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半官报”的兴起 石柳子 本文对近十年大陆半官方报刊作一个扫描式介绍,为的是向人们揭示中共利用宣 传工具愚弄百姓、封杀人们“知”的权利的罪恶的时候,亦看到新闻自由在大陆已 见曙光。 综合性小报和专业报成为报纸“主流” 在中国大陆至今仍不允许个人办报,但报纸的整体官方色彩正趋淡化。以往人们 过多的将目光投注在那些共产党党委的机关大报上,而忽视了“半官方”综合性小 报和专业报纸的兴起,这类报纸现在拥有比党报更多的读者。 所谓“半官方”综合性小报,主要是相对于那些以党委或部委机关报而言的非机 关小型报纸,或是由机关报派生出来的,或是各种团体甚至企业主办的,或是挂在 某个单位的名下,而实际上由几个志同道合者“私营”的。 这类报纸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八十年代中期成了一个高峰。一九七八年中国 大陆各类报纸不到一千家,随后“半官方”综合性小报和专业报纸的大量涌现使报 纸增加到一千六百多家。一九八七年,中国大陆报纸的发行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全 年发行各类报纸二百四十一点九亿份。 八九年之后,报纸总发行量大滑坡。除机关报发行量锐减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许 多受读者欢迎的“半官方”综合性小报遭到了当局的封杀。仅八九年下半年,就有 二百家“半官方”综合性小报被迫停办。在当局看来,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宣扬 色情、暴力、迷信;没有办报的条件或报社的“内斗”;有错误的政治舆论导向。 九二年以来,各类小报又开始“复活”。尽管现在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但大陆 报摊上这类报纸日见增多。据中新社九二年六月十七日报导,中国大陆现有报纸一 千四百四十二种,其中党委机关报四百二十四种,综合性报纸三百四十三种,专业 报五百二十七种,科技报、晚报、企业报二百四十八种。到九二年十一月,已有各 类报纸一千七百五十五家,平均每两天半诞生一份新报。 文革之后,笔者第一次见到的小报叫《红娘报》,大概是一九八一年。该报挂在 中国作协湖南分会名下,但实际上由一对夫妻承包经营。顾名思义,《红娘报》主 要是报导爱情婚姻故事,为未婚男女牵线搭桥。就品质而言,《红娘报》当然算不 上有水准,但它没有枯燥乏味的政治说教,刊登的纯粹是社会新闻,所以一时洛阳 纸贵,一上报摊即被抢光,据说零售量每期就达二百八十万份。《红娘报》为四开 小报,半月出一次,但维持的时间不长。停刊的原因据说有两点,一是宣传部门不 满意这张“色情”报纸(其实毫无色情可言)冲击党报市场,二是主办单位有人眼 红,说承包者发了大财云云。 这张报纸的“奇迹”使我对随即出现的各类小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八一年到 八九年,笔者搜集和阅读了各类小报约五百种左右。虽然这些报纸远未真正地面对 现实、可观地传播新闻,但这些小报毕竟有别于纯粹说教的党报,这正是自由报刊 出现的前奏曲。 这类报纸有以下类别: 一、兴起之初文艺小报最畅销 这是“半官方”综合性报纸兴起之初主要的报类,而且销路最好。主办者多是地 市级的文联、文化馆、内容则是武侠小说、传奇故事、刑事案例等,或摘自香港、 台湾作家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的长篇小说,或由三流作家胡编乱造的各种传奇 ,或由公安司法机关写作爱好者根据真实案例撰写的“报告文学”,整体来讲品质 低劣,文字上真正露骨的色情内容不多,但往往配以刺目的插图和标题。这类报纸 大多控制在个体书贩手中,有的一个书贩手中就有数家报纸,花较高的稿费请人撰 稿、插图,自行印刷,并通过民间网络发行。笔者认识一位作家,同时自写、自编 、自发三份报纸。有一期发行量高达五百万份!接近《人民日报》发行量的两倍。 这类纯以赢利为目的的报纸的膨胀,引起了社会和当局的强烈反映。不少党报曾 通过刊登“读者来信”,指责这些黄色下流小报引诱社会犯罪,败坏了社会风气。 八七年这类报纸遭到整肃,八九年更是遭到大规模的扫荡,并被主管意识形态的政 治局常委李瑞环列为“扫黄”的主要内容,现已基本上在报摊上消失。