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十年变化 ·许倬云· 《中国之春》已经发刊十年了。十年,在变化迅速的世界,不是短暂的时间。编 辑《中国之春》的同人,走过十年艰辛,现在是值得庆祝的时候,也是必须审查与 检讨的时候。审查,由于世界改变了;检讨,为了规划未来发展的方向。 这十年来,最大的变化是苏联—东欧集团的质变与瓦解。今天的俄国,论其武装 力量,依旧名列世界的前几名。然而如此庞大的军事强国,正象铁头铜腰黄泥腿, 经济的基础一垮,国家散了,强大的军力也完全不能有维持一统的能力。戈巴乔夫 的改革,至少还有一点开放政权的意思,叶尔欣的政权,并不是来自民意,至多只 是一个强人统治。他的统治机器,已不再用社会主义理想为掩饰,基本上是一个统 治集团,与历史上开创朝代的集团并无二致。现在苏联原有的各部分之间,有一个 相当松弛的国协。并不是因为那些国协成员对俄国的霸权仍有眷恋,而是因为在昔 日苏联范围内,各个部分都已纳入一个相互依赖的经济网络。苏联的例证,正说明 了经济因素的重要,超越了政治与理念。但是,这种经济因素,与任何主义的生产 方式无甚关系,毋宁是区域间及人群间为了生计互通有无的现象,是经济关系的最 基本部分。 近十年来台湾也经历了巨大的改变,国民党在蒋经国手上开放了政权。这一转变 ,与台湾经济的快速成长相应而发展。诚然,蒋经国有主导开放之功,其实只是因 为他认识到改变之不可逆转,才相应地采取了若干主动作为。蒋经国做到的工作在 性质上与戈巴乔夫在苏联的尝试,颇为相似。两者改变的后果却大相径庭。两者发 展之不同,在于台湾有相当自由的市场经济,而且已归属于全球经济体系,经济的 发展,不依赖于国家权力的规划,也不受国家权威的拖累,于是台湾能在政治相当 欠缺秩序与规范的“类似无政府状态”下,社会依仗经济的活力,仍维持一定程度 的稳定。 相对的,正因为台湾的社会缺少了规范,也一时找不着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台湾 的发展,在政治方面走向混乱失序,其中“金权”的高涨,也正因为社会的动能靠 经济带动。国民党当政四十年,用教条的权威,长期压抑了文化的生机。到今天混 乱不堪的时候,却忽然发现社会没有足以规范个人行为的文化力量。这个结果,岂 是无因而致吗? 近十年来,大陆上的中国在经济上逐渐松绑。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上层忙于政治 斗争的时候,广大农村的农民,无声无息地废除了集体的公社。这一变化,不是任 何共党头头的功劳,而是中国小农精耕农业特具的调节功能。由此发展,中国经济 才能渐渐复苏。八九民运,在大饥荒时没有发生,在文革武斗时没有发生,却在经 济逐渐回升时发生。这一时机,不是巧合,而是因为从上到下,每一个中国人都开 始领悟到:中国在社会主义体制下,中国人不可能吃饱饭! 八九民运,擦亮了全中国及全世界的眼睛,中共的羊皮狼质,暴露无遗。目前的 市场现象,使不少人对于经济富足与民主自由之间的关联性,抱持一相情愿的“迷 信”,以为有了前者,即可以有后者,也即可以要求后者。但是,从最近三年多的 情势观察,中国老百姓将重点放在生活的改善,于是中共也振振有辞地采取“政治 收紧,经济放松”的政策,中共的政权竟而能获得苏俄不能企望的稳定!这一现象, 并不应当解释为中共政权有了专政的合法性,也不应当解释为中共的专政可以永远 稳定,更不应当解释为中国人是只顾肠胃,没有心灵与理性的民族。然而,这个现 象足够逼人反省,从上述的“迷信”中,寻求走出迷宫的途径。 再从香港及新加坡的发展来看,香港有法制有自由,却没有民主。新加坡有法制 ,有若干程度的民主,却没有自由。但是两个地区都有相当蓬勃的经济发展,两地 之间,财富的分配,新加坡比较平均,而香港则极为不均匀。两地相比,新加坡的 社会虽在相当程度的极权政治之下,仍有其社会公义的理想,而香港政府只是管理 机构,其理想是追求效率,而并无社会发展的理想为其指南。然而,两地都有公平 的法治。 结合以上各处的个案,可见生计是人民最关心的基本要求。大多数人,必须在衣 食丰厚之后,始能有荣辱的人权观念及文化要求。但是,如果人民没有发展社会规 范的文化背景,仅靠外力加压维持的秩序,于压力降低后,社会即不免失序,富足 的物质生活并不足以自然地导致自我约束,也不能以为群体可由自由意志与合约方 式确立规范。后者的出现,仍有赖一定的文化背景及自由的辩论。孔子过卫,庶矣 载之,对于众多人的卫国,提出第一个要求是“富之”(经济发展),富足之后的 下一步要求是“教之”(文化与教育),不是指知识的灌输而已,更不是指“富国 强兵”之实用知识的发展而已。“教之”应当是指充分发挥职能与理性,经过自由 无碍的讨论,发展大家都可以接纳的文化,给予继续开展的足够空间,以群体的和 约,制为法律,使集体生活有可以遵循的纪律,并以法律的保障,保持个人的思想 自由,庶几保留文化开展的方向与空间。 《中国之春》还要办下去,我在庆祝《中国之春》十年的日子,也盼望《中国之 春》在未来发展的方向,多注意孔子过卫时提出的“教之”一项,以寻求教化,也 为中国寻求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