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露面,局势更微妙 ·何 频· 踏入五月,北京的局势变得敏感。天安门广场和大学校园荡漾着不平常的气氛, 公安武警人员已受命加强巡逻戒备。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敏感”的核心地带,还 是在中南海。 北京的观察家说,中共高层内部对邓小平“旋风”的反应发生了一个从慌乱、调 整到对峙的转变。从目前的情况看,邓小平南下的谈话最初所产生的强大政治冲击 波,已经被大大削弱、遏制。 这种观察无疑是正确的。海外的反应似乎要迟疑、肤浅得多。《世界日报》五月 三日的一篇特稿说:“中共高层,反邓声浪渐微弱”,西方的一些通讯社甚至说: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保守派元老陈云,已公开表态支持邓小平加快经济改革的主张 。”不错,中共最高层一部分人如乔石、田纪云、朱熔基等仍在为“邓旋风”的持 续不遗余力,地方诸侯亦乘机争相推出各项具体、大胆的改革措施,但就整体而言 ,中共最高层的争斗仍是胜负难分,保守派强硬人物一个也未下台,陈云的露面使 局势变得更微妙。 邓小平又陷险境 消息来源说,中共第二号文件虽然把邓小平讲话中许多尖锐内容作了删节和文学 处理,少了许多棱角,但仍引起了强硬派的反弹。 邓小平声称要让反对改革者下台,结果至今谁也没被赶下台。反而有人认为邓小 平的讲话是“故意挑起党内矛盾,显自己的威风”,还有的人说邓的讲话搞得人心 惶惶,担心自己被列为“反改革派”下台,害得原来在近月进行的一些人事调整只 得暂停下来,因为这个时候下台会被人戴上“反对改革”的帽子。 邓小平的大公子邓朴方在加拿大为父亲解围:“我父亲在政治上的修养已到炉火 纯青的地步,他说谁不改革谁就下台,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说的。倒不是针对某一 个人或某一个人,而是泛指。” 邓朴方又说:“所谓稳的方针,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如果把改革的步伐限制得 太紧,活力压得过紧,时间长了,就有问题。”这显示邓小平担心有些人强调稳定 ,会影响他所主张的改革开放。 然而,中央机关一种所谓“对邓小平的讲话要全面理解,准确理解,不能让一种 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重新抬头是当前特别要警惕”的论调开 始占上风。 四月二十七日《人民日报》发表长文,论述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 想。由于文中多次突出引录过去十几年邓小平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及最后处理学潮和 民运等问题的讲话,强调稳定的重要性,北京一些观察家就认为,该文作者及策划 者的真实动机是要用邓小平较早期的话来“冲洗”并“淹没”他最近南巡讲话的主 要精神;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高招。 有人说,这篇文章是包括袁木在内的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保守派写作班 子联手草拟的系列文章的首篇。 其实,即使避免对别人的动机作出判断,这篇文章的论述方式也是颇为荒唐的。 一个领袖的政治主张和指示,往往随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只可用他在新阶段的指示 来修订他在旧阶段的指示,而不可用旧阶段的指示修订其在新阶段的指示。例如, 可以用毛泽东一九三八年在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的“全体一致诚心诚意的拥护蒋委 员长……”登在今天的《人民日报》上吗?然而,今天《人民日报》的文章竟引述 邓小平三年前的话说:“我们应当运用戒严法,或采取甚至比戒严法更严厉的措施 ”,难道中国什么地方真危机到又要戒严吗? 当然,邓小平近年一直在政治上采取强硬、经济上采取灵活的政策。不少人倾向 于认为邓小平只不过是一个开明一点的极权者,他主导的改革局限于经济方面,他 会毫不迟疑地镇压政治上的挑战者。