小部份仍然 存在的文艺小报,格调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注重刊登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报告文学, 人物笔记等等。 二、文摘报集“自由化”之大成 这类报纸现在是“半官方”综合性小报的主流,发行量持续上升。通常为四开周 报,虽然主要由僵化的党报派生出来,但以摘录国内外各类报刊中敏感内容、对党 政批评及新闻人物的消息和各种掌故趣闻、知识小品为主,格调高,信息量大,知 识性、趣味性强。这类报纸影响力最大的有三家:《报刊文摘》(《解放日报》主 办)、《文摘报》(《光明日报》主办)、《文摘周报》(《四川日报》主办)。 《报刊文摘》因为经常摘录敏感文章,几度遭到高层批评,但《解放日报》坚持 不让它停刊;《文摘报》知识性较强,社会科学方面信息量大,一周出两次,所以消 息较快,但篇幅极短,有深度的文章不多;《文摘周报》创办时间较早,社会新闻多 。拥有广泛的市民读者群,销路仅次于《报刊文摘》 其他几家主要文摘报纸包括:《文萃周报》(《湖南日报》主办)、《周末》( 《南京日报》主办)、《每周文摘》(《福建日报》主办)、《港台信息报》(福 建社科院主办)、《文摘周刊》(《安徽日报》主办)、《文摘》(《贵州日报》 主办)、《采风报》(《天津日报》主办)、《消费文摘报》(江苏商业厅主办) 以及《大千世界》等等。 曾经有一位主管报刊的官员对笔者说:“现在最自由化的报纸实际上是文摘报— —它集中了全国报刊中所有关于阴暗面的报导,甚至随意摘录海外报刊(有的是反 动报刊)的文章。但又难以批评制止,因为文摘报只是摘录者。” 这类报纸的发行量大都超过了它的母报,而且范围极广,遍及全国。不过版权法 颁布以后,这类报纸在摘录文章时,出现了一些技术性困难(过去是随意摘录,没 有版权一说)。 三、经济类报纸引导市场化 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的开放,各类经济报纸在八十年代初期大量涌现,主要在企 业、商业和政府系统发行。主办者多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经济学会和企业、几乎 每个省都有此类报纸。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曾创办过《经济效益报》系列版(用 不同颜色印刷不同内容的报纸)。 在这类报纸中,也有以经济为名,实以政治时事,理论探讨为主的。最著名的有 《世界经济导报》(世界经济学会主办)、《经济学周报》(中国经团联主办)、 《亚太经济时报》(广东社科院主办)。《深圳商报》(深圳市政府主办)、《中 国西部开发报》(新疆自治区经济研究中心主办)、《发展战略报》(中国发展战 略学会和大连科协主办)以及《海南经济报》、《海南开发报》等等。当然,以上 报刊大都在“六四”前后遭到查禁。 但是,一些并无政治色彩的经济类报纸,对大陆的市场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主 要的报纸包括《信息日报》、《华东信息报》、《市场报》、《经济信息报》、《 中国城乡信息报》、《消费时报》、《致富报》、《经济生活报》、《信息时报》 等等。 其中尤其值得介绍的是《信息时报》,该报在广州出版,自己拥有“信息时报企 业公司”。近几年,年平均利润在一百万以上,不仅偿还了开办时财政贷款二十万 元,还与香港《经济导报》出版公司合作创办了具有现代化先进设备的“广发印务 有限公司”,和珠江外贸建设总公司合资经营“珠江报业有限公司”。也就是说《 信息时报》基本上是一个报业集团的雏型了。 四、青年报和法制报可读性强 这类报纸主要由省市共青团机关主办,但负责的编采人员大都是青年人,思想较 开放,加上这类报纸多是周报,所以可以避免刊登那些官方消息稿,而代以轻松活 泼、涉及青年人关心的问题的稿件。 这类报纸中,最著名的是八七年停刊的《深圳青年报》。现存的主要青年报包括 《青年报》(上海)、《北京青年报》、《武汉青年报》、《青年参考》(北京) 、《青年知识报》(西安)等。其中《北京青年报》政治宣传色彩较浓,但也常常 刊登一些重大事件的内幕报导,故其消息常被外电引用。九一年十月,该报开始公 开在全国范围内大搞宣传攻势,声称将推出先锋性和敢爱敢恨的《青年周末》。九 二年一月《青年周末》甫一推出,佳评如潮。而《青年参考》类似于《参考消息》 的做法,摘录了不少西方报刊文章,销路颇好。 法制类报纸多由各省市政法委或司法厅主办,政治上相对其他小报僵化、保守。 但由于刊登大量案例,偶尔也批评政法系统存在的问题,所以相当受读者的欢迎, 近年发行量一直上升。 比较有影响力的法制报包括:《深圳法制报》、《广州法制报》、《武汉法制报 》、《法制周报》(西安)等。 