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 “十四大”开锣 ·何 频· 北京进入二级戒备 以“十一国庆”为起点,北京进入了多事之秋,其中最敏感的是“十四大”和日 皇到访。就在“十一国庆节”前夕,北京卫戍区、武警部队、公安局进入了二级戒 备。在此之前的有关北京治安的一项会议上,中共当局呼吁北京公安加倍提高警觉 ,并动员群众避免任何不希望发生的事件,面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也制订了相 关的对应方案。与此同时,北京开始了大搜捕行动,拘捕了近千人。 日前发到部、省、军级干部的一份红头文件,主要针对当前的政治形势作了一番 评估,其中着重谈了面临日皇来访的“民间索赔”问题。谓日皇即将来访,不得提 出、鼓励和支持对日索赔的问题;并称有些人在藉这一敏感问题私下活动,对此要 有所警觉。文件要求干部们注意吸取八九年六四政治风波的教训,对现在“资产阶 级自由化倾向又有抬头”的倾向要保持警觉。 另外,各大宣传工具及文化机构亦接到指示,为纪念中日邦交二十周年及为日皇 访华“创造良好的气氛”,有关日本侵华罪行的文章、作品均要“暂缓”刊登、播 出。 但是,民间的抗议活动仍在酝酿之中。 另一方面,自十月五日至九日,中共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十三届最后一次全会 ,审议并通过了《“十四大”政治报告》、《中共章程(修改草案)》等相关议案 。十一日召开“十四大”预备会,主要是确认“十四大”议程,选举“十四大”主 席团,并通过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名单。随即由主席团选出主席团常务委员,再由 常务委员通过秘书长及副秘书长名单。 就整体而言,“十四大”的焦点问题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人事调整 江李体制基本维持不变,但江泽民的个人地位将明显下降。政治局及其常委会最 后名单仍无最后定案。其具体争执的内容,笔者已在数月前“热点追踪”专栏中作 了报导与分析。不过需要指出的,“十四届”中央委员会整体素质发生的变化比最 高层(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的变化更值得注意,约有一半现任(十三届)中央委员 被淘汰后,新任的中央委员会年龄大都在五十五岁到六十岁之间,而且百分之九十 以上具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这种年龄、文化结构的变化对中共未来的走向有极为重 大的意义。 二、党章修改 包括三个方面:□对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将在章程的纲领中有具体的修改;□对党章中“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进行修改”,使其“更符合现阶段的社会现实”;□修改党章中关于中顾委的组织 形式。 三、政治报告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申经济建设为中共的首要 任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是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快精简机构步伐等等。 《政治报告》并无特别突破性 作为中共政治走向集中反映的“十四大”报告,经过上十多次的修改、讨论后, 已基本定稿。在“十四大”会上,代表们将对这篇长达两万多字的报告再提出修改 意见,不过没有理由相信报告会发生大幅度的改动。 笔者粗略看了《政治报告·征求意见稿》,发现虽然“反左”、“解放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调并未改变,但就整体而言, 并不象外界所想像,所期望的那样具突破性。 《政治报告·征求意见稿》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分为四个部分:一、十四年(改革开放以 来)实践的基本总结;二、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三、国际形势和我们 的对外政策;四、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 其要点如下: ----重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仍是中共的首要重点。 ----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思想解放促进改革开放。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解放思想的强大武器。 ----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大胆引进和利用资本主义,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 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管理方式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 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肯定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 技进步与智力开发,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加快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其它配套改革。 ----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本产业和第三产业。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要警惕右,但主要 是防“左”。 ----“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政治 动乱。“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 ,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都要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和斗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关键是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要坚持两手抓,对干部和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军队建设。 ----关心人民生活,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环境。 ----要提倡实事求是,不要提倡本本。现在形式主义多,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 ,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精简机构。 ----社会主义经过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 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从现在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要埋头苦干。中国反对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永不称霸。 从以上摘录的内容看,真正值得注意的只有两点:一是邓小平理论;一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思想”改成“邓小平理论” 当五年前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方向及目标时,观察 家们均将其视为是邓小平最后的一次战役。孰料五年来风波不断,蛰居已久的邓小 平不得不重新披甲上阵。他并没有选择在政治舞台上与强硬派正面过招,相反地, 他选择了政治意识稀薄、经济却充满生机的南方。南巡所造成的舆论震撼以及各地 诸侯争相推出各项改革方案的热潮,似乎掩盖了邓小平权力脆弱的本质。这一点, 邓小平自己可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和他的追随者才试图推出邓小平思想或 邓小平理论。 这确是一箭双雕,既可以解决邓小平目前指手划脚的合法性危机,又可以使邓小 平身后延续其改革路线增加了一层可能性。 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工作的指针。几十年来,中共官方使 用“毛泽东思想”这个专有名词,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相提并论。在一 九八一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之中,有一节总结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十多年 来,毛泽东成为一个被抛弃、嘲弄、诅咒、批判的人物,他的许多主张完全被否定 ,但他的幽灵依然在神州大地上游荡----归根结底,因为“毛泽东思想”仍是中共 的一个“坚持”。 今年以来,邓小平及其追随者大造“邓小平思想”之势的根本原因亦在于此。宣 传工具的报导及各种理论学术会议,均公开提出邓小平思想、邓小平路线。三月九 、十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及江泽民等政要亦公开采用上述提法,称为“邓小平关 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 何谓“邓小平思想”?其始作佣者吴稼祥早在八八年即将邓的“三论”----猫论 、摸论和灯论视为邓小平思想的核心,但一直未获中共官方承认,吴本人甚至身陷 囹圄。最近有两本书值得注意。一是欧阳胜等专家主编的《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 ,一本是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邓小平思想----中国当代第二次革命的旗帜 》,作者是乌兰夫之子,现任山西省副省长乌杰。 前者详细论述了邓小平思想所经历的准备、突破、成熟、完善四个阶段,而产生 改革思想萌芽,则是自他七五年复出之后,提出“全面整顿”的主张时起。 后者则分十二个方面,全面论述了邓小平的思想体系:1,邓小平思想是中国历史 新时期的发展和创造;2,宏观系统思想和多样性原则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3,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三部曲”战略蓝图;4,“一国两制”,“再造几个 香港”;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坚持改革开放 与四项原则相结合;7,综合改革,整体推进,实现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结构的根本转 换;8,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管理发展生产力;9,扩大开放,发展合作,参与 竞争,提高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10,求实精神、时代性、革命性、探索 性是邓的整体特征;11,邓与现代社会主义运动;12,邓的体系与时代精神。 “邓小平思想”的提法在社会上和中共内部引起了不小的反弹。有不少人认为这 是制造一种新的“顶峰”、“崇拜”。邓力群更表示:“邓小平思想”这种提法我 从人感情上是拥护的、赞成的,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理论工作者,我和一 些同志认为这样的提法是不科学的,不很妥当的,难以接受的。邓小平同志和其他 一些同志一些思想、见解都属于毛泽东思想体系。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存 在两种思想来指导。 从技术的操作层面,“邓小平思想”的运用亦非易事。“邓小平思想”一旦为中 共“十四大”认可通过,必当成了新的理论指导原则。不但要修改党章,连宪法也 要修改。 近月来,海内外报刊继续为“邓小平思想”造势。十月一日的《解放日报》社论 认为,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在于回答实际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 库中独一无二的,“人们期望十四大进一步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认真学习邓小 平同志之著作,用充满时代精神的邓小平的思想和理论武装头脑。”香港《明报》 亦在“十一”社论中说:邓小平的思想“实际早已超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和进步性。所以,中共当局在此时提出“邓小平思想”这个专有 名词,而不提“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两个过去常用名词,实在是很适宜 的发展。 但是,从中共内部传达的几份文件看,“十四大”上确定“邓小平思想”为全党 统一思想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中共内部几个派系妥协的结果是:将“邓小平思想” 改为“邓小平理论”,即“邓小平同志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至于具 体的阐析及其准确内涵,将在《十四大政治报告》中见到。 改革仍可能毁于一旦 任何理论,不管是否已经证明它行不通或者后来的实践证明它失败,只要得到中 共最高掌权者的首肯,官员、理论家、作家、记者乃至于街道居民、乡下劳模都会 利用来作为支持的力量。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被邓小平认同,全国 上下便是一片拥护、赞扬声。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共自身改革运动的 一种突破,值得肯定。问题是,这种“一言堂”的论证方式显然在大陆并无改变。 当然,“一言堂”只是表现在对付老百姓上。中共最高层内部,却一直争吵不休 。 