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中有序的台湾社会 ----访台日记摘抄 ·吴方城· 第一印象:同样的入关窗口 夜幕围拢,漫长的跨越太平洋飞行终于结束--西北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在台湾着陆 了。 “谢谢!再见!”空中小姐们微笑着在舱门口与旅客们一一用国语作别(中途自汉 城暂停后,空中小姐几乎全部换成了窈窕的台湾姑娘),我走进了桃园中正国际机 场。 机场大厅宽敞、明亮,同机下来的几乎全都是中国人。是啊,在阔别祖国母亲长 达十一年之久,终于又回到了你的怀抱,尽管是在海峡的这一边! “持中华民国护照与持外国护照旅客”----在大厅一侧的十几个验关窗口上都挂 着同样的标牌,也就是说,中国人和外国人入关都是走同样的入口。这种其实很平 常的规定却在我胸中涌起一阵暖意,想起过去“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洋人租界到 现在中国大陆的入关机场仍把“外国人”、“港台同胞”与国内旅客分为三六九等 ,不能不使我对台湾的好感油然而生。这是我对台湾的第一印象。 出关,先父故旧高、王两位老先生已在厅里久候。先父在法国获经济学博士后, 曾在沈阳、四川、北京等地任教授多年,只因曾为国民政府作过事,“文革”间惨 遭迫害致死,至今已二十四载矣。不少先父当年的学生、属下,包括这两位前来接 我的老先生,也已是年近八旬、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岁月虽逝,而亲情犹存,在世 态炎凉、伦理尽丧的时代,尤觉难能可贵。 桃园机场离台北市约三十英里,高老先生的公子特驾车一并来接。高速公路平坦 、宽敞而明亮,路标井井有条、一一在目,整个格局、式样与美国别无二致。 生气勃勃的城市 彻夜难眠,大概一是因为回到久别的祖国,二是因为时差。爬起身来,迫不及待 地漫步街头。 台北,是台湾第一大城市和政治、经济中心,一九四九年国民政府败退来台之际 ,这里只有三十几万人口,四周尽是稻田,现已增至二百余万。加之四面环山,居 住空间有限,举目望去,到处都盖满了房子,大大小小的建筑簇拥在一起。高教授 的寓所在市内一条小巷中,几分钟步行即到大街,虽时值清晨,城市早已喧腾起来 :小汽车、公共汽车(这里称之为公车)、卡车已经排成长龙,其中黄色的出租小 汽车(计程车)占了相当的比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众多的摩托车(机车)在汽车 、行人的前前后后,往来奔驰,使我立刻联想到北京以及许多大陆城市街头的自行 车。许多早点铺乃至百货商店早已开始营业,在大街上、小巷口,一个个饭摊、杂 货摊都已开张,水果店已摆出五光十色诱人的水果:芒果、西瓜、葡萄、荔枝、龙 眼、木瓜、水蜜桃、洋桃、菠萝……,腾腾热气已从包子摊上带来阵阵香味。 来台之前早就听说台湾的摩托车众多,交通混乱,许多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亲临 目睹,果然如此:在有三条车道的单行线上,至少有四、五辆大小汽车在那里争道 抢行,加之那些“灵活机动”的“摩托骑士”们窜来窜去,喇叭声不绝于耳,真使 我这个在美国开惯了车的人心惊胆战,尽管我已有十年之久的开车史,也多次驾车 进入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这样交通较为混乱的大城市,但比起台北,那些城市真 是小巫见大巫。 入夜,搭计程车在市内一游,经过一条又一条街道,几乎个个都是灯火辉煌。大 大小小的霓虹灯广告、招牌比比皆是,在美国对这些广告、招牌的大小、式样都有 严格的规定,即使在纽约曼哈顿的繁华区也是如此。看来台湾显然没有这种限制, 巨大的“新东阳”食品、本田“协和”及“喜美”汽车广告高悬楼中,连小小的门 面仅有十几英尺的小店也高高挂出彻夜通明的招牌。人流簇拥在一个接一个的小吃 摊旁。 拥挤、嘈杂、混乱----也许这是台湾留给一个从新大陆来的,初次访客的印象。 