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邓小平、批评邓小平、超越邓小平 王炳章 中国之春民主运动是伴随着国内改良派推行新经济政策开展起来的。这种伴随现 象使得一些人产生了误解。有人说,中国之春全盘否定当前国内的改革;也有人讲 ,中国之春是国内改良派的分支。这些结论都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中国之春运 动的发起到中国民主团结联盟的成立,我们对国内改革的看法是始终如一的。对于 邓小平推行的经济改革,我们既没有盲目地歌功颂德、高呼万岁,也没有一概否定 、全盘打倒。我们一直理性地对待、分析当前中国发生的变化,并促进这个变化。 我们对于国内经济改革的观点可简单地归纳为:“肯定邓小平,批评邓小平,超 越邓小平”。 肯定邓小平 肯定邓小平,意指一定程度上肯定他的一些经济改革政策,如农村的“包产到户 ”、自由市场、沿海城市的开放及特区计划、鼓励外资、派遣留学生、城市小型私 人企业的建立、某些工业领域内的承包责任制、国营企业开始接受私人股份、利改 税等。这些政策在客观上给人民带来了利益。与毛泽东的人民公社、批判唯生产力 论、关闭自守等政策比,邓小平的新经济政策显得灵活得多,也较为尊重人性。因 此受到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在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下,人民生活的平均水准有 了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有两点,是应该注意的。其一,改良派实行经济改革,乃迫于压力。再不改, 农民无路可走,有造反的可能。其二,执政者实行经济改革的目的之一,是缓解他 们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从而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尽管如此,有限的开放政策顺乎 了历史的潮流,客观上给下一步制度的变革创造了条件。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有限 的门户开放和留学生政策,促成了今天海内外配合运作的民主运动。 批评邓小平 批评邓小平,意指批评他改良政策的暧昧性、摇摆性、不彻底性和经济开放而政 治收紧的矛盾性。 所谓改革及新经济政策,说穿了,其实只有一条,就是羞羞答答地搞点有限的资 本主义。什么“生产承包责任制”、“万元户”、“专业户”、“特区经济”等等 新名词,都是给资本主义穿件不同的衣服而已。由于共产党坚持其信仰是马克思主 义和社会主义,这就使自己陷入了理论上教条的困境。所以,他们不能公开地宣称 搞些资本主义,只能“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已。为了“半遮面”,共产党组织了不 少理论研究小组,其任务,无非是从浩瀚的马列著作中,挑些支言片语掩饰他们离 经叛道的行为。理论小组另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困难的任务,则是制定在我国发展资 本主义的限制,以使社会主义的堤坝不被改革的浪潮冲垮。共产党人以消灭资本主 义为理想,轰轰烈烈数十年,到头来,全部共产党国家都要实行经济改革——依靠 有限的资本主义因素而存活,确是一大讽刺。改良派的这种暧昧性,使自己处于左 右夹攻的地位。一方面,激进的民主派要求他们取消马列主义教条;另一方面,保 守派又攻击他们背叛了马列主义原则。改良派的这种处境是值得同情的,但是,这 是自找的。 其次,改良派的摇摆性也该批评。由于他们处于两面夹攻的境地,民主派推一下 ,他就向前走一步,保守派打一下,他就向后退一步。步伐蹒跚,是改良派理论与 实践相矛盾的反映。是马列主义对?还是资本主义好?他们自己都迷惑了,走路怎 么能不摇摆?批评一下,有助于其头脑清醒。 再谈他的不彻底性。邓小平为首的改良派,目前已达到他们能做到的最大限度, 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再进一步,就否定了自己。 最后一条,也是最严肃的一条,就是批评邓小平的经济开放、政治收紧的矛盾性 。政治收紧是邓小平改良派另一特点,诸如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禁止民办刊 物、关闭西单民主墙、压制民运人士、清除精神污染、爱国主义(实质为爱党主义 )宣传等,皆属政治收紧之列,其集中表现是提出“四个坚持”。 改良派之所以有这四大特性,如前所述,乃因他们的立场还没有完全移到人民这 一边来。他们的改革,基本上是被人民推着走的;他们的政策,相当程度是维护共 产党的一党专政利益。因此,他们不能放开手脚、和民主派结合在一起,和人民群 众结合在一起,以最有效地克服和抵制保守势力。 在这里,我们还指出当权的改良派与其歌德派所宣扬的恩赐论。该论调是:“现 在共产党已经很不错了,允许学生出国、允许农民发财、允许知识青年办小企业、 允许教师兼课赚外快、允许……,你们还批评它,太过份了。”这句话翻译一下的 意思是,共产党给了你们那么多恩赐,你们再批评人家,就叫没有良心。这种恩赐 论实在可悲。自由出国、自由耕作、自由办企业等等,本来就是人民应有的天赋的 权利。以前人民没有这些权利,是被共产党剥夺了。现在,当权者把它有限地还给 人民,是应该的。现在的问题是,当权者还是速度太慢、还是幅度太小了,根本谈 不上什么恩赐。 超越邓小平 所谓超越邓小平,就是突破他的极限,指出他目前应该迈出而又不敢迈出的下一 步。 总结这几年邓小平的改革,可用一句话概括之:共产党少管哪个行业,哪个行业 就发展;共产党不管哪个行业,那个行业就兴旺。