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编者 编辑先生: 偶然翻到《中春》九一年六月号上高新的文章,其中提到“六四”时坦克压人只 发生在六部口一带,感到与事实有出入。特寄上一张本人“六四”时拍摄的照片。 这照片摄于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上午十时左右,地点在五棵松三零一医院附近,正 在坦克从西面入城的必经之路上。当天早上,市民在万寿路一带纷纷传言三零一医 院门前有一具被坦克压烂的尸体,本人当即赶往现场拍下了这张照片。虽然从现场 和照片上不能确定死者的身份、年龄和性别,但照片可以证明坦克压人在六四是确 确实实发生过,而且不只在六部口。 华 森 编辑部: 十一月号八十二页“陈希同东京碰壁记”中,有这样一些词句被用来描写陈希同 :“堆着得意洋洋的笑容”,“故作镇静”,“脸青一阵白一阵”,“心里气急败 坏”,“理屈词穷”,“厚颜无耻”,“阴沉着脸”,“显然连他自己也觉得太露 骨”,“脸上肌肉抽搐着”,“惶惶然,灰溜溜”。 这些词句,都不象是客观的报导。我不能说整个报道一定与事实不符,但用词不 客观甚至不真实,会使人怀疑报道的真实性。陈希同确是人人皆曰可杀的六四屠夫 ,但这样的写法不显得有力量。 一读者 编辑先生: 102、103期所连载的胡平的“历史透视1911-1991”和唐正声的“闲话清末民初” ,是两篇难得的好文章。两文讲同一主题,发表于同一期上,原本很可能“撞车” ,很可能使两篇都很出色的文章中的微有逊色的一篇比下去,那就很可惜了。可是 这里我们看到的却是玑玉争辉,各显风采,作者的功力和编者的眼光的结合使这两 期成为《中春》精彩之卷。《中春》现在确实很有专业水平了。 两点意见:(1)成为《中春》封面人物是一种殊荣,不少人得到过这种殊荣,他们 确实都是出众的人物。但其实朱榕基、李瑞环也可以上《中春》封面的。不过你们 也许有策略上的考虑。(2)新闻照片应注明人物的姓名和位置,否则有时虽注了姓名 ,却还是不知是照片上的谁。 新泽西 王先生 编辑先生: 刚刚收到一封家乡来信。谈到一些国内情况,虽说是他一个人的抱怨,但也可见 民心所向。不知贵刊有无兴趣刊登?考虑到对他本人的保护,我把地名和写信人的名 字改了。我想这种信函所表达出来的是人们在大陆现时环境中的真实感情,由此建 议贵刊收集这种书信,择优发表。成集后还可作为很好的出版物寄回大陆,引起共 鸣。不知以为如何? 启 疆 启疆先生: 您附来的国内来信拟在本刊下期发表。 您所提建议甚好,本刊将很高兴接受您的建议。希望读者能支持本刊建立这一栏 目,把您认为适宜发表的国内来信寄给本刊。本刊当承担为国内写信人保密的责任 。 《中国之春》编辑部 致《中国之春》 ·叶 健· 你把红色的记忆播进黑色的土壤 并以眼泪使之受孕 你扑倒在严寒的大地 为了以体温孵化那一声活的呐喊 如果你真的是白雪 那么,有一天 深埋的兵马俑将会发芽 而你将融化 没有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