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倒退 经济大演变


金尧如


  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的政治报告经全世界的舆论公正鉴定,经济上有大突破—
—推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政治上则大倒退——巩固一党专政,反对政治民主。


一党专制的痼疾

  这个矛盾对立的统一,并非偶然。它是中共老人党内在的思想矛盾的反映。说到
底,它是中共一党专政的痼疾。这一对矛盾之所以能处于一个共同体——中共党内
,是因为它们有一个统一的目的,要保存中共一党专政。
  特别是在东欧,苏联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土崩瓦解之后,中共的一党专政也
面临危急之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经济改革派从苏共崩溃中所吸取的教训是,戈巴
乔夫在政治改革上过早过快,大大削弱以至毁坏了一党专政的体制;而在经济改革
上则过迟过慢,激化了党和人民之间在物质生活上的矛盾,引起人民的绝望和对抗
。
  因此,邓小平在今年初便作最后的奋斗。南巡谈话是要把经济从陈云的鸟笼里放
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把他自己和陈云共同制造的“政治鸟笼”再加上
一把锁,“送入侯门深似海”。
  这就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四大通过的江泽民报告不过
是“邓小平理论”作为今后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实际上给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
经济的发展隐伏了一个极大的变数。
  当然,这个变数也不是完全不能加以制约或转化的。我们既不因其政治改革的倒
退而低估其实行市场经济的突破,也不因其在实行市场经济上的突破而疏忽其在政
治改革上的倒退。

七条原则性项目

  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拿十四大通过的江泽民“政治报告”和十三大通过的赵紫
阳“政治报告”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作一个扼要的比较。比较之下,我们可以清楚
地看到,十四大通过的报告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部分恰恰是从关键问题上大大地倒
退下来了。
  十三大通过的赵紫阳“政治报告”中第五节“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凡十四页,
计八千字左右,是占赵紫阳“政治报告”中篇幅最多的一节,可见是整个报告中着
力最多的最重要的一节。其中政治改革的项目共有七条。撮要如下,请读者朋友劳
神一看:
  一、实行党政分开。报告中开宗明义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
开。”质言之,政治体制改革若不首先从“党政分开”这个关键入手,就根本谈不
到“政治体制改革”。
  二、进一步下放权力。报告说:“凡是适宜下面办的事情,都应由下面决定和执
行。这是一个总的原则。……中央的责任是提出大政方针和进行监督”换而言之,
要把地方从中央集权和包办一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三、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报告说:“这次改革机构必须抓住转变功能这个关键。
”这句话的含义是,政府机构再不要去直接管理企业,让企业自己去经营管理。
  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报告说:“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
公务员制度。”若按此改革,其结果是将干部人事从象“人身依附”那样的管辖下
解放出来。
  五、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报告说:“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基本原则,是
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重大的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
的问题让人民讨论。”这是在中共一党专政的条件下,实施政治民主和人民监督的
第一步。
  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报告说:“……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
享有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业的权利。为此,要发展和推行民主选举制度。
”这里提出了各级政府和企业内的选举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各级政府和企业
领导人的权力来源。而这是限制党、政、企领导人的专断和特权的第一步。
  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报告说:“……都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
严,违法必究。”“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这
最后一条落脚到民主政治,落脚到制度化。
  我从赵紫阳十三大报告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这一节八千字中摘了四、五百字
,要点都有了。读后朋友一看便知,这七条内容显然出于当时改革派的集体智慧。
如果十三大以后,真正能够实施赵紫阳所提出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那七条原则
性的项目,那将是一篇民主政治的巨大文章。
  但是,十三大之后,李鹏狠抓经济领域内的“治理整顿”,并以此压“改革开放
”,特别是压“政治体制改革”。他不仅使政治体制改革上不了工作日程,而且连
议事日程也上不了。赵紫阳的“政治体制改革”徒成十三大报告中的“画饼”而已
。八九民运期间,赵紫阳等改革派似颇有乘民运之大风,提出与学生对话来共同协
商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想着手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五条:建立社会协商对话
制度。但结果又为李鹏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所破坏,并迫使赵紫阳下台。“六四”之
后,江泽民取赵紫阳而代之。“江李体系”从此把赵紫阳的“政治体制改革”大计
践踏于脚下了。
  我们回顾并分析了赵紫阳十三大报告之后,就完全有事实,有道理可以肯定江泽
民的十四大报告,在政治改革上从十三大报告大大地倒退了。这个倒退实际上是邓
小平和陈云两人合作生产的“江李体制”的必然结果。

