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思想 ----对帝国主义的理性回应 张 侠 孙中山先生是典型的“忧愤之士”,他生长在中国,但是从十三岁起就接受西方 教育。他亲见中华帝国在列强的压力下崩解。这崩解的过程可以说自一八四零年鸦 片战争开始,清廷在两年后被彻底击溃而开始了与西欧列强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的屈辱。 此后中国被迫开放,而清廷每次战败,欧洲列强就强索更多租界,更多赔款和最 惠国待遇。到十九世纪末叶,中国已变成一个“次殖民地国家”。不是正式的殖民 地,但是却有了殖民地所有的弊病。 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反应是意见分歧的,有人至死不悔的坚持旧传统,这种人包 括清廷中的保守派,而以慈禧太后为首。也就是这帮人破坏了康有为的君主立宪维 新计划。这时候也有马克思主义之幻想未来的主张,更有义和团仇外的暴乱。 但是只有孙中山先生完成了一套体系,对帝国主义作理性的回应。而这理性是指 对问题作合理而全面的判断,而且自始至终选择贴切的手段。在这过程中,孙先生 的理念完全符合一个工业落后国家所需建设形态的标准,这标准包含以下各项目: (一)一切计划和方法都不应视作绝对正确。换句话说,每一个计划和方法都应经得 起辩证和考验。(二)也因此,所有仇洋惧外,崇洋媚外,退缩复古和幻想未来的极 端主义都应该避免。(三)在决定何所借自西方,何所存自传统时,其取舍的唯一标 准是端看其对增加国力和整体利益是否有实际功效。 孙中山先生的世界观 探讨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逻辑,应该从他的世界观开始。孙中山先生的理念,不同 于西方自由派的个人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分析。他相信构成人类 世界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个人,也不是阶级,而是民族。 孙中山先生认为文明的进化还在竞争的时代,而不是大同的时代。他相信现代世 界各国主要的冲突原因,仍象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斗争情况,而 在这斗争中,强者凌虐,弱者屈从。孙先生说:“我们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 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此时的地位最危险,...... 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 基于这样的认识,孙先生认为我们不可一步跨入世界主义,而应该先发展民族主 义。待我民族富强之后,则应扶持世界上其他各民族以达平等之地位。他相信只有 世界上各民族实力相当平均时,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到那时,就是孔子所说的大 同世界了。而国与国间可以撇开各自的利益,达到更宽容的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的 境界。 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的世界观,而三民主义就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观点上的。其中每 一个主义都是从中国传统和西方哲理择优组合的。孙中山先生从不认为自己的理论 是绝对正确或自认完美的。也因此,他总是不厌其烦的,以明确的逻辑来说明他的 理念。而他所提出的说明都是非常理性而实际的。他的每一个主义都能证明,他对 建设富强的新中国有十分详实的规划。 民族主义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有两个中心主题,一是他反对满清专制,二是他反对阶级 斗争。 (一)满清专制: 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人很不幸的非常缺乏民族意识。他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主因 是满清的专制。从一六四四年起,满清就开始统治汉人。为了巩固他们对汉人的统 治,满清非常有计划的消灭中国人的爱国情操。在统治中国时,满清政府将其自身 的利益置于全中国的利益之上,甚至到了有害于全中国的程度。 当然清廷也愈来愈体会到它自身的无能,也意识到彻底改革的需要。