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尝试办办政治特区? ----从经济特区触礁谈起 《中国之春》社论 深圳特区触礁了,这大概是邓小平经济改革政策迄今所遭受的最严重的挫败。 深圳特区的触礁表现在,它原订的两大目标----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科技,都未 达到。深圳所吸引的投资,很多来自内地各省和中共在香港的企业,而其产品的大 部分并未外销,而是内销至国内。副总理姚依林认为,深圳在靠全国的“输血”而 生存,他建议要“拔掉针头,停止输血”。 深圳经济特区的触礁,引发了北京高层新的争论,使北京被迫关闭新开放的十四 个沿海城市中的十个。这十四个城市,正是邓小平去年年初视察深圳后,大捧特捧 特区样板而建议开放的。 为什么特区会触礁?为什么经济改革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北京领导在争论这个问 题,全国人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曾多次指出,如不进行政治制度、法律和意 识形态的相应变革,单纯的经济改革难以成功。一条腿迈得太快,另一条腿跟不上 ,必然出现不平衡。 共产党的政策有一个特点,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毛泽东、四人帮掌权 时,大搞所谓“政治挂帅”,强调“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 线”。谁要一谈生产、谈经济,就被扣以“经济主义”、“唯生产力论”的帽子。 结果,政治冲击了一切,泛政治倾向搞垮了国民经济。 轮到邓小平执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迷信起来“经济挂帅”。邓小平 大树特树“万元户”的样板,大吹特吹兴办“经济特区”,大引特引“外国资本” ,完全回归到“经济决定论”的套套中去了。 我们并不否认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有富国强民的远大理想,问题是,他们的方法-- --专制政治救国或单纯实业救国----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现在,共产党的政策又在变了。往哪里变?全世界都在关注。我们愿在北京高层 检讨经济特区、制订新政策之际,提出一个开创性的建议:既然经济特区触了礁, 可以尝试办办政治特区。 所谓政治特区,形式和目前的经济特区差不多,只是由经济实验改为政治实验。 具体作法是:划出一些特殊地区,如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崇明岛等,进行政治上的 改革尝试,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 政治改革的尝试包括: □宣布放弃共产党对该地区的一党专制政权; □允许该区人民像香港人民那样,有言论和新闻自由; □允许人民有组党自由,新政党和共产党在特区由民选竞争管理权; □实行法治,可暂时借用香港的法律进行管理。由民选获胜的特区执政者,可在 香港和海外聘请法治管理人材。 □特区实行自由经济; □北京中央政府对待政治特区像过去对待香港一样,不干涉其内政; □特区在财政上自负盈亏,北京中央政府从特区征税,特区赚了钱,中央政府可 获得益处,特区亏了钱,中央政府不承担责任。 我们常和一些海外华人的有识之士,包括一些有成就的企业家,谈论国内的经济 改革。他们很欣赏国内的承包制,他们说,既然土地和小企业可以承包,为什么一 个地区、一个省不能承包?实际上,他们想承包整个地区的构想和我们的开办政治 特区的建议有不谋而合之处。不论是地区承包,还是政治特区,其实就是一句话: 共产党让出管理权,只要坐享其成地收税就行了。从历史长程看,香港似可认为是 中国政府让英国政府承包了一段时间的“特区”,遗憾的是,当时弱小的中国政府 未能取得税收权。如果中国政府敢于让外资承包某些地区,但掌握税收的权力,则 不能认为是“丧权辱国”,而应视为合理的富国之道。想想看,如果今天中国拥有 十个香港,中国领导人也用不着仰外国资本家的鼻息了。 富国强民并不困难,台湾和香港的经济只用了十几年就起飞了。看看中国大陆, 打倒四人帮已快十年了,经济还是一个烂摊子,北京领导人还在哪里瞎子摸象。整 个国家的命运被少数人摆布着,实在令人心痛! “用不着什么太多的民主,只要‘法治’加‘自由’就行了”,这是香港经济起 飞的基本经验。我们倡议的政治特区,实际就是一个“法治”特区。有了法治和自 由,就会吸引外资,就会自身积累资本,经济就会发展。 北京的领导人,在你们的经济特区政策失误之际,何不尝试办办政治和法治特区 呢? 【选自《中国之春》第二十七期(一九八五年九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