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洋务运动”


《中国之春》编辑部


  一九八零年前后,国内一批学者曾掀起了一阵为李鸿章等从事的洋务运动翻案的
热潮。闹腾了一阵,突然冷了下来,不了了之。大概是有嫌于破坏了新洋务倡导者
邓小平的政治形象与声誉之故,颇有点麻子怕人提起豆子的味道。
  其实,形象与声誉事小,经验与教训事大。回顾一下清末洋务的来龙去脉,与邓
小平的改革作个比较,我们发现,新旧洋务运动虽然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但其相
似之处,却令人惊讶不已。因而,这种比较无疑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邓小平改革”
的认识。
  新旧洋务运动的雷同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国内的背景相似。当年有个专制的西
太后,爱搞思想控制,爱操纵派系斗争,热衷于“圣旨至上”。今天,刚刚把一个
嗜好斗争的爱发“最高指示”的一代风流皇帝送上西天。清末的统治集团腐败,经
济凋敝,满汉矛盾加剧。现今,是文化大乱之后,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共产
党特权基层与广大无权的百姓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二,国际背景也相似。原来自以
为天下之中的中国大清帝国由于长期闭关自守,突然被发达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戳破了外强中干的假面具,于是外来的侵略与侮辱接踵而至。共产党在取得了政权
之后,也采取了关起门来自吹自擂的态度,大叫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全世界的
希望”;事实上却是政治运动迭起,经济长期落后。与此同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虚假的“优越性”与“希望”一
旦破产,三信危机顿时四起。第三,新旧洋务运动出现了政治色彩相象的人物。当
年有铁杆保皇的,有主张君主立宪改良的,也有搞民主革命的孙中山先生等。而今
则有所谓“凡是派”,有搞四个现代化的邓小平,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为第五个现代
化----民主呐喊的青年人。第四,新旧洋务运动的措施也很相象,无非是向外派官
员考察,派留学生学习以及从国外引进科学技术等。
  耐人寻味的是,当年的洋务运动有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当今则有
所谓“四个坚持”下的“洋为中用”。共产党的意思,是要在四个坚持的大体之下
,仅仅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和技术,用现代化了的生活来收买人心,稳定失去民
心的政权,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强“四个坚持”。孰不知,西方科技的引进,官员
的出访,特别是大批留学生的派出,势不可免地要带进西方的人权思想、民主观念
和法制要求等。先进的科技和先进的思想政治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特别是
对于中国的情形,落后的经济完全是由于落后的政治造成的,岂可舍本逐末?
  事情的本质是,旧洋务是为了挽救和加强皇室的统治,而并非欲造福于民;邓小
平的新洋务恰恰重复了这致命的一点。用共产党的高于一切取代皇室至上,用共产
党立宪取代君主立宪,历史并没有前进多少。将皇室或党的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
,欲以引进先进科技来“锦粪墙,雕朽木”,其下场不会有异。即使造成一时兴旺
发达的假相,假相也难持久;而人心的向背是终究不会为这一点假相所满足。假相
迟早要识破,人民的忿懑迟早还要爆发出来。
  其实,邓小平并非共产党内搞洋务的鼻祖。毛泽东开国时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也
可称为一种“洋务”。那一场“洋务”的下场已是见了分晓了的,无须赘述。我们
复习一下这几段历史,就不难对邓小平的改革的前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我们绝不反对向外国学习,相反,我们认为向外国学习一切长处都是必要的。我
们反对闭关自守,反对搞国粹,同时,我们也反对那种以假象迷惑人民的和为加强
专制而进行的洋务。
【选自《中国之春》第五期(一九八三年八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