问题在于,邓小平现在主要是对付反对深化改 革的保守派挚肘活动,主要是“反左”,怎么又刮起自己的耳光来了? 邓小平这次露面,违反了他已习惯了的自己后台指点,以使自己在政治上游刃有 余的规矩,所以也就把自己更多地暴露在对立政治派别的面前。 他不能老是露面,老是露面只会削弱他的威力。他大吼一声,又得保持沉默。如 果他所钦定的“第三代核心”能当大任倒无问题,糟糕的是,接班人恰恰是个花架 子。 这个时候,该轮着陈云露面了。 陈云并未支持邓小平 平心而论,陈云也是个被海外传媒脸谱化了的人物。他并不象王震那样气势汹汹 ,也不象邓小平那样在具体人事上过多插手。他的身体近年来十分衰弱固然是一个 原因,更主要的是他几乎未曾成为中共政坛上的主流派,似乎也缺乏权位的热心。 但他是个固执的政治家。 他的“鸟笼”经济思想,他与邓小平的对峙,使他被人捧为保守派阵营的旗手。 较早前曾有传闻说,邓小平南巡之前邀请陈云同往,为陈云所拒绝。而陈云之子陈 元日前在美国透露:并无此事,他父亲的身体情况不允许。 不过,邓小平确实有意与陈云沟通。几年前,陈云的秘书背着陈云与邓小平的秘 书联络,希望促成“两巨头和好”。邓方面表示同意,陈云获悉后勃然大怒,将自 己的秘书发配到一个地方港务局。即使在北京高干圈,也没有邓陈为何老死不相往 来的统一解释。但知情者说:“从某种意义上,中国的问题在于邓小平与陈云的关 系。” 这个结,至今并未解开。邓小平南巡的讲话,据说刺痛了陈云。陈云五一前夕在 上海的谈话,不仅没有对邓小平的“第二次改革”表示支持,而且更加有力地证明 了他与邓的分歧所在。 陈云“六四”之后每年均露面一次,每次都是关键时刻。 第一次是八九年十月一日,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明显表达他对新中央的支持态 度; 第二次是九0年元月二十四日,他在杭州与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作了较长时 间的交谈,将事先写好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条幅送 给李泽民,并指这十五个字是唯物辩证法。 第三次是九一年五月,陈云在上海听取副总理朱熔基、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上 海市长黄菊的汇报,陈云又将前述十五字“真言”的条幅分赠予朱、吴、黄三人。 据说,陈云对他们说:“不能让资本主义思想决定你们的改革计划。”而在此次见 面之前,邓小平刚到过上海度春节,并大谈姓社姓资的标准问题。陈云露面不久, 京沪之间就爆发一场“姓社姓资”的大辩论。 这一次露面,陈云选择在“五一”前夕,不知是否与他的工人出身有关。从电视 画面所见,陈云的形象和邓相似,小小的个子,白发苍苍,一身蓝灰色毛装,脚上 是双黑布鞋。他的身体显得比邓小平虚弱,但人看来还清醒。他说的一番话更藏玄 机。 中共的报导中有几点值得玩味: 一陈云和四月上旬李先念的讲话一样,完全不提邓小平新的一轮改革活动,更没 有提及防“左”。一直传闻强硬派认为“右”的危险性更大。 二吴邦国和黄菊把邓小平、陈云、李先念三人并列,说明邓小平的地位固然最重 要,但李先念和陈云的影响力只稍逊于邓小平。而杨尚昆未被提及,恐怕与他给人 是邓小平亲信的印象有关。 三吴邦国说:“上海开放开发浦东新区,打的是‘中华牌’,欢迎全国各地前来 投资。”没有提到邓小平所重视的引进外资。 四陈云书赠吴邦国和黄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 老凤声”,针对性极强,有暗示不要光听邓小平讲话的意思,也暗射邓小平应该认 真放权给年轻一代。 五春节前夕,杨尚昆、吴邦国、黄菊,上海市顾委主任陈国栋等曾向陈云拜年, “祝他健康长寿”。当时邓小平也在上海,但邓陈两人却未一起活动。 六上海一向是陈云的关系重点,陈云近年也主要在上海、杭州疗养,对上海影响 力极大。邓小平对上海过去并不重视。只是在江泽民上调中央,邓小平想把“上海 帮”收为己用,提升朱熔基和陈锦华等人,但上海领导层似乎不想变成“邓派”, 想维持自身的独立性。 以上观察,只是根据表面文章的揣测,是否完全接近事实,尚待继续查证。 现在,陈云也已回到北京。两人真正的交手,应是在只有五六个月就要举行的“ 十四大”和明年年初的“八届人大”的人事安排上。而其中的变数,与各派第一线 人马的表演好坏也极相关联。 