 ,要归纳德国民运的特点,必须先与其它国家进行比较。正好这次会议也邀请了中 国自由民主党第一副主席倪育贤,他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他认为,海外民运存在 人才、理论、组织、财务等各方面的危机,其原因在于民运中没有形成一个几十人 的坚强的有献身精神的领导核心。有这样核心的主动出击,就不会出现所谓的民运 “低潮”现象。而德国的情况与倪先生的理论相差太大,在这里目前普遍的看法是 :每个人首先要解决自己的生计,然后再有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民运。时下这种 相持阶段可能会很长,大家应该利用时机,把自己以前从事民运耽误的读者时间补 回来。面对德国无人问鼎民阵民联的局面,有人感叹地说:“英国那么多民运专业 人士,而德国一个也没有。能从美国拨过来一些就好了,也省得他们在那里激烈竞 选,我们这里无人出山”。 没有职业民运人士,以留学生为核心,是德国民运的一个特色。还有一些从外地 来的朋友,与德国留学生接触后,认为这里的民运人士有理性,做事有严密的计划 性,团队精神相对较强。记得去年台湾学者沈君山来德国时说过,各国留学生的组 织状况与所在国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据他的观察,法国人很浪漫,法国的留学 生就难以组织起来,而相反德国人很严谨,德国留学生组织化程度就高多了。由此 而来的,是德国民运圈内的内斗既少又轻。 “务实”是德国人的工作精神。这一短也影响了这里的留学生。许多来德国访问 过的人说,德国的民运有声有色,而外界却所知不多。其原因在于德国民运组织不 善于造势和作秀。时下有些民运人士以作秀为风尚,事情不知做了多少,新闻风头 却抢在前面。甚至是为制造新闻而做事。长此以往,何以自立。 守住阵地 迎接高潮 德国民运目前在艰苦地支撑着。一些早期的积极分子现在因各种原因退出了,继 续在做事的人也精疲力尽了。读书和工作的压力,使人对民运组织中的“官位”望 而生畏。前不久,民阵柏林改选,无人愿意担任主席,最后采取了轮流坐庄制,选 出六个人,每人负责两个月。柏林支部是民阵在全世界的第一个基层组织,也曾经 担负过民阵“柏林会议”的筹备大任。至今大家觉得需要更多照顾自己的事情了。 这次民阵民联德国分部理事会的产生,也是几经周折。笔者去年作了一年的民阵分 部主席,不仅身心劳累不堪,也耽搁了博士论文的进程。在去开会时妻子下了一道 死令:如我再当选,就不准回家。上届民联分部主席、民阵分部副主席梁达胜和民 阵分部监事会主席刘旭,不仅自己表示不再竞选,他们的妻子还各带着两个孩子来 监督其丈夫,以免他们被人鼓励得“头昏”,再次出山。看来,海外民运负责人出 征的第一关是“内人”。 形势比人强。我和梁达胜禁不住朋友的鼓励,再次被推上“烤炉”,分别当选为 合并后的分部的正副主席。看来确实是“知夫莫过妻也”。还有一位费良勇先生, 一直是慕尼黑市民运的中坚人士,确实“良勇”,在这个时候披挂上阵,担任理事 。 但这次选举与以前相比,也与所创新。大家“不忍心”看着我们三人孤军奋战, 让我们提出条件。我也就不再客气了,将分部一年的事情提出一个清单,请大家认 领“任务”。结果许多人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注册、人权、出纳、编写通讯等工作。 这样,众人做事,理事会的压力就大大减少了。代表们也纷纷表示,在目前这种情 况下,大家的期望不要太高,能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十二月一日,民阵民联德国分部诞生了。该分部作为民阵与民联的地方组织,是 独立的法人,按照德国法律注册,分别对民阵和民联总部负责。我们希望,德国的 这一举动,对全球民运组织的大联合会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