《法制周报》主编王全兴,因创办、经营公司,使报纸走企业化道路,曾遭公安 机关通缉(见《人民文学》一九八七年一月号的《虎年通缉令》),后来终获平反 ;而《深圳法制报》在八八年初进行了全国报刊首次民主选举总编活动,引起海外 传媒关注,新闻出版署亦派人专案调查。该报在八七年到八九年间,揭露了以下大 案:“八九中国深圳时装节内幕”、“香蜜湖度假村屠虎案”、“岳阳公安人员勒 索押运员”、“中国越南难民外逃纪实”,被海外报刊广泛转载。 其他综合性小报方面,比较著名的包括《现代人报》(广州南方图书公司主办) 、《蛇口通讯报》(深圳蛇口管理局主办,已停办)、《文化参考报》(广东文化 馆)、《特区工人报》(深圳市总工会主办,已停刊)、《杂文报》(河北石家庄 文联主办)、《文汇读书周报》(上海《文汇报》主办)、《社会科学报》(上海 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报》(上海社会学会主办,已停刊)、《组织人事报》 (北京)等等,还有各省市的广播电视报和科技报。 党报的“特区”——“周末版” 枯燥和陈腐的政治说教,使中共的党报(包括中央各部委的机关报)和地方党报 的读者急速流失。近年这类报纸的总发行量下降率在百分之三十左右。九零年略有 回升,原因是中央强迫机关、厂矿公费订阅所致。 也就在同时,党报的“私生子”却得到读者的青睐,这个“私生子”就是党报的 “周末版”、“扩大版”,它与几年前就走红的广播电视节目报及文摘报、法制报 一起,成为时下最抢手的“热门报纸”。 在城镇闹市区、马路口、汽车火车站、轮渡口的报摊站,“周末版”被安置在显 眼的位置上。一个报摊日销四五百分并不难,日总发行量远远超过平日的党报,如 果纯以自费订的、零售来比较,平日的党报的发行量恐怕不及“周末版”的十分之 一。 用“私生子”、“特区”来形容周末版,是因为在党报的主办者看来,“周末版 ”并不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主要诉求,只是为了迎合普通市民而办的消遣性“ 小报”,所以是“私生子”;也正是因为“周末版”在采稿、编排上有异于“正宗 党报”,编采人员看来,“周末版”就有了相应的“特殊政策”,所以叫党报中的 “特区”,这是中共党报的异化,也是中国大陆新闻自由起动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周末版”最早由共青团中央的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创办于一九八一年一月四 日,叫《中国青年报·星期刊》,四开八版(平日为四版)。《中国青年报》较其 他部委机关报如《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要开明一些,编采人 员也大多是青年大学毕业生,有的编辑记者还是七六年天安门事件的参与者(如摄 影部主任贺廷东),这可能是该报成为大陆“周末版”始作俑者的重要原因。《中 国青年报·星期刊》基本上不刊登官方的八股文章、领导人陈词滥调式的讲话,强 调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社会性,每个版实际上是一个固定的专栏(专版), 包括社会新闻、婚姻家庭、历史知识、旅游、幽默小品文(取名“小辣椒”)、读 书(介绍新书刊)、文学作品、文摘等等,而且套红印刷,版面比较活泼,基本上 说是副刊式小报。但就是这份非正宗的“星期刊”,受到报刊零售亭的特别欢迎。 笔者曾在湖南长沙的五个报刊零售亭作过调查,平日正宗的《中国青年报》平均每 个零售亭零售量在十份左右,而“星期刊”的平均销售量高达三百份。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一日,第二份“周末版”在广州出版,由广东省委的机关报《 南方日报》主办,取名叫《南方周末》。与《中国青年报·星期刊)相比,《南方 周末》更重视社会新闻、人物新闻,而且报导较深入,文章较长,有的长达一万字 ,基本上是一份杂志型的报纸。但它与市面上流行的那些格调低下的文艺小报不同 ,编采作风相当严谨。《南方日报》只是一份在广东省内发行的地方党报,而《南 方周末》却迅速打到了全国各大中城市,销路极好。九二年一月始由四版扩大到八 版。 值得指出的是,引诱人们创办“周末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正宗的党报全是由 国家补贴所办,职员的工资亦在国家计划框框之内,而“周末版”是报纸的副业, 可以使报社获得额外的收入(作为奖金分给报社职员)。 