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郭 平· 回顾过去十年,我个人觉得十分荣幸,可以和许多朋友一同参与中国的民主运动 ,毕竟人生没有几个十年可用。这十年里,可以说有甘甜,也有苦辣;有希望,也 有失望;有成功,也有失败。真是百感交集,一下子很难说个清楚。但是无论如何 ,我特别由衷地敬佩和感谢。民联来自东西南北世界各地的朋友、战友,像王炳章 、宦国苍、胡平、徐邦泰、于大海、伍凡、汪岷、冯斌、张伟、黄奔、杨巍、林樵 清、柯力思、姚勇战、徐英朗、等许许多多有名、无名的英雄志士。他们忧国忧民 的高尚志节,虽然也有瑕疵,长期以来,对中国民主运动所作的奉献和努力,我会 永远记在心坎上。 过去十年里,海外民运从星星之火发轫,不断成长茁壮,经历了导致胡耀邦去职 的八六、八七年之交的学运,和促成赵紫阳下台的八九年六四天安门民运的火练。 尤其是八九民运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头等大事,对后世的影响会远在一九一九年的五 四运动之上。是这个六四的火练,使大陆上许多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和民运人士, 如方励之、管惟炎、王若望、刘宾雁、陈一咨等都到了海外,实现了海、内外民运 的大联合。柴玲、李禄、吾尔开希及好多的青年学子,在那可歌可泣,惊天地,泣 鬼神的五十个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日子里,向全世界表白了年青一代愿用他们的生命 、青春来争取民主、自由、和社会正义。其间穿插着杨巍二进牢事件,郭城民主长 跑,拥胡倒王风波。 中国之春民主运动不久后,我就加入。第一次到中国之春总部,大约在八四年春 。当时张伟、杨怀安、和马丁等,正和王炳章闹意见。后来也发生不少和王炳章意 见相左的人与事。中国之春杂志和中国民联就长期在这种不很顺利的环境下,艰苦 生长。 八九年初的拥胡倒王风波,对民联的组织上影响甚大,从此,从民联分出民主党 ,自由民主党,就是所谓的“盟党分家”。因为这个分裂,使得民联在六四民运之 际,呈现瘫痪状态,没有发挥民联应起的作用。不论孰是孰非,也许政治性组织的 发展,免不了都会有类似的历程吧?今后务要总结这个经验教训,前事不忘,后事 之师。民主是须要容忍与妥协而达成起码限度的共识,求大同,存小异,追求“民 主团结”的目标。既要服从多数,也要尊重少数。现在中国民运正面临着转型期的 兴奋和迷惘。之所以有这个转型期,主要因为(1)在世界民主大气候下,民主化进 程,不可逆转;(2)国内民有市场经济正在兴起,对中国未来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形 式和内容,起了决定性的影响;(3)海外两大民运组织,民阵与民联即将合并,是 海外民运日趋成熟的标志。不论民运转型期的战略和战术怎么变化,我们要认清坐 而言不如起而行。 在民运转型的关键时期,有三个趋势是不能不注意到的。其一,从海外走向国内 。其二,从理论走向实践。其三,从理想走向实际。 其一:最近一年以来,连从前不主张做大陆工作的民运人士,都认识到民运的根 是在大陆。从非政治性到政治性的参与,都是有其必要和可取之处。方式是多元化 的,比如回国教书、研究,引进技术,创业等,一样值得鼓励,一样对中国民主化 有贡献。其他如建立社会关系,厚植群众基础,都是十分重要。 其二:讲到理论工作方面,民主的理论和实践在欧、美已有几百年历史可供中国 观摩、借镜。在中国,还没见到有人高过孙文学说。当然理论还是要继续发展,方 能适应并引导时代的思想潮流。但是实践毕竟是检验一切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的 唯一标准。我们中国人缺的,不是研究理论的能力,而是力行实践的能力和毅力。 中国知识分子,有着许多其他国家知识分子所没有的优点,譬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牺牲奉献精神。但是有些致命的缺点,喜欢放言高论,往往 缺乏力行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冒险犯难的勇气。为什么俗话说“秀才造 反,三年不成”?要把这话变成神话,唯一的途径,就是卷起你、我那白衬衣的袖 子,开始干实事! 其三:我们要认识到有远大的理想,是宏毅致远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这 理想的实现,需要有经济的基础来配合。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就没有独立的政治 基础,民运团体需要改善经济能力。首先得将自己的形象弄正,才会有人资助,正 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