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大血案谈生活的智慧 .伍 凡. 爱荷华大学大陆留学生卢刚杀死四名老师及一位同窗后饮弹自绝的新闻,震惊各 界。从这桩杀人案,我想到,一个人在紧张的竞争环境中如何能快乐生活?苏格拉底 说:“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卢刚有很高的智商,有高深的 专业知识,但他极端缺乏人生的智慧。智慧有别于聪明。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饱 学之士,博览群书,却无法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人生旅途总是坎坷不平,这是 无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它、正视它,并重新再出发。智慧是一种光明的创 造性,它照亮自己的心灵,使我们走向踏实的人生旅途。 开启智慧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接纳自己,肯定自己,而后实现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生的秉赋都不一样。后天培植成的能力,生活经验,优 点和缺点,那都是属于你自己的。只有认清自己,接纳自己,伸展一个真实的我, 才能自尊自爱,心平气和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人最忌讳与人比较,与别人比较就会 产生否定自己的倾向,久而久之,就成了东施效频,造成无谓的烦恼。如中国俗语 曰:人比人气死人。妒忌别人也是愚昧的,于事无补的,并造成感情和理智的矛盾 。一个人越嫉妒别人,越对自己不满。当这种不满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作出失 去理智的举动。像卢刚的例子,把心灵的不满恶化成破坏和攻击的举动,最后杀人 杀己。古今中外的圣贤教人不可妒忌,圣经中将妒忌列为戒律之一,可见其严重性 。 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人须具有两种不可少的特质:第一,必须是理性的,并有信 念的。他了解自己,待人接物不吭不卑,不意气用事,不诉诸暴力,相信公理及正 义,对自己具有无限的自信和自尊,但并不自傲。在真理面前勇于认错,并乐于改 过。 第二,必须是感性的,有丰富的感情,及伟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心地广大,与天 下万物为一体。爱家庭、爱国家、爱人类,也爱万物。爱必须通过行为来实现,做 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并不限于有形的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帮助,如亲切、 关怀、体谅和宽恕等。这种无私的,不求报偿的超然的爱与理性相辅相成,必可引 导我们走向健康愉快的人生。□ 单一价值观下的受害者 .钟 锐. 爱荷华校园血案发生之后,很多美国人都很不理解。他们觉得像卢刚这样一帆风 顺的青年学者,今后在学术界还会大有可为,为什么会为了区区一篇论文的评奖而 大开杀戒?于是,他们只能将此解释为心理病态。被害者克黎利博士的兄弟为此建立 了“克黎利博士国际学生奖学金”,以促进国际学生心智健全,减少类似悲剧。 而所有中国留学生则都愿意把此事看作孤立的事件,唯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然而,透过这一孤立的事件的表象,我们可以洞窥深藏其中的一些文化上的根源。 美国大学不象中国大学那样“旱涝保收”。每一万名新生入校,四年之后会有四 分之一被淘汰,拿不到毕业文凭。研究生院规定,要拿到博士或硕士学位,平均成 绩须达到良好以上,加上博士资格考试,学位论文等难关,被淘汰者屡见不鲜。每 年,全美各大学在学业上遭受如此重大挫折的学生人数加起来数以万计,其中只要 有十分之一象卢刚这样耿耿于怀,抱着鱼死网破的心态来寻求“公正的解决”,那 美国大学早就成为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战场了。然而,这众多考场失意的美国学 子并没有走上这样的绝路,他们也不会因此而丧失自信。他们脚下的道路有千千万 ,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要走独木桥?美国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他们不会轻易对某种 观点下“是”或“非”的判断,一般也不会用“最佳”或“最差”之类的形容词来 评估各种人生道路的选择,而是着眼于各种个人的志趣和爱好。正是这种多元的价 值观,使美国青年不会因学业上的挫折而消沉,使他们在人生的长途中能随时不拘 一格地调整自己,既奋发进取,也活得萧洒。 反观我炎黄学子,自幼便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小学考到中学, 从中学考到大学,从大学考到研究生,最后考托福留学,闯过一关又一关,每个人 都是在背水一战,别无选择的心态下去拼搏,一失足就成千古恨,没有人会同情你 ,谅解你,有的只是亲友的叹息,社会的鄙夷,绝望的自暴自弃。成功者当然都是 久经考场的幸运儿,他们从未尝过什么是学业上的挫败。所以,他们中间不少人一 旦在异国求学遭遇挫败,便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和打击,心理失去平衡。前些年, 中国留学生因学业受挫,而自杀或精神失常被送回国者不乏其人。尽管每个人个案 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价值观都十分狭隘和单一。在他们看来,人生 只有一条路,就是读大学,攻博士,在学业上出人头地。这是人生唯一的价值所在 ,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成功就有一切,失败就失去一切。他们不想不知也不 信人生除了拿博士成名成家之外,还有许多东西值得去追求、去探索、去尝试,人 生同样会过得充实美好。 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卢刚才会把教授对他论文的评价看得如此重要,以至于 要用同归于尽的手段来解决这不共戴天之仇。我们可以想像,卢刚在最后关头心智 已步入了死胡同,他并非不自尊自爱,而是太自尊自爱了,他珍爱他所获得的一切 成绩,绝不允许对它有丝毫贬损,否则就是对他个人前途的威胁、对他才能的否定 、对他自尊心的摧残、对他的人身污辱,他的思路在这样的单行道上逐级上升,我 们就不会奇怪他最终为什么会走上绝路了。 作为凶手的同胞,我们除了谴责其凶残自私之外,还应看到凶手本人也是受害者 。他在一种极端一元化的价值观中走向了极端,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在这狭隘、 阴暗、单向的死胡同里,也许正走着许多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