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净化·扎实 ·陈 雪· 光阴荏苒,时序如流。《中国之春》作为海外第一个民运杂志。创刊已十年有余 了;《中国之春》所催生下来的海外第一个民运组织——中国民主团结联盟也创立 十周年了,而在即将举行的代表大会上,民联将与民阵合并,步入她历史的新里程 。这是非常值得欣幸和纪念的大事。 十年前的此时,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一个热心的朋友开了一辆小轿车,把几 位同样热血的朋友送上了由旧金山飞往纽约的客机。在车里,大家都充满了陌生而 又兴奋的感觉,几乎都能听到互相胸腔里砰砰的心跳。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是在 踏上一条崇高而又神圣但却不满荆棘的道路。虽然相对无言,但却心照不宣。 在纽约的一个偏僻的由同胞开设的小小公寓里,楼上、楼下、客厅、厨房、来自 五大洲、四大洋的朋友们促膝而坐、抵足而眠,风雨之夜相互扶持、相互关照。互 不相识、却一见如故;倾谈之下,相见恨晚成为莫逆之交、终生之友。新年除夕, 公寓老板无偿捐赠一餐饺子。当众人唱着一曲又一曲“松花江上”等歌曲,把思乡 之泪,把愤时爱国之泪,把对华盛顿、杰弗逊、卢梭、等民主制度和思想的创导者 的崇敬之情,洒在了一起,汇成了巨浪。 “一大”是在严密、紧张、热烈的气氛中举行的。第一天的会议正要进行,突然 宣布转移会场。原因是有人报警,说这是一个暴力恐怖集团在开会,要求警方前来 取缔。于是,代表们立即起身转移到另一会场。会场门口,雇了一位黑人彪型大汉 作门卫,煞是有趣。 会上的争论是极其激烈的。不外路线上的暴力革命与和平改革之争,组织上的政 党政治与压力团体之争,作风上的民主与专断之争,以及人事上的纠纷,财务上的 纠葛等等。这说明,这些问题,从开幕伊始,便就纠缠着这个组织,以岂于今,从 未断绝。而罔于这个组织的命名问题,也有以《中国之春》为名,也另起一个名的 激辨。最后还是少数服从多数,以《中国民主团结联盟》为团体之名,以《中国之 春》为杂志名称。 《中国之春》十年多以来,从初期的“大字报”式的直率,粗糙但不掩其真诚、 勇锐,到如今的文情并茂、理由兼备、实在显示她是处在一个茁壮成长的过程之中 。她是已中国的民主化开场并以之作为。这期间,有对于专制政治的揭露和抨击, 有对于受害者们的同情和支持,有对于经济、政治、法律等问题的探讨和商榷,有 对于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声明和表态。而对于许多问题的真知灼见,准确预测, 则是一些隔靴搔痒的主观预测的观察家们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比如,一九八三年十 一月(第七期)中关于“今日,十大大矛盾”的分析,至今犹是中国大陆政治经济 症结所在,无法解脱;一九八四年十四期中“中国向何处去”六种可能走向的预测 ,十五期中关于中国和平统一的建议,首先提出“就结束一九四六年以来的军事对 立达成协议…就承担维护祖国统一和主权完整的责任,和不首先使用武力侵犯对方 发表声明”。我们欣喜的看到了这些诉求,时隔六、七年之后,始作为国民党人向 对方呼吁的重新和谈判的先决条件。这不能使“始作俑者”的我们感到极大的欣慰 。,而对于“人微言轻”的古训发出“信其然也”的浩歉。 在组织合并,杂志更新前夕,作为“十年一员”的参与者,笔者愿以无限依恋、 作为我的菲薄的礼物: 第一,祝愿理性更理性,逐步臻于成熟。世界各国的民主事业,都有其独特的发 展史。中国的民主思想和事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何时萌生、如何发展,更有其独 具特点的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两大政治势力是如何形成、坐大的,它 们各不相同的意识形态又有怎样的来龙去脉,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 第二,祝净化更净化,逐步际于高尚。基督教讲究洗礼,忏悔和祷告;中国儒家 要求人们在“治国、平天下”之前,要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等一系列功底;佛家要求信徒从受戒、诵经、面壁、了悟达到圆寂、空盘。民主 事业不是宗教。但也需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们不断地净化自己的灵魂,使自己提升到 高尚和崇高的境界。尤要者,是要端正参与民主事业的动机和目的。今天,在海外 参与中国民主事业的人士已是以千为计。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文化素养,思想 意识,性格特征和生活作风,也有不同的参加民主事业的动机和目的。有的胸怀大 志,要以民主事业而名扬四海,功垂青史;有的因受迫害而被逼上梁山;有的心存 侥幸,要以民运而遂某些利益;有的心血来潮,被偶然的机遇或突发事件卷进了民 主浪潮;更有的纯粹出于民主的理念、出于对那块土地、那些人民以及那个传统文 化的热爱,量衡全局、忧时忧民、默默地、不计一切地做着一己的奉献。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这是辛亥革命以来历次革命运动中屡见不鲜的状况。关键在于,虽有 不同的出发点,都应在民主运动的洗礼中,不断地自觉地把思想意识中非民主甚至 反民主的杂质过滤掉,使我们的灵魂逐渐净化,使之际于崇高的境界。这样,我们 才能从个人或派系的纷争中解脱出来,从人欲横流利欲嚣张、纯洁沦亡,真理丧尽 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勇于公义、怯于私斗的团体。我们的团体才有希望、 中国的民主事业才有灿烂的明天。 第三,扎实更扎实,逐步际于完善。从创始以来,我们制订了无数的决议、规章 、制度,在制定时,往往是争论激烈通霄达旦;而制定后却是若无其事,烟消云散 。有的监察与行政为一人包办,何监之有?有的滥用公款,视财务为私家账房,制 度何在?公心何在?因此,问题仍在于民主团体本身先民主化,防止民主团体成为 少数人和相授受、相互勾结又相互倾轧的“名利场”,防止这种未曾正式登场就满 身政客味的臭气腐蚀我们的肌体。如此,则民运幸甚,中国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