但是,从街上行人的步伐、衣着、体态与表情上可以看出一种富裕、健康和自信, “东亚病夫”的概念已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高速起飞的经济早已使台湾这个也是 中国人居住的地方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人们是生气勃勃的,这座城市是生气勃勃的 。 革命与改良:海峡两岸的“耕者有其田” 这次,我是作为民联代表受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之邀来参加台湾中小企业成 就研讨会的。我们被安排在市郊风景秀丽的阳明山上,住在市教师研习中心的招待 所内。这里环境优美、果树参天,小溪与温泉潺流其中,比之喧闹的市区,这的确 是个幽静宜人的去处。 台湾近年来作为亚洲跃升中的四小龙之一,早已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人均收入 从一九四九年的一百美元增加到现在的八千美元以上,四十年间剧增八十倍,外汇 存底高达八百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富人比比皆是。财大气粗,现在台湾的中国 人站在洋人面前再没有矮人一头的感觉了,台湾和另一条小龙香港无疑成了全体中 国人的骄傲。起跑点与台湾几近相同的中国大陆,由于实行摧残人性和违背经济规 律的共产制度,虽然经过改革已使社会生产力大增,但到目前人均收入也只达三百 美元而已,相形之下,孰优孰劣不是早就一目了然? 为了使我们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能有进一步认识,主办单位特地安排了 一系列的专题讲座,由有关方面的专家和负责官员主讲,包括台湾经济发展历史与 背景、对外贸易的扩展、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植,以及农业发展政策等等,其中给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台湾在早期所成功实施的土地改革政策。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中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几千年来的封建 压迫、地主与贫雇农间贫富悬殊长期以来一直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当年的共产党人无疑看到了这一点,并且立即“为我所用”,为其夺取政权服务。 于是,成千上万的地主,富农遭到了清算,尽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所拥有的土地财 产都是靠自己多少代的勤俭持家、节衣缩食换来的,但他们在“一个阶级推翻另一 个阶级”的暴烈行动中,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不少人连同他们的家属还惨遭处 决。一张广为西方报刊媒介引用的真实照片形象地勾划出这样一幅图景:一对干瘦 、黝黑、一付劳动者模样的五十几岁的地主夫妇,男的光头、女的小脚,都穿着一 身黑色的旧土布衣裳,被几个民兵推到村外跪下,民兵手中的步枪已对准了他们的 后脑勺,手指扣着板机,几秒钟后,这对老老实实跪着的夫妇即扑倒在血泊之中… …这种血腥的“土地改革”究竟给中国的农民带来了什么?对地主、富农来说,是 死亡、是剥夺;对亿万贫、下中农来说,在短暂的欢悦之后,他们立刻发现自己再 一次丧失了土地,“人民公社”、“生产队”制度等等接踵而来,他们始终不能成 为自己土地的主人,始终在贫困中挣扎。再看看台湾。在光复时期,政府按国父民 生主义的原则和和平平地实现了土地改革。他们从“三七五减租”入手,即规定地 主对佃农收租最高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七点五,用法律保证了佃农可以拿到收成的 近三分之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接着,政府用赎买方式接管大地主的 土地,用国营企业股票和食物债券偿付,变国营企业为民营企业,其结果既未无偿 剥夺地主的财产,更未消灭地主的肉体,而是把他们变成了企业家。