黄菊左右为难 文质彬彬像个书生,今年五十三岁的上海市市长黄菊。据说最大的特点是对数字 有着特殊的记忆,即使是对毫无逻辑意义的统计数字,电话号码都可以经久不忘。 或许是这点“天才”,使他对自己的处境作了精密的计算:还是不要急于出风头。 当然,黄菊也确实有些左右为难。一方面是邓小平每年春节坐镇上海,说自己的 一个失误就是搞特区时未把上海带上,所以亲临上海督战;另一方面,陈云也盯住 上海不放,而且陈云的两名亲信——前上海市委书记陈国栋和前上海人大主任胡立 教,不断向黄菊发出警告:“不要太兴奋,不要做任何危及政治稳定的事。”陈国 栋、胡立教已属于政治上的过气派,但他们对上海的影响力仍不可忽视,他们在市 政府的一名羽翼就公开附和说:“小平同志最近的视察,当然给本市带来一大鼓舞 ;但他的某些讲话在实际工作上并无太大帮助,也是实情。” 邓小平南巡之后,黄菊也曾夸言,“要使上海的经济成就超越深圳。”但陈云从 杭州赶到上海,使黄菊在市人大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还不及李鹏的《政府工作报 告》“解放”,黄菊甚至不敢重复“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和“改革百年不 动摇”等语,具体的改革措施也相当审慎。 前上海市长朱熔基似乎已对黄菊表示不满,他举出两个例子,一是香港地产巨子 李嘉诚本来想和上海合资经营货柜码头,但因为李嘉诚要求占百分之五十股份,上 海只肯给百分之四十九,相差百分之一,洽谈卡住了;二是上海本来早就在搞证券 交易所,结果进展比后来成立的深圳证券交易所更为缓慢。在发行股票方法、股价 、价格开放和风险意识的建立等方面,均不如深圳。 “果断豪放”的朱熔基忍不住说:“上海人思想不够解放,太精明,斤斤计较, 到头来倒不高明。” 上海市政府一名官员则私下交谈:“黄菊不得不把陈云放在眼里,这可能恰恰是 他的高明之处。他不能冒犯任何一派,只有两面应付,他可能在十四大上当上中央 委员。否则,明年他就得让出市长宝座。” 陈希同紧跟形势 在八九年“六四”事件中扮演强硬角色的陈希同,最近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 有的同志把邓小平同志最近来的谈话,比作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很好。在第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中,我就在《人民日报》上写道《讨论真理标准问题是重要的一课》 ,支持邓小平同志的实践检验真理论。只有思想解放了,胆子才能大,人也聪明了 ,办法也多了,才能跟上形势。” 笔者上期在本专栏曾提及陈希同可望升官,有读者提出疑问:陈希同是“六四” 事件中的屠杀,难道喊几声改革就可以升官吗? 其实这不难理解,在共产党专制社会里,“紧跟形势”就能得到更大的乌纱帽。 陈希同自然也不例外。七九年他还是北京昌平县委书记,就是因为发表了一篇支持 老邓的文章〔刊于七九年八月二十日《人民日报》〕,几个月后获任为北京市副市 长,不到一年又任市委书记。“六四”事件中,他积极支持邓小平的强硬政策,成 为“风云人物”。如今老邓鼓吹加快改革,他自不甘落后于人。 有人说,陈希同与邓小平、杨尚昆、李鹏同是四川人,这一层微妙的同乡关系, 也是他的命运可能不同于李锡铭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陈希同也曾在四月中旬召 开的北京人大会上作了检讨:“由于对邓小平倡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思想理解不深,在思想解放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因而在有些方面未能更加大胆 地开拓前进。”同时,他又似乎把矛头指向李鹏:“前几年治理整顿把一些已经下 放的权力又收回去了。现在必须重新下放,否则就无法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陈希同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还真准备“动点真格的”。