《中国青年报·周末版》和《南方日报·南方周末》的成功,使一部分报纸也跟 着模仿出版了“周末版”。但是,在八七年到八九年间,中共不断对报刊进行整顿 ,关闭了一大批“半官方”综合性小报小刊,甚至禁止中央部委机关报和地方党报 创办“周末版”,使“周末版”的发展迅速缓慢。到一九九零年,全国的“周末版 ”报纸不到二十家。 一九八九年“六四”之后,中共党报的内容几乎回到“四人帮”下台之前的状况 ,充斥着大批判文章,大量广告的侵入,更使信息量减少,加上当时报纸大幅度调 价,声像传媒的竞争,导致发行量急剧下降。但是,拥有“周末版”、“扩大版” (对开两大张八版)的报纸,如上海的《解放日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 报》等,发行量却以百分之六到八的速度上升。增强印张而且使报社收入剧增,《 广州日报》现在每年赢利在人民币一千万以上。 为了挽救这种局面,各种党报纷纷发出各种红头文件(有的是党报的主办者—— 中央部委或地方党委所发),要求各机关、厂矿、学校、部队等单位必须订阅党报 ,不订阅者要被扣分(列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项目)。然而此举奏效不大,原 因是现在各类党报多,有中央党报,有地方党报,有本系统党报,而大多数的基层 单位定报费有限额,订了甲报乙报之后,就没有钱订丙报丁报。 在这种背景下,迫使各报纷纷向上级要求创办“周末版”或进行扩版。主管全国 意识形态的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指示:国家新闻初版署批准那些有办报条件的党报出 版“周末版”或扩大版。据说,李瑞环的理由除了“周末版”和“扩大版”可带动 党报发行量外,还有一条是:一九八七年到一九八九年全国进行了两次报刊大整顿 ,对社会报刊数量进行了压缩,整顿后的形势决定了报业的发展不可能是大动作创 办新报纸,而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报纸质量上,办“周末版”或增版是适 当的形式之一。 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办“周末版”或扩版热。《中国青年报》、《参考 消息》、《中华工商时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工人日报》、《福 建日报》、《陕西日报》、《中国消费者报》等增出了周末版或扩大版;《经济日 报》九二年每周三出“扩大版”,周六出“周末版”,九三年则改为每日出八大版 ;《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粤港信息日报》也闻风而动,宣布在九三年每 日出八版。《解放日报》和《广州日报》则宣布在九三年每日出十二大版。 至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全国出版“周末版”、“星期刊”、“月中版”、“月末 版”报纸超过一百五十家,其中二十家中央部委已获准增加刊期或扩大版面。据悉 ,《广州日报》和上海《文汇报》更在酝酿九三年十二月出四大张十六版。 当然,“周末版”并不是自由的报纸,至少它在政治上同样与正宗党报一样不敢 越雷池半步。但与正宗党报相比,“周末版”确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为了抓住读者,“周末版”的可读性强,信息量大,大都设置有“热点追踪”、 “名人传记”、“社会特写”、“新闻分析”、“广角镜”、“婚姻家庭”、“热 门话题”、“港澳海外”、“警笛长鸣”、“文摘”等栏目。“社会新闻”等特稿 类栏目,追求新闻性、文学性、可读性,对比较引人注目,又非突发性事件的社会 题材与社会问题,作长篇幅的多层次报导,文章常占据一个整版;“港澳台海外” 则经常摘录港台海外报刊的文章,包括有关海外民运的报导(当然是负面的报导, 但读者亦可从中获悉海外民运的动态);“新闻分析”的触角也探得较身;“文摘 ”更是一个大信息库。 在版面编排上,“周末版”比正宗党报要精细,讲究得多,多数“周末版”或套 红或彩印,彩用板块结构、栏目挂帅、图文并茂、各类体裁并存。 中共党报“周末版”的出现,并较之正宗党报要远受读者欢迎,可以说是党报的 一种自我否定。如果说中国的民主化之路正在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话,那么,“周 末版”的出现就意味着中共党报亦在向新闻自由的渐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