然后,再将这 些土地分售给无地的佃农,后者则分十年逐期用土地收获所得偿还政府,顺利地实 现了耕者有其田。这里没有革命、没有血腥的仇杀、没有刀光剑影,有的是渐进的 、和平的改革,是人们各得其所,阶级调和代替了阶级斗争,其结果乃是台湾农业 长期稳定的发展,给后来的经济起飞奠定了良好基础。 毛泽东生前常说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唯我独尊,不知天外有 天。曾几何时,他的主义一夜之间就在全世界众多前共产国家中破产,与民主主义 相比优劣顿时可见。中国大陆几十年来农业政策的失败和台湾土地改革的成功即是 又一明证。 经济起飞与环境污染 八月十二日一早,全体代表分乘两辆大客车离开阳明山,前往各地参观、访问。 几经塞车,好不容易才穿过台北市繁忙、拥挤的街道,驶上贯穿南北的高速公路。 第一个参观的是位于桃园县的幼狮工业园区(“幼狮”即由英文“青年”Youth一 词谐音而得),是由政府大力协助、指导的青年企业家所创办的中、小型企业集中 地区。台湾百分之九十五的企业属中小企业,台湾就是靠中小企业而实现了经济起 飞。称霸世界的、大量出口的商品如家用电脑、电视机、自行车、电风扇、雨伞、 服装……已遍及全球,随便走进一家美国的百货商场,标有“台湾制造”字样的商 品处处可见,而这些商品中的绝大部分都产自于中小企业,足见其对台湾生存与发 展的贡献。 临近新竹工业区,路旁厂房密密麻麻,除了之间的通道外,几乎看不到什么绿地 或空地,空地中时时可以闻到一股令人不快的气味,象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之类的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气。这在中国东北、北京以及众多大陆工业城市十分常见。从车 窗向外望去,同台北市内一样,看不到清澄、蔚蓝的天空,烟尘漫漫,远远近近总 是灰朦朦的一片,看来,空气污染在这里已相当严重。 一位年轻的代表在会上质询演讲后,责难台湾当局不重视环境保护。这一批评不 无道理,环境污染的确是人类当前面临的大问题。然而,我也认为,大可不必为此 悲观,君不见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二十年前因重重污染而成死水一条,无任何生 命可以居于其中吗?而现在经过认真治理又成清溪,鱼鸟又纷纷回归。我想,环境 污染毕竟是工业起飞所必须交付的“学费”,一旦学成,有了经济实力,再回过头 来(如英人所为)治理也未为晚,何况当前台湾朝野上下也一天比一天更意识到环 保的重要性,正在寻找措施去加以解决呢! 果园与虾塘 应友人小林之邀,去南部他家农村观光。驶过四百公里南北高速公路,穿过一个 个乡间集镇,渐入乡间小道,热带诱人的田野风光已历历在目:大片的甘蔗田,秀 丽婆娑的竹林,以及婀娜多姿的香蕉林、椰子树和槟榔树成行起舞,给地平线划出 一幅幅动人的图景。小林家的果园农场坐落在台湾岛最南端的屏东县境,林伯父去 年因患癌症不幸去世,只留下林伯母一人在家操持一切。经过一座座池塘,穿过一 丛丛芦苇,十几只活蹦乱跳的看家狗热情地朝我们跑来,对我们这些远方来客表示 欢迎,在林木掩映之中,一座三层楼房已近在眼前了----这就是小林母亲的家。 热带的农村果然不同凡响,各种各样知名的、不知名的奇花、异果处处可见:椰 子、香蕉、芒果、槟榔、洋桃、木瓜、菠萝、荔枝、龙眼、柠檬、葡萄柚、玉兰花 ……真是应有尽有。在附近一座集镇上,四处来赶集的农民们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 摊,从鸡、鸭、鱼、肉、蛋到癞蛤蟆,从各色水果、鲜笋到小吃、百货,琳琅满目 。已看不到任何兽力车,代步的工具早已“机械化”了----汽车、小货车和众多的 摩托车停满路边。人们衣着整洁、亮丽,四外除了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和霓虹灯之 外,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准已看不出多大的差别。 第二天清晨,主人邀我们观看捕虾。在林伯母的庄园里,建有十六座养虾塘,每 个足有数千平方公尺大。走到塘边,几个身穿胸皮裤的男女工人早已跃入齐腰的水 中围网捞虾。