在同治年间 ,清廷的一切的改革都归无效,这是因为他们从根本上错认了西方的挑战。一八九 三年,孙中山先生呈了一份万言书给直隶总督李鸿章,书中铮砭百般弊病,痛陈救 国大计。但是这份万言书并未受到重视。从此他对改革渐感失望。五年以后,当慈 禧太后扼杀了百日维新,孙先生就已十分肯定,若不推翻清,中国是没有希望了。 在鼓吹同胞奋起革命时,必须要加强排满的情绪,因此满汉的差异被夸大,而汉 人被异族统治所受的屈辱也被刻意宣传。但是当其他人在运用民族情感时都陷在种 族主义中时,孙中山先生却没有让他的反对满清专制走上民族敌视或报复的方向, 因为孙先生认为满清是无能治理中国。换句话说,从史实的发展而言,这是一个社 会和政治的问题,而不是种族的问题。孙先生总是坚持,只要满人放弃专制的特权 ,汉满两族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只要解除了满清的权贵势力,孙先生是肯定欢迎满 族以与其他各族平等的地位加入这个多种族的中华民族的。 (二)阶级斗争: 孙先生反对满清专制的原因,也可以用来说明他为何反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孙 先生认为中国人缺乏民族精神的因素不单单是满清的统治。中国人向来有很强的家 族、宗教或地方意识,这说明了中国人为什么象一盘散沙。孙先生相信,要把人民 团结成一个国家,就必须把中国人效忠家族的形态导引成效忠国家。 所有这些看法和孔夫子所主张的社会和谐是一致的。这和谐是指社会上每一个构 成分子相互关系的调和。基于这一基本理念,孙中山先生相信卡尔·马克思在根本 上就错了----阶级斗争并不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孙中山先生曾说: “社会之所以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 多数的经济利益有冲突,......阶级斗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斗争是社会当 进化的时候所发生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的原因是人类不能生存,所以这种病症的 结果便起战争。马克思研究社会问题所有的心得,只见到社会进化的毛病,没有见 到社会进化的原理,所以马克思只可说是一个社会病理家,不能说是社会心理家。 ” 孙中山先生认为阶级斗争就象部落战争,至多不过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小插曲, 只有当社会无法正常生产或分配时,阶级斗争才会表面化,甚至伤害整个社会的生 命力。就象他对社会进化的一般观点一样,孙先生主张加速经济生产,以保障社会 上各阶层都有相当的生活条件。如此使阶级冲突降低到既非没有也该最少。 孙中山先生认为一个阶级是不同于一个民族国家的,一个阶级不能单靠自己成为 一个可生存的有机体。它是一个利害非常有限的结合,在本质上是必须要和其他各 阶级紧密结合的。在了解了这样的道理以后,就能明白对阶级的认同以及由这种认 同所产生的对立,将在任何一个团体中产生病症。在一个国家里挑起了这种阶级意 识后,互相残杀的阶级战争就会危害整个国家的生存,当然也危害到其中每一个阶 级。更严重的是,这种社会斗争将所斫伤中国的生机,而降低它对外敌的竞争力。 当全国正面临极度艰险时,各阶级的中国人都应该团结起来,抵御共同的敌人。 民权主义 象民族主义一样,孙先生主张民主也是从实用主义为出发点的。他不但相信民主 中国是合乎世界潮流,更重要的是孙先生相信民主制度是有助于民族统一的。他曾 说 “自古以来,有大志之人皆想作皇帝,大家若是有作皇帝的心理,一来同志就要 打同志,二来本国人就要打本国人,全国长年相争相打,人民的祸害便没有止境。 所以我们发起革命时,便主张民权,建立一个共和国。共和国家成立后是用谁来作 皇帝呢?是用人民来作皇帝,照这样办法,免得大家相争,便可以减少中国的战祸 。” 孙先生并不是天真无知才主张民主中国,他深深体会到建立民主制度是一个漫长 艰辛的事业。他曾经以英格兰的例子说明,他们的民主是花了几百年才演进成功的 ,这其中甚至会经历退化的过程,比方克伦威尔之后,又有查理二世的复辟。而法 国的民主也是经过诸多困难,当年的法国大革命曾导致暴民政治,又有拿破仑称帝 ,而真正的民主是八十年以后才出现的。但是无论民主的道路多么艰辛,孙中山先 生都坚信唯有民主制度才能解决诸多弊病而成为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石。 孙先生并且主张,整个革命计划必须分三个阶段来实现。第一个阶段是“军政” ,这是军政府统治时期,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是领土的整合,包括解决军阀势力。 