十三年前,当陈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应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观 点,中共的宣传工具是一片赞扬声。一九八0年一月,《人民日报》以社论形式正 式予以宣布。八二年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便是陈云的这个调子。八四年十二 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实质是:“有商品的计划经济”。 直到八七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上,这种提法才略有进步。在“十三大”《政 治报告》中,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所谓“计划经济与市场经 济相结合”。 八九年“六四”事件之后,邓小平在电视讲话中曾提到,要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 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但是,在第三天的《人民日报》转发邓的讲话时,将“市场经 济”改为了“市场调节”。连邓小平的讲话都敢删改,可见当时陈云派的力量是如 何强大。 但是,“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被陈云关在“计划 经济”笼子里,活动空间太有限,使国营企业亏损、“三角债”、财政赤字、产品 质量差诸问题愈演愈烈。这使邓小平警觉到:中共固然可以用军队这个暴力工具将 民主运动镇压下去,但失败的经济政策最终也会将中共政权拖垮。于是,“经济救 党论”压倒了一切。 现在,为了使“市场经济”在“十四大”上正式登场,邓小平调动政界、理论界 、经济界、企业界和宣传工具,为之进行“大造势”。 《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金融时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等报刊 ,纷纷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大学教授、企业家撰文,探讨如何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大 陆建设市场经济机制。 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等部门,从九月中旬起组织大型系 列讲座,由刘国光、方生、吴敬琏、厉以宁等向数千名县、局级以上官员介绍有关 市场经济的知识。 国家人事部广播电视教育中心还把全部讲座内容制成录影带,发放到北京的各大 机关,以及大陆各地的各级政府、厂矿企业。 于光远、厉以宁和劳动经济学家赵履宽等人,最近在北京还成立了“中国现代市 场经济学院”,以培养市场专业人才。于光远还鼓动香港巨商李嘉诚到大陆参与这 项活动。 一些参与了《十四大政治报告》写作或讨论工作的经济学家,近月来频频在报刊 上就“市场经济”发表谈话。他们的观点值得特别注意,因为他们并非自由派知识 分子,而是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人的智囊人物。他们的观点,将在“十四大” 上变成党的正式的声音。这些人至少包括:刘国光、吴敬琏、高尚全、童大林。 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刘国光说: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对立,使改革迈不 开大步……世界经济正朝国际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们的经济运行不能与整个世 界运行脱轨。我们应当采取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说,改革要以建立市场制度为目标同步配套进 行,只有有利于竞争性市场体系形成的具体改革措施,才是符合改革方向和应当加 以支持的。中共应争取用三、五年时间,使中国大陆国民经济开始在市场经济的轨 道上运转,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使市场经济制度完善 起来。 中共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提出,大陆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方法、运行机制 跟各国的市场经济是基本相似的,大陆应当学习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和方法。 十四年改革实践,已证明“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是符合大陆实际的。 中共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童大林除肯定市场经济外,还大胆地说:经济体 制的转变已经逼着政治体制非改不可,近期国家计委正研拟重大的改革措施。不管 是一党制也好,多党制也好,只要是不适应经济发展就不行。 在《十四大政治报告》草拟过程中,经济学家为“市场经济”作了具体的诠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其它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 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都进入市场,平等竞争。在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鼓励先进,刺激效率,同时运用 各种调控,缓解社会不公,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把计划和市场 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市场又不是完全 自发有序地起作用,而是在国家政策和计划的宏观指导下有秩序地运行。国家计划 在宏观调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更新计划观念,改进计划方法,重点搞好经济发 展预测、衡量平衡、重大结构与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 标,以利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 不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在中共历史上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里程碑, 经济自由化确实是大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问题是,邓小平在推动经济自由化潮流 的时候,却拒绝在大陆建立参与性的民主模式。他误以为中国大陆可以照搬新加坡 模式----并不调整甚不民主的政治体制,经济照样发展。 可以断言,中国大陆不是新加坡。政治独裁经济自由,不仅将因政治体制的羁绊 使经济改革游移不定,而且将使大陆陷入难以收拾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