江泽民的反攻倒算

  看江泽民十四大的“政治报告”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列为第六节。题目是“积
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共一千一
百多字,是赵紫阳十三大报告中第五节八千多字的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这个数字
表明江泽民后退了不是一步,而是七步。
  再细看那一千一百多字,除了老话还是老话,除了概念还是概念。一无纲目,二
无条例,三无措施,一谈二谈之后仍不知他究竟想讲些什么。但是只要和赵紫阳的
改革方案一比较,就容易看出,他根本抛弃了赵紫阳的第一条:“实行党政分开”
,即根本抛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所以江泽民的报告闭口不谈“党政分开
”问题。此其一。
  其二,江泽民报告又闭口不谈赵紫阳第二条的“进一步下放权力”、第三条的“
改革政府机构”和“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这虽属于政府行政部门的改革,但在今
天要大力推行市场经济的新阶段来看,党和政府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机构,
转变工作功能,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合乎时宜的改革。但江泽民一字
不提,却也泄露了一个天机,他对推行“市场经济”是半心半意的,所以没有提出
配套措施。
  其三,江泽民的报告也完全唾弃了赵紫阳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协商对话制度”
。赵紫阳为了“托古改制”,特别举起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大旗
。但是江泽民也弃之如敝履。中共的风派人物就是这样,只要抱住新的佛脚,就可
以把上了天的老佛爷当作根本不曾存在过一样。江泽民在邓小平撑腰的格局中,也
要根本否定赵紫阳在八九民运期间提出“和学生对话”的主张。否则,岂不承认赵
紫阳处理八九民运是正确的,合乎十三大的政治路线的?那么怎能加以“分裂党中
央”的莫须有罪名?而所谓“支持学生动乱”的罪名更加变得荒诞滑稽,自打嘴巴
了。
  江泽民的政治改革不仅大步倒退,而且还反攻倒算。在他谈政制改革这一节中,
开头第二句话就是这样说的:“……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这句话实际上是宣布在坚
持一党独裁、阶级专政、思想控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原则下,绝不能搞政制改革
,决不给人民以民主自由。
  江泽民的反攻倒算还没有到此为止。他在“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一
部分中又特别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
争将长期存在,决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
是他取代赵紫阳以后便一手抓起的“党的中心工作”。现在听他的口气,他随时可
以使出这一手绝招来打击党内拥护改革开放的高级干部。

值得欢迎的大突破

  江泽民报告的结论宣布道:“同志们!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社会制度,
它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个宣布比之于马克思、恩
格斯一百四十五年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显得苍白无力。《共产党宣言》里说,
“让那些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场革命中失去的仅仅是
锁链。他们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证明,共产主义运动正如中国的老话:“其兴也勃,其亡也
忽焉。”苏联和欧洲的共产主义运动到去年底已全部忽亡得干干净净了,且已经被
资本主义所取代。现在只剩下一个“茕茕孑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而现
在中国的特色就是向资本主义世界引进投资,告借信贷,吸收高尖科学技术,采纳
经营管理方法,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言蔽之,要用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来挽
救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自己说:“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换而言之,要用资本
主义的物质文明来救社会主义之命。但若照江泽民的那个结论,那又何必要用资本
主义来改革社会主义呢?这一点证明江泽民在政治上确实比邓小平还左。邓小平已
经说了:“不要再争论姓社姓资的问题了。”这表明邓小平已经挂起免战牌。而江
泽民却还要争个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后胜利。他怀抱着这样的幻想痼疾
,谁能希望他对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政治改革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近十年来胡耀邦等改革派的口号。毛泽东
在《实践论》里的说法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群众的社会实践。”近百年来
欧洲和亚洲亿万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的实践,证明《共产党宣言》不是超越时间和
空间的真理,证明“历史的总趋势”不以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等人的意志为依归。今日社会主义总的衰亡趋势还有什么希望取代世界资本主义?
摆在海内外十二亿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在继续为国内的民主和人权作不懈的斗争
之外,还应该努力促使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和平演变的道路。这条道路从经济领域
延伸到政治领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成为和平演变轨道
上的火车头。江泽民十四大上的“政治报告”值得我们欢迎的就是发展市场经济这
个大突破。这又不是以江泽民的意志为转移的。
【选自《中国之春》第一一五期(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