当新政府底定全国,在全国境内施行主权时,第二阶段“训政”就开始了,在这个 阶段是一党执政的,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一个可以稳定发展民主制度的先期条 件。这个所谓的先期条件,包括经济发展和工业现代化来提升全国的生产量,并且 在民间培养正确的心态和价值观以创造民主政治的文化。比起今日的西方学术界, 孙中山先生在早半个世纪时,便已认识到这些先期条件对于民主的健康发展而不致 早夭,是绝对必要的。而当这些先期条件都已具备时,就是中国人民已经能够表现 出地方自治的能力时,中国的革命便达到了第三个也是最后的阶段,就是“宪政” 时期。 这时民主宪法可以经过审慎的讨论和议决而产生,于是一个真正共和中国就成立 了。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这些特色包括:(一)政府被一个有自由又能自 制的新闻界所监督和制衡。(二)政府的治权是五权分立的。(三)借着两党的对立且 轮流执政来确保一个贤能的政府。这一个具有特色的民主和西方的“泛民主”是不 一样的。孙先生曾经说过,在主张民权时,我们不可以盲目模仿欧美,虽然西方的 科技是优越的,但是在政治体系中仍然是有缺陷的,孙中山先生的判断认为,西方 社会所坚持的绝对自由与绝对平等,还有人民与政府间所存的敌对意识,大大地削 弱了政府的能力。孙中山先生所主张的民主是全民整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的民主, 而政府则是为民谋福,有能又有为的政府。孙先生的民主是切合实际的,他一贯的 目标是要创造一个富强团结的新中国。 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最充分表现了孙中山先生理性而实用的思想。他的经济计划的核心是他 坚持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政府,是能抵制外国经济剥削并能推动经济计划的。 最重要的是政府必须有敏锐深远的观察力。 孙博士的计划以创造工业投资资本为第一步。他指出至少有四种资本的来源。第 一是减低政府浪费所累积的经费。第二是在平均地权中,从涨价归公所增收税款。 第三是来自农业的增产。要增加农业生产,孙中山先生主张一定要应用西方科技来 耕作。但是更重要的,他体认到人性的倾向----若是一个人能从其所付出的劳力获 得直接利益,就会更努力工作。当然,为了使土地所有权不被少数人所垄断,土地 改革是必需的。而借着“耕者有其田”政策,土地所有权得以和平转移,如此农民 工作意愿提升便能大幅增产,而地主又可以借政府的辅导,将卖地的钱转为工业投 资的资金。 最后一项来源是外国贷款或投资。孙先生在经济上主张“门户开放”,并不是因 为他昏昧无知。他是清楚了解“外国人来中国就是要赚钱”,但是他相信政府可以 居中运作,以保障对外国的经济关系不致形成剥削。孙先生并且朝此目标拟定了以 下数项纲领: 一、自资强于外资。 二、合资强于完全外资。 三、外资不一定有害,只要真能用于生产。 四、开始时,中国企业必须雇用外国技术人员,但是雇用之条件是必须同意作技 术转移。 五、外资企业在若干年限内必须收归中国所有。 六、中国应该出口成品而非原料。 七、中国的工业必须从进口品代替的策略上逐步发展。 事实上,这些纲领比新列宁主义者更正确地导引落后国家如何应付错综复杂的困 难。亚洲各个新兴工业国家尤其是四小龙的经验充分地证明孙先生理念的可行性, 而今西方经济学者所认定的“东亚发展模式”,正是孙中山先生在将近一个世纪以 前为中国制订的一套准则。 结 论 第三世界的各个民族在面对西方帝国主义时,都不自觉地采取了某种极端的策略 ,或是崇洋媚外或是仇洋惧外,或是退缩复古或是幻想未来,这些策略其充量不过 是一种心灵上的慰籍,以缓和被帝国主义砍伤的民族自尊。然而这些策略中,没有 一个能把握问题的症结,那就是经济落后和民主匮乏。 相对地,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却提出一个真正有建设性的答案。孙先生对自己和人 民有足够的信心,所以他不需要心灵上的特效药。他不无理地排斥任何理论,却也 不盲从任何人。他既不附从西方的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也不附从马克思的阶级斗 争或社会主义,他总是选择并综合他能运用的理念,而取舍的标准端看这理论是否 有助于建立富强的新中国。一般学术界认为孙博士的思想肤浅而浑浊,但事实上他 是丰富而周密的,他是有远见的大思想家,他的理念已经历时间的考验,并将继续 成为全世界开发中国家的典范。 【选自《中国之春》第六十九期(一九八九年二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