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清之覆亡看中国今天的改革 冯胜平 本文冠以此名,亦非危言耸听,并非攻击改革,预言其必然失败。作为一个中国 人、一个大陆学生,我希望改革成功,并为它已取得的成就而高兴。但是,改革在 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成功的先例,而革命则毫无例外地导致新的专制。路漫漫其修 远兮,中国要打破持续数千年的王朝世序,建立民主与自由,还需国人不断的奋斗 与求索。 一、改革已越过了人亡政息的阶段 目前海外人士分析中国大陆改革,大多把中共领导人分为改革与保守派。在他们 看来,赵紫阳,(或许还有邓小平,是改革派的代表,而李鹏、彭真等人则是保守派 的代表。前者的目的是把中国引向市场经济。他们如不是 capitalist roaders (资 本主义领导人),至少也是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叛徒。后者的目的是在中国恢复苏联 式的计划经济。他们信奉共产主义,反对改革。这种分析,虽不无道理,但似乎过 于简单。持这种观点的人把改革的命运寄托在个人身上,而忽视了改革是今天中国 的大趋势,是中国人民对自己过去三十年,尤其是对文革十年的一次深刻反思。事 实上,在今天的中国大陆,正如满清末年,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非一人一 派、或一党可以阻遏。一八九八年,慈禧镇压维新,杀谭嗣同。但三年以后,她自 己不得不推行变法,实施改革。这一历史反复,希望不会在今天的中国重演。但即 使重演,相信亦无碍于改革之大趋势。中国目前的改革相信已经越过了人亡政息的 阶段。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人民心目中的彻底崩溃,八亿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改 观,城乡企业之蓬勃发展,以及中国向世界的全面开放,都具有强大的不可逆性。 二、历史教训值得记取 改革的潮流不可逆转,并不是说改革的前途就必定光明。在笔者看来,中国今天 面临的真正危险,并不在于经济改革失败,保守派复辟,而在于经济改革继续进行 ,而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却迟迟不能开展。历史的教训是,满清之覆亡并非 由于其改革的失败,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改革的成功。从技术上看,满清政府 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如对外开放、建立新军、立宪及鼓励私人企业等皆无重大失误 ,而整个国民经济在改革期间亦持续上升。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能阻止清王朝一九 一一年的总崩溃。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条。 □从一八六零年洋务运动开始到一九零一年义和团失败,清政府受其官僚体制局 限,迟迟不愿开展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而当它最后决定立宪,在各省设立 议会并废除科举制时已为时过晚。这一姗姗来迟的政治改革不仅没有挽救清王朝, 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今天西方不少中国问题专家和国内某些御用理论家每以经济 改革成功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依据,为中国现在的专制制度辩护。在他们看 来,为了经济发展的利益,中国必须付出牺牲政治民主的代价。在朕即国家,党即 人民的中国大陆,以上观点颇为不少高层领导人所欣赏。如果政治改革所导致的失 控是满清灭亡的唯一原因,这种辩护也许还可以成立。但事实并非如此,清王朝之 灭亡,还有其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正统意识形态的崩溃。 □一八四零年以来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尤其是一九零一年后的全面改革,从根本 上动摇了孔教意识形态在中国的权威。然而,面临孔教的崩溃,清政府不仅没有及 时寻找它的替代物,建立法制,反而竭尽全力维护其正统地位。“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是清政府变法的指导方针,也是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与对西方的科学 技术与政治文化兼收的日本不同,清政府只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却没有看到造成 这种船坚炮利的原因。相反,它对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思想采取抵制和排斥的态度。 在派留学生到西方学习时,清庭为其配备孔教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正统教育。目 睹这一现象,德国宰相俾斯麦评论说:中国和日本都向西方学习,但方式截然不同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中国将在三十年后被日本打败。中日甲午战争证实了这 一预言。 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开始改革其政治制度。但就是这一改革,也没有冲破意识 形态的障碍。一九零一年到一九一一年,清政府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并 没有挽救其覆灭的命运。能改的都改了,缺陷是在本质上。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清 政府始终不触动,也始终没有触动的是孔教,孔教作为中国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 统治中国已两千年。如果这一思想基础已经腐朽,却又不能触动,改革其上层建筑 和经济又有什么用呢?!归根到底,人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可能在一个已经腐朽的 基础上重建一座大厦吗?在没有信念的地方,还会有力量吗?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回答了这个问题。 