在市委书记李锡铭到三峡 去旅游散心时,他组织北京一批智囊人物制订了七项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 陈希同将计委的放权、转变职能作为改革的“龙头”,并将大中型企业改革作为“ 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把企业推向市场,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 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陈希同在中央的职务是国务委员、中央委员,他目前的如意算盘是在“十四大” 上进政治局。但他给外界的印象如同李鹏一样凶神,中共改革派领导人应当注意陈 希同“升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有消息说,邓小平认为:陈希同在“六四” 事件中并无过错,反而说明他党性强、立场坚定。陈希同属于改革派,改革派就应 当掌握更多的权力。 田纪云行情看涨 八九年五月,笔者获悉一份“黑名单”,所列人物或是赵紫阳的亲信,或是自由 派知识分子。笔者即以《黑名单》为题、在海外某大报发了一篇“特稿”。事后, “黑名单”中绝大多数人果真遭到整肃,唯独田纪云是个例外,照样当他的政治局 委员和副总理。 田纪云是赵紫阳带到北京城的,赵任总理,田则由一个司局级干部升为国务院副 秘书长,不久又任副总理,八五年更进入政治局,可谓平步青云。赵改任总书记时 ,曾支持田与李鹏争夺总理职位。或许是这个原因,使田纪云仕途出现停滞。“六 四”事件又成为他的大劫,虽然没有随着靠山一同下台,但副总理的职务实际上有 一段时间是虚有其名了。 九0年年底,田纪云突然走红,活动频繁。原因是常务副总理姚依林遭到邓小平 斥责,另一位排名在田纪云之后的吴学谦又忙于外事口工作,田纪云便受到邓小平 的重视。 田纪云取代姚依林的一部分职权之后,强调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适当加快乡 镇企业发展的步伐、不能压制私营经济等等。但九一年三月邹家华、朱熔基升任副 总理之后,一时成为新闻焦点,田纪云的言行被外界忽视。 邓小平南巡旋风,中共最高层最活跃的两个人,一是乔石,一个就是田纪云。田 纪云今年短短三四个月内,已到过七八个省市考察,为地方改革派打气。谈话的内 容不只是他主管的外贸和农业工作范围,而且他对俄罗斯的评介与中共其他领导人 有很大差别。 四月下旬,田纪云在广州说:邓小平的讲话很有针对性。在清除左的影响时,还 要注意风派人物,这些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有时 机便反对改革开放,是危险人物。 田纪云认为,独联体目前的困难并不像新闻报导反映的那样严重。如果他们能渡 过这一难关,经济走上正轨后,可能会有飞跃的发展,加上西方资本的涌入,其潜 力不可低估。他希望中共各级官员“抓位机遇,发展壮大自己”,否则,失去了这 个时机,便可能有朝一日又发现落在别人后头。 如果李鹏失去总理职位,大家似乎都看好朱熔基、邹家华、李铁映。其实综合衡 量,田纪云出线的有利条件更多一些。 乔石一反常态可能“爆冷”? 以“为政不在多言”为座右铭的乔石,今年以来一反常态,忙于巡视大江南北, 发表了一系列极力鼓吹“加快改革”的言论,其风头在六名政治局常委中最劲。 今年一月下旬,中外传媒将焦点集中在邓小平身上,而忽视了乔石同期在深圳的 一番谈话:“特区是经济特区,但是,经济与政治是分不开的,经济在改革中必然 会涉及政治方面的问题,因此,政治体制在经济特区也需要先行一步。”中共自建 立经济特区以来,一直强调特区是经济特区而不是政治特区,严禁特区在政治上越 雷池半步。而乔石的上述谈话,是中共高层官员对此一问题的首次明确表态。直得 玩味的是,如此重大的“决定”,为何不是出于邓小平之口,以增加其南巡旋风的 气势,而让乔石公布呢? 离开深圳,乔石前往广西自治区考察,虽然笔者至今没获得乔石的谈话资料,但 知道乔石此行与中央将广西作为大陆西南地区的重点改革开放省份一无关系。中共 国务院已决定五月在广西召开西南、华南工作会议。 尔后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乔石的话说更是锋芒毕露:“不能认为重复了邓小平的 讲话,就是掌握了邓小平的思想,重复得越多就是掌握得越多。也不是制订出几项 措施,就以为统统落实了、办到了。