捞出的大都是半尺多长,活蹦乱跳的大对虾,惹人喜爱,入网后,工 人们熟练地进行挑选、分类,小的、不合格的再检出放回塘内。从来只是在超级市 场,在餐馆和餐桌上才看到虾的我们,此时此刻真是一饱眼福了。不一会儿,艳阳 尚未高照,按合同前来取货的商家已把小卡车开到了塘边,将活虾过秤付款,运往 大中城市的餐厅厨房了。 农庄主人林伯母已过六旬,虽有高血压症,但看上去至少年轻十岁,身体尤健。 小林远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只在回台探亲时才能略帮一下忙,林伯母的操劳可想 而知,此刻,她正骑在一辆轻型摩托车上,在林下、塘间往来奔走,向为她干活的 工人们交待着什么。据小林讲,他家这座农场,收入颇丰,仅那十几座虾塘每年收 入就超过二十万美元,因此,他家那幢三层楼房的高大与宽敞也就不足为奇了。而 象这样的农场、田舍在周围举目可见。 临返回台北的前一天,小林领我们来到高雄港外的海滨,面对台湾海峡。尽管工 业污染已把海滩的黄沙染成了丑陋的灰黑色,仍有不少孩子和年轻人在海浪中戏水 、嘻闹。然而,大海毕竟是大海,白浪滚滚的汹涌波涛一阵又一阵地激打着海岸, 海鸥在天底下,在浪花间起伏飞翔。海峡那边就是我的祖国大陆、我的历尽创伤的 故乡,我不由回想起了我曾生活过多年的四川、北京和内蒙农村的穷乡僻壤,那些 贫穷了几千年,愚昧无知而又朴实可爱的乡亲们。 《毛泽东兵法》与《陈洁如回忆录》 每到一个新地方,书店总是我的必去之处,来到台湾,自然更不例外。说台湾是 个穷奢极欲、商业气十足的地方虽然不无道理,但也有欠公允,因为同中国大陆、 乃至同美国相比,台湾真可以称得上是个书的国度。放眼街头,不仅书摊、报摊处 处可见,就连许多百货店、食品店也少不了书报、杂志,更不用说街上那些大大小 小的书店了。 在友人指点下,乘计程车来到重庆南路,这里是台北的“书街”,真可谓书店如 林,繁华的大街西侧,一个接一个,中文的、外文的、文艺的、政治的、经济的、 通俗的、专业的、历史的……应有尽有,处处顾客如云。这里的书店早就同西方一 般商场、商店那样,开架自取了,书的种类之繁多令人耳目一新,除了台湾自己出 版的众多书籍外,引人注目的是书架上也摆着不少大陆作家的作品,如《河殇》、 《海葬》、《黄祸》、《雪白血红》、《人生》、《黄土地》、《红高粱》等等。 然而,最使我吃惊的是,一处书摊竟成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专柜:《毛泽东兵 法》、《毛泽东诗词全集》、《毛泽东的晚年岁月》、《毛泽东》……,翻开一看 ,十有八九是正面颂扬之词。尽管台湾当局仍视共产主义为异端,但此刻早已不是 老蒋的时代了,“共匪”、“朱毛匪帮”之类的词汇已渐被人们遗忘。 在新书柜台上,引人注目的是一本《陈洁如回忆录》。陈洁如是蒋介石第三任妻 子,为了与宋氏家族的政治结合,蒋将陈遗弃而与宋美龄结了婚。这本回忆录披露 出那段鲜为人知的史实,蒋介石这位被台湾人一般称之为“老总统”和“委员长” 的伟人在书中成了反面角色。六十年代,陈在美国准备发表该回忆录,蒋家闻讯曾 出价几十万美元阻止该书问世。七一年陈洁如逝世,又过了二十年,这部尘封异国 图书馆的回忆录原稿才于今年初得见天日。 历史的见证人:迟暮之年的将军 过去曾听说,台湾政府为了表明自己是正统,在国民大会设立了全国各省的代表 ,多年不变,光阴荏苒,这些在四九年逃至台湾的大陆的国大代表,大都在八旬上 下。开放党禁后,民进党一直把矛头对准国民大会,要求赶走那些“国大老贼”。 今年年初,在形势压力之下,国民党政府终于安排老国大代表退了休。其中一位代 表安东省(现辽宁丹东)的王老先生,曾为先父门生,退休后,政府发五百万台币 (二十万美元)的退休金,并给予优厚存款利率。老先生现居台北近郊大湖山庄一 所环境优美的宅邸,并任国民党党部顾问的闲职,可谓安度晚年。尽管人们曾对这 些前国大代表意见纷纭,但台湾政府的这种温和的做法,正如当年用和平赎买实现 “耕者有其田”一样,是值得称许的。 在台北还见到了先父的另一位故旧,现年已八十四岁的王铁汉将军。老人虽年逾 八旬,身体犹健,声若洪钟,在几次会面的时间里,一直侃侃而谈,向我们讲述它 戎马一生的往事。王将军原为东北军将领,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寇袭击 我沈阳北大营驻军时,他正在该营服役,亲身参与了对日军的抵抗。