三、今昔改革之对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有惊人的相似。在回顾了满清的改革之后,我们再来 看看今天中国的改革。首先看其相似之处。 (1)政策相似。从开放政策到军队现代化,从立宪到教育改革,从吸引外资到鼓励 私人企业,几乎每一项满清政府曾推行过的改革,北京政府今天都在推行。不同的 是,清政府在许多方面似乎做得更好些。它的改革没有导致全面的通货膨胀,也没 有发生像深圳、海南那样的重大失误。它派出的留学生,大部分回归了----虽然不 少采取了满清政府不愿看到的形式而并非滞留海外。 (2)指导思想相似。昔日清政府改革的指导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今 日北京改革的指导方针是“四项原则为体,四化为用。”当年的“中学”是日薄西 山的孔教,而今天的“四项原则”则是冥顽不灵的教条。 (3)改革对象相似。无论是满清的维新家还是北京的改革者,面临的都是一个走到 末世的封建极权制度。这一制度在形式上虽屡有更换,其实质却始终如一。天朝大 国,极权政治,垂帘听政,孔孟之道是这一制度赖以生存的思想基础,也是神州大 地上千古不变的“四个坚持”。 (4)外界评论相似。目睹清政府一系列改革的成功,当时许多外国观察家和中国改 革家都对改革前途表示了极大的乐观。他们预言,改革如能这样继续下去,十年后 的中国将会复兴。没有人想到,十年后清政府已不复存在,而中国也没有复兴。今 天鉴于中国改革,尤其是农村改革的成功,不少观察家和改革者也对前途表示了相 同的乐观,认为只要改革持续下去,中国就会有希望。 然后,我们再看其不同之处: (1)领导力量不同。今天中国的改革是共产党而非其他政党领导下的改革,它导致 失控的可能性不大。正如美国学者汉丁顿指出,共产专制与传统专制的一个根本区 别在于,它能更有效地控制。在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中,政府的控制机能很弱。一 营军队、两辆坦克、三个上校、就可以推翻一个政府。但在共产党统治的国家中, 大至中国,小至阿尔巴尼亚,荒唐至北韩,残暴至柬埔寨,这样的事还从未发生过 。 (2)军队功能不同。清末改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军人随意识形态的崩溃而进入历史 舞台,而今天中国改革的最大成就之一则是军人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国防军的建立 ,大批老军人的退休,以及军队裁员一百万的决定,其意义是深远的。今天即使改 革失控,所导致的局面也多半不会是一九一一年后的军阀割据,而很可能是各地区 、各种经济势力的相对独立。事实上,这样的局面已初具端倪。海南特区的“失误 ”,深圳的“越轨”,苏南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上海,中共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干部 子弟经商而不能止,以及近年来国内报刊广为宣传的“社会经济集团”的崛起,皆 是实例。此外,各省市地区与中央争利,以合法与非法手段截留税利的情况愈演愈 烈。 (3)时代背景不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际潮流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国 内则是民族革命。民主作为一种观念虽已得到中国少数先进分子的认同,但并未成 为一种主流。今天民主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如果 说“保种、救国”是昔日维新者的口号,那么,民主、自由则是今日中国改革者的 目标。 四、改革面临的难题 中国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干部、党员、职工队伍的改革。这一问题可简称为 中国改革的“二、四、八”问题。所谓“二”,指的是二千七百万国家干部;“四 ”指的是四千八百万中共党员;“八”指的是八千六百万国家职工。要进行行政改 革,精简干部队伍,二千七百万干部的既得利益会受到打击。要推行政治民主化, 结束一党专政,四千八百万党员不会答应。要推行经济改革,打破大锅饭,八千六 百万在国家包养制度下长期生活的职工会不习惯。要解决这一改革的“二、四、八 ”问题,需要时间和耐心,而时间又不在改革者一边,因为此问题如在五至十年内 得不到解决,那时,改革的“二、四、八”问题亦会变得更加棘手和困难。 改革的另一难题,是意识形态的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三信危机。从传统来说,中 国是个既无宗教,又无法治的国家。能统治中国的力量唯有意识形态和军队。今日 中国之改革,是在意识形态崩溃的背景下进行的,而改革之每一步的深入又在促进 这一崩溃。“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口号反映了改革派的务 实精神,但也表明其缺乏理论,没有方向感。邓小平冒天下之大不讳,把魏京生、 王希哲等激进人士送进监狱,又不惜重金用赎买的方式把大批保守派人士送进别墅 ,用心可谓良苦。他以让保守派子女进入权力中心为代价换取反对领袖的退休,并 把四个坚持写进宪法,以表示他对共产主义的忠诚。这样的做法从策略上看也许是 聪明的,但从长远来看,则为改革埋下了隐患。毕竟,人心已经不古,世袭制时代 已经过去,再想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来统治中国,唤起民众支持,实际上已不可能 。 信念之崩溃,对中国社会向来有摧毁性的影响,它预示着国家控制机能的崩溃。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九一一年,几百名革命 党人在武昌起义,一举结束了清王朝二百六十七年的统治。而同是这个王朝,在十 九世纪中叶却承受并最终粉碎了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廷征服太平军, 并非仅凭其武力,而主要是由于儒家正统思想在当时还有感召力。危急关头,曾国 藩、左宗棠等儒将组织军队勤王,挽救了清王朝。在湘军占领南京后,曾国藩并未 企图取而代之,而是宣布解散军队,表示对清廷的忠诚。与此相反,辛亥革命爆发 后两周之内,全国十五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各地总督非但无一派兵勤王,反而趁火 打劫,扩大势力范围。很显然,清朝覆灭并非由于其经济崩溃,并非是军事失利。 它丧失的不是武力,而是人心。这一历史教训,很值得今天中国的改革者记取。 【选自《中国之春》第六十二期(一九八八年七月号),作者原署名为余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