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和雷锋 华 骅 据中共“人民日报”报导,今年三月五日是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学习”的三十周 年,中共当局已发出了一份文件,要求各级官员举行大型纪念活动,笔者想起八十 年代学习雷锋的牺牲品——张海迪。 张海迪出生于山东省,其父亲张坦夫是一个普通干部,曾任山东省莘县县委宣传 部副部长。张海迪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残疾青年,但她身残志坚,自学掌握多门外 语,并努力创作,成为优秀的少年儿童作家。但从她的成名的始末,也可以看出在 中共的政治教育下,一代又一代是如何被扭曲的。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瘫痪姑娘玲玲的心象一团 火”。这篇通讯报导一下子打动了王佐良,不是北大的教授王佐良。这个年轻的王 佐良初中毕业后从上海下放到安徽庐江县插队,后来进工厂当工人,也自学英语和 德语。二十九日下班后,他照样到工厂图书室翻翻报刊,一下子被那篇通讯报导吸 引住了,心里埋藏已久的热情之火一下子点燃了。玲玲,这才是与自己燃烧点相同 的人。王佐良抑制不住内心的仰慕之情,终于提笔给张海迪写信,先是切磋翻译技 巧,后又共同探索人生真谛,最后就没有拐弯抹角,干脆直接了当,天下有情人终 成眷属,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王佐良与张海迪结婚。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从济南乘坐二百九十 八次直快列车到达北京,当时的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魏久明到火车站接她。二月二十 八日下午,张海迪在首都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当时团中央的第二把手胡锦涛主持召 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事迹介绍会。张海迪与二十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见面, 她面对闪光灯、聚光灯、摄像机、录音机娓娓而叙,侃侃而谈,介绍自己的成长经 历和事迹,她穿着乳白高领毛衣,外套一件西服上装,她显得自信而从容,赢得了 记者们的好感,她毕竟顽强抗争高度截瘫的命运,死神阴影的笼罩,自学日语、英 语、德语、世界语,翻译了几十万字的小说和资料……有血有肉,动心动情。 三月一日,中国青年报破天荒地头版头条发表了反映张海迪的长篇通讯“生命的 支柱”。三月五日,首都各界集会纪念学习雷锋二十周年,胡乔木代表党中央和国 务院作报告,万里,王震等接见了张海迪,三月十七日晚,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 向全国播放张海迪事迹报告实况录像。从三月中旬开始,各报以大量篇幅发表有关 张海迪的社论、照片、连环画、读者来信和日记,不久以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又出 版了长诗:“八十年代的雷锋之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用汉语、 英语、日语、世界语、蒙文、藏文、满文报导张海迪。仅仅几天之内就有成千上万 的信件涌向张海迪,张海迪出名到这种程度,信封上什么地址都不用写,只写“张 海迪收”,居然也一帆风顺到达团中央。更有些人碰过壁,跌过跤,其来函耸人听 闻,“我已做好一切自杀的准备,最后写这封信请你解答上面的问题,十天以后收 不到你的回音,我就与世永别了。”真不知道他们把张海迪当做观音菩萨还是圣母 玛丽亚,写这种最后通牒式的信何止一封两封?后来也真的有人兑现,结束了自己 年轻的生命。 三月十一日下午张海迪作完报告,离开了开了锅般沸腾的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 堂堪称中国的最高讲坛。老百姓心目中最神圣的殿堂,张海迪这次报告更动情感, 更显得激情磅礴,观众的反映也就格外强烈,加上报告作完后,与那位激动地跳上 台来的南斯拉夫女留学生一齐高歌,为无数递过来的笔记本签字题词,与挤开人流 涌过来的好几位残疾青年握手,哽咽,拥抱……一回招待所,她就让人抬上床躺下 了。中午没吃几口,晚饭更一口也不想吃,没多久,她忽然急促地喘息起来,一阵 接一阵痉挛,片刻之后,头一歪,停止了呼吸,幸亏王兆国,魏久明他们组织及时 抢救,不然差一点必须为张海迪发讣告。 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袖为 学习雷锋题词,一下子就把全国点燃了,王兆国、胡锦涛也想一鸣惊人,重新推动 八十年代的学习雷锋的新高潮,想找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胡耀邦和国务院总理赵紫 阳题词。赵紫阳很狡滑,他委婉地说:“还是请老前辈革命家题吧”。于是团中央 请了八位老人题词:八十六岁的叶剑英,七十九岁的邓小平,七十四岁的李先念, 七十八岁的陈云,八十一岁的彭真,七十九岁的邓颖超,八十二岁的徐向前,八十 四岁的聂荣真,邓小平的题词是:“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 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很有趣的是,邓颖超和叶剑英的题词是一样的:“青年先 锋,时代楷模。”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从此以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学习张海迪的 运动高潮,其口号各种各样,“我与海迪比青春”,“我与海迪比童年”。要求接 见张海迪的人更多。要求张海迪去参加联欢会,做报告的活动越来越多,令张海迪 难以招架。报纸上曾经有工读学生在埋怨,“张海迪是我们十足青年的榜样,难道 她就抽不出十分钟与我们见见面?”后来要去见张海迪的人不一定走团中央这个独 木桥,他们有些走阳关道,通过大夫或护士走后门去见张海迪。张海迪毕竟是一个 人,并且是一个残疾的人,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必须分配于吃饭,休息,睡觉和工作 ,张海迪尝到了成为名人的快感以后,也尝到了成为名人的痛苦,张海迪没有时间 放松,也没有办法放松,武汉有一位大学生说:“原来我还以为张海迪是我们的人 ,可是她也是官方的人。”现在人们总应该明白了吧,为什么中国过去总是树立那 些死去的英雄典型,这样对于当事人和宣传者都可以减少折腾,也可以减少风险, 不是吗?三十年前毛泽东树立的私人英雄雷锋,如今风光仍在,而张海迪现在在何 方?则鲜为人知了。大风刮过后,连一片叶子都没有留下,就从这一点上来看,王 兆国与胡锦涛比毛泽东与刘少奇要差出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