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工业改革面临困难 澳大利亚 田广 中国工业改革的性质同世界工业革命一样,是一场技术和管理制度的革命。绝不 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为只要将国营企业改为民营的股份制,就可以万事大吉 了。如果大陆的工业改革只在股权上做文章,要超赶先进国家的水平照样是困难的 。一个成功企业,不论是私营还是公营,至少必须具备如下的条件: 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熟练的生产者的选择;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 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的保障;生产组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有效的推销方法。 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即使是公营企业也同样要倒闭;反之,具备了以上条件, 即使是私营企业也未必不能产生高效率。台湾和许多国家也都有公营企业,并没有 象大陆企业那样亏损,正是由于合理的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使公营企业能够生存。 大陆的生产搞不好未必都是公堂的罪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陆工业起点低,有办工业经验的人才本来就不多。毛泽东只知“同天斗、同 地斗、同人斗,其乐无穷”。根本不知经济为何物,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将工业 界资才人员全部靠边站,对人才既没有继续利用,又没有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政 治宣传只强调阶级斗争,完全无视工业管理科学,大学教育也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 程。加之文革十年的破坏,形成人才断层,使管理人才完全处于空白状态。中央工 业建设只有空话连篇的方针政策,并且内容又大部分是斗争学说,没有具体的管理 法律,工业管理实际上是处于无政府状态,只凭领导人的意志去摸石头过河。有本 事摸到石头的人可以保本。无本事的人就只好吃国家补贴。 □党政官员权力同公有财产管权没有分开,把社会主义变成原始共产制,谁有权 力谁就占领,结果就将公有制转化成奴隶主占有制,国营企业成为弱肉强食的屠宰 场,形成“大官大捞,小官小捞,工人瞎捞”的局面,这就难逃企业破产的命运。 □在人事政策上是政治挂帅,不是业务挂帅。如引进海外技术常为完成统战任务 或满足领导人的私人交情,不让技术人员参加订货会谈,常常被骗接受果实设备, 造成生产赶不上世界潮流。一个企业的负责人,把企业办亏本可以不必负责任,并 且还可以提升晋级,这是只在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这情况。 □工人是处于雇佣地位,没有农民的主人翁态度,不可能自觉积极生产,要靠管 理人员的严格监督。可是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不能发挥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于 是造成劳动纪律的松散和生产的不负责任,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产品由国家包销,造成技术人员只知生产而不知商业,产品没有市场针对性和 竞争性。使生产比资本主义还要盲目,于是造成大量产品积压的现象,工厂赔本也 在所难免。 □不重视知识产品的开发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出版权为国家控制,造成学阀和党 魁对学术的统治特权。不能鼓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总结经验向社会推广。 □职工大部分来之小市民和农民阶层,文化素质低。解放以来以阶级斗争教育代 替传统的道德和宗教思想的教育。使职工道德素质下降。在生活贫困下,马克思“ 剩余价值”的剥削论增加了职工对共产党的反叛情绪,因此不守纪律,冒用公物和 占小便宜现象泛滥成灾,造成国营企业严重的财产损失。 纵观以上情况,大陆的工业改革绝不是只改革一个产权可以解决问题的,主旋律 还在政治制度上,如果政治制度不改革,即使实行股份制,亏本的股票也不会有人 要。那么大陆工业生产的状态也真会“维持一百年不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