邓小平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这哪是几个措施 就能解决的呢?” 人大、政协会议刚结束,乔石便匆匆前往各省考察,实际上是督战。他在山西等 地发表的谈话,较少涉及他们主管的政法、党纪方面的问题,而是多与意识形态、 经济发展有关。他说,“有些人搞自己的一套小动作,这样就说不过去了,连最起 码的党原则、党性都缺乏,还整日空谈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人应该下来,让有 决心,作出成绩、贡献的人来接替,如果继续阳奉阴违,另搞一套,就要下台”, 在推选十四大党代表和八届人大代表,要看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立场落实得怎样,做 得怎样,在党内群众里取得合格证。上级个别领导不允许离开这个准则‘指名’当 选,如发现这种现象,应立刻批评、纠正。” 不嗜烟酒,个性圆融,心思慎密,以精明干炼,深藏不露著称的乔石,其地位常 常被外界忽视。在政治局常委中,他排名仅在总书记和总理之后,更重要的是,他 是中共最高层中兼职最多,而那些兼任的职务在专制社会里恰恰是最重要的系统之 一。他主要的职务包括: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书记〔八七年接陈 云〕、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统管公安、国安、司法、法院、检察院、武警部队等 ,八五年接彭真〕、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的建设工作小组组长、中央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委员会主任等。在此之前不久,他还相继担任过中联部部长、中组部部长、 中央办公厅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之职。熟知中共中央机关内部运作的人说,在中共 所谓第三代核心中,乔石实际上是核心中的核心,随时可能“爆冷”。 但八七年胡耀邦落台、八九年赵紫阳落台,尽管有关乔石升任总理的传闻甚热, 却终究未能兑现。究其原因,是中共党内不少人对他这位执掌特务系统的人持着戒 心。据说邓小平对乔石的评介是:党性强,不出风头,平稳干炼,韬略在胸。乔石 闻之不以为喜。因“韬略在胸”四字也可理解为“会搞阴谋”或“隐藏阴谋”。 外界对乔石的评语一向不太好不太坏,也是由于他性格内敛,难以捉摸的缘故。 在八九年六四事件中,乔石有一个内部讲话,几乎未被人注意,其实从中可以看出 乔石的态度。讲话的时间是八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其中有这么一段:“目前,一方 面把军队作为威慑力量,一方面找个适当时机清场,用一部分警察,动员学校里党 政干部,加上部分家长协助。如果这样能解决问题,最好这样。拖下来的原因就是 不想动武,避免流血。但拖长了不好。我们力求把问题解决了,又不流血。可一直 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外界风传,在政治局讨论对学运是否采取强硬态度时,乔石 站在李鹏、姚依林一边,胡启立投弃权票,赵紫阳反对;六四之后,一些单位和部 门致电乔石,表态支持“党中央平息反革命暴乱”,结果使人感到他是强硬派人物 。然而,不久之后,人们注意到乔石在不少场合一再强调要坚持改革,坚持七八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思想解放路线。并不像某些领导人似的,成天喊打喊杀,他 对涉嫌支持“暴乱”的部下也采取相当温和的做法,以至北京高干圈子公认政治局 常委中比较开明的是李瑞环和乔石。 需要指出的是,乔石的政治面目远未清晰。戈巴乔夫斗倒他的政敌罗曼诺夫,就 是借用国安部的档案,揭露罗曼诺夫曾经滥用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品,乔石是否也会 采取类似手法,帮助江泽民〔乔石与江泽民甚有私交,四十年代乔是江的上司〕扫 除政敌,或者自己乘机坐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