道理很简单,共产党是外行,尽 管他们主观上不想把事业搞乱,但由于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再加上手上拥有权力, 干涉越大,乱子就出得越多。他们少管一点,乱子就少一些,如彻底不管,各行各 业就上了轨道。 总结出这条规律,也就知道该如何超越邓小平的改良派了。 由于各行各业的问题太多,我们仅谈几个主要的方面。 先谈农业。农业自然发展,必然是沿个体户(小农经济)——专业户(土地逐渐 向种田能手集中,非种田能手改从其他职业)——农场主(土地集中,机械化)的 方向进行。改良派至多能够走到专业户这一步。促成土地集中而为机械化创造条件 ,必须进一步解除共产党对土地的控制,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一下子走到这一步 较为困难,可先走较易的一步——售地于民。那些万元户或经济条件较好的专业户 ,可以把分给他们的那一份有自主耕作权的土地买下来。这样做,对国家和个人都 有利。国家可以做到资金回笼而致富;农民可以获得安全感而安心耕作。现在中央 保障农民有十五年自主耕作权的政策,实际上是租地给农民十五年的政策,农民总 是不放心,总觉得有临时感。由于土地不是自己的,农民也不会精心保养土地。再 下一步,则是非种田能手把土地出售给种田能手,国家制定土地买卖税收政策。这 样,国家从土地的集中过程中又可以获利。 工业及商业的问题要复杂得多,短期制定出解决全部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实为不易 。总的看来,党对工商业的控制仍嫌太多,远大于对农业的控制。为求突破,以下 几点应敢于迈出: 第一,允许独资或合资办企业(不限于雇工五人)。现在当权者一再吸引外资, 让外国人在中国设厂赚钱,但不允许中国人自己设厂赚钱(只允许办雇五人以内的 小作坊)。这种把赚钱的专利割让给外国人的政策,实在不够公平。 第二,允许独资或合资购买某些国营企业,尤其是亏本的国营企业(国家银行给 予贷款支持买主的购买力)。实行这种政策,国家既丢掉包袱,又回收资金,可谓 一箭双雕。国营企业改为私人或集体经营,往往可收起死回生之效。 第三,在工商企业单位,撤销党委领导。共产党员可过组织生活,但无领导权。 党委原脱产干部以及政工部门干部都参加实践生产劳动。企业交由职工代表大会选 出的职工管理委员会管理。一切权力(包括生产计划的制定、人事安排、国内外贸 易、吸收外资等等)归管理委员会。工商企业改为自负盈亏,国家向企业征税。连 续亏损而又经过各种办法(包括裁员等)无法挽救者,管理委员会要敢于拍卖、甚 至解散。如果没有魄力一下子把所有的工商企业都进行如上改革,可以分批进行。 服务业、商业、轻工业部门先搞,再扩展到重工业部门。 第四,工商企业交由职工委员会管理之后,要大胆撤销某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原国 家官僚管理机构,如不必要的计委、工业部、工业局、服务局等等,把白拿薪水而 又乱指挥的干部减至最少。 第五,原为推行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而设立的各级计委,要有性质上的改组。除留 下极少数人员对暂时还必须由国家管理的企业(如兵工、邮电、铁路等)继续进行 计划设计外,各级计划部门应蜕变成经济情报和资料中心。该中心收集、汇总各种 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供求、各种原材料的国内外市场供求以及劳力资源的供求等资料 ,向各企业部门提供服务,以便指导生产部门应该生产什么和应该生产多少,指导 金融界应该投资什么和应该投资多少。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信息指导,而不是指标 指令,更不是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国家要用各种优惠的办法,诱导优先企业的发展 。纵观发达国家,均以自由的市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而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及起 飞之后,又不断加以国家干预成分,意即吸收计划经济的某些有益原则,以弥补纯 自由经济之不足。这种情况,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切实的借鉴作用。 第六,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副作用(如环境污染等)产 生的原因及可能的预防办法,给中国的经济起飞提供借鉴。 总之,要改的,千条万条;要理的,千头万绪,难以在一篇短文中全部论清。所 提建议,也难免有肤浅谬误之处。但是,有两条原则必须遵守,才能促使经济起飞 。一是外行逐渐从经济领域内撤退;二是逐渐实行指导性市场经济。 最后,我们要指出,我们超越邓小平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主张政治制度的民主化 。我们主张从宪法中取消“四个坚持”,释放民运人士及持不同政见者,要求民办 刊物在国内出版、发行,要求落实宪法中结社自由等条款。当权者一下子做不到这 么多,可以逐步实行,先易后难。比如,先放宽言论尺度,制定出版法,允许民刊 出版,对改革起支持、批评、监督的作用,这一点,总该比较容易做到吧! 新旧洋务运动的比较 当前邓小平的“四化运动”,酷似满清末年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且看如下比 较: 第一,在历史背景上: 李鸿章旧洋务运动的背景是,满清王室腐败无能,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列强的 洋枪洋炮,使清室丧胆失魂。