皖南事变时, 他作为顾祝同手下一名军长参加了袭击、消灭新四军的战役,其后又与以陈毅为首 的新四军系部对阵。抗战胜利后,这位颇受蒋委员长赏识的军人被任命为辽宁省省 主席,成了东北的“接收大员”。无奈好景不长,辽沈战役中国军兵败如山倒,在 沈阳城破前夕,这位曾显赫一时的王主席也只能仓皇出逃,飞到台湾了。 “共产党胜就胜在周恩来身上,毛泽东没有多大本事。”论及当年国共之争而共 党得胜的历史教训时他这样说,表情中流露出对周恩来的钦佩。他对当年在江北的 老对手陈毅也不无赞扬,并透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史实。 “陈毅也是个能人,我同他很熟,经常打交道。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 副军长项英被击毙,新四军大部被歼,只剩下陈毅在江北的一个团,陈见大势已去 ,找我联系投降,条件是保留他的少将军衔。向上请示后,委员长拒不同意,说新 四军已成鸟兽散,无条件可讲。委员长犯了个大错误,几天之后,毛泽东即电告陈 毅,任命他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并派刘少奇任政治委员,这样一来,陈毅自然就不 降了。陈毅这个人很有军事才干和组织能力,没过一年半载,新四军又恢复到十几 万人了。” “接收东北时,我曾前后三次建议委员长请张学良回东北主持军务,少帅在东三 省深得民心,由他主持,共产党就成不了气候,委员长就是不从。另外,当时有三 十万伪军接洽要求改编成国军,委员长又是不许,说是汉奸,不能要。结果错失良 机,那些伪军后来都让共产党收编过去了。唉,老总统要是没有这些失误……” 一谈到这里,老先生感慨非常。 对历史上的盛衰荣辱人们可以有种种解释,见仁见智,王铁汉的看法对历史学家 们应当是颇有价值的,总可作为历史见证人之语。沈阳部队的中校军官,轰动海内 外的《雪白血红》一书的作者张正隆,为了尽可能客观地再现历史,查遍了中国大 陆各地的资料库,访遍了尚存的见证人,如果他能有机会见到这位老将军,也许会 如获至宝,在再版时加进不少新的内容。 乱中有序的台湾社会 夜幕中,告别了灯火辉煌的台湾宝岛,飞往归程。短短十几天转眼已经过去,种 种的印象、感受、联想都在胸中聚集着、膨胀着、翻腾着:拥挤的街道,堵塞的交 通,喧闹的夜市,烟雾弥漫的天空和染成黑色的海滩……加上天天在报上、电视上 的报导:反对党在国会上大打出手、凶杀、抢劫、色情泛滥……给人总的感觉是一 个字:乱。可不是么?听当地人讲,许多小商贩,企业都明目张胆地偷税、漏税, 成百上千的娱乐场所、舞厅、按摩院、理发店都兼营色情,“富贵生淫欲”,市场 需求增大,许多年轻妇女为了赚钱容易,也纷纷跑到这一行业,政府管不胜管,防 不胜防,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先生,要不要小姐陪?”不少当地人告诉我,只要晚上你一到旅馆住下,就往 往会收到这样的电话,应召女郎就会找上门来,色情之泛滥可见一斑。 “台湾真是乱呀!”我对一位当地友人感叹道。 “我们是乱,但是乱中有序。”他颇为自信地答道。 乱中有序!在台湾短短的十几天当中,在计程车内,在往返的飞机上,对台湾评价 的这四个字我竟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听到。乱是没有人会喜欢的,但这里的人们却似 乎都对这种乱习以为常,并且都从“乱”中看到了“序”。台湾的奇迹、她的经济 起飞,她的民主进程,她的高居世界冠军的八百亿美元的外汇存底,她的即将逼近 一万美元的人均收入不都是在这种“序”里实现的吗?乱中有问题,有弊病,也有 蓬勃的生命力。可以相信,其中的问题和弊病将会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民主架构 的进一步完善而在“序”中逐渐得到克服的,不必大惊小怪。 一觉醒来,机窗外,银翼旁的蓝天已抹上了鱼肚白,远远的海平面上金光渐强, 一轮红日已从东方冉冉升起,我心中充满了温暖与欢快。再见了,宝岛台湾,作为 中国人我为你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