迫于形势,当权者兴办洋务,以图起死回生。邓小平 新洋务运动的背景是,共产党外行治国三十年,国力凋敝,百业俱废。外国的经济 起飞,尤其是华人社会(香港、台湾、新加坡)的经济起飞,使共产党领导人感到 震撼和威胁。为减内压,当权者提出四化,以免“亡党亡国”。 第二,在宣传口号及指导思想上: 李鸿章主张“洋务运动”,邓小平鼓吹“四化运动”;李鸿章、张之洞宣传“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邓小平只是“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第三,在具体做法上: 李鸿章和邓小平都派遣留学生,都大手笔地向西方国家购买先进武器。为吸收外 资,加强与外国贸易交流,满清洋务派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邓小平则开设十几个沿 海城市经济特区。 第四,在政治势力的较量上: 洋务运动时代,有以理学大师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的抵抗,他们提出“立国之道, 尚礼义不尚权谋”;四化运动之初,有以叶剑英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抵制,他们坚持 “两个凡是”。洋务运动后,出现了较洋务派为激进的康有为的“戊戍变法”;今 天,在邓小平提出“四化”后,共产党内较为激进的廖盖隆等,也曾提倡“庚申改 革”。与“戊戍变法”运动同时兴起的,有兴中会、同盟会的革命派,他们主张“ 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现在,则有当代民主运动的兴起,民主派公开宣称“废除 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 第五,在求变根本目的上: 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张之洞提出“保教(名教纲常)、保国、保种”的“三保 ”口号,旨在维护清廷统治;“四化”建设中,邓小平、胡乔木等提出“热爱党、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三热爱”口号,目的在于加强共产党的领导。一九 零八年满清政府颁布的宪法大纲中,明文规定永远尊戴大清皇帝,大权归于清朝; 一九八二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新宪法中,也明确写上“四个坚持”,把坚持共产党 的领导放之首位。 第六,在运动后果上: 李鸿章的旧洋务运动,在客观上给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其结果是满清封建制度 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今天,邓小平的新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也给当代民主运动的 大规模兴起铺垫了道路。最终结果,将是一党专政制度的结束和民主政体的真正确 立。 尽管人们也可以列举出新旧洋务运动之间的众多不同之处,但无可否认的是,两 次洋务运动的基本脉络是相似的。它们都应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也都会被随之兴 起的民主运动的历史潮流所淹没。 结束语 “肯定邓小平、批评邓小平、超越邓小平”,比较全面地涵括了我们对当前中国 共产党改革政策的看法。 任何人物都有他历史的局限性,以邓小平为首的改良派也不例外。一方面,他们 设法求变,如当年康有为所说的那样“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乃亡 。”另一方面,他们又跳不出自己的框框,做不出敢于否定自己的大事业,从而立 足点不能完全移到人民方面来。邓小平之后的第二代共产党人,框框可能较邓小平 少一些,但如果仍抱着“四个坚持”不放,其前景并不乐观。改来修去,最好的结 果,不过把中国搞到今天的匈牙利、南斯拉夫那样而已。 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于邓小平,他已经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极限。他给自己定下 的极限,决定了他像李鸿章一样,只能成为历史的过渡性人物。 我们还要指出的是,如果邓小平本人接受不了我们“肯定邓小平、批评邓小平、 超越邓小平”的观点,第二代共产党人则没有道理拒绝我们的这一观点。“肯定邓 小平”,他们当然是同意的,“批评邓小平”,他们亦应接纳。理论上,共产党提 倡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践上,第二代共产党人本身对邓小平的“清除精神污染”和 霸道作风就有过抵制。“超越邓小平”,第二代共产党人会欣然接受,这是他们的 追求目标,后浪总是推前浪的。问题在于超越到何种程度。但愿他们当中,能出现 西班牙王子卡洛斯那样扭转乾坤的人物,借独裁人物辞世之际,把极权专制制度转 为民主政体。第二代共产党人必须清楚,如果他们仍搞邓小平“四个坚持”那一套 ,成为短暂的历史性过渡人物也必将是他们的结局。 最后应该强调,民主运动并不把希望寄托在党内改良派的身上,我们应该始终立 足于人民这一边,没有人民的压力和推动,且不说民主革命,连党内的改良也不会 发生。 【选自《中国之春》第十五期(一九八四年九月号),作者原署名为王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