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集体上梁山 ----记全美学自联“一大” 杨漫克 “为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与人权的千秋大业,我们必须组织起来,联合起 来,协同作战,这是历史的命令!”在这样的宣言精神鼓倡下,全美中国学生、学 者于七月二十八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成立独立于中共控制 的“自治联合会”。 独立、自治的历史性一步 经过让每个中国人灵魂震撼的六四大惨案,人们不得不改变对时局的认识,以往 的政治观念和思维理念,做出毅然行动和抉择。大陆在海外的旅美学生、学者,经 过这次大会,终得以摆脱恐惧,自组联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此次大会可谓六四以后,中国大陆海外学生群体的大联合、大整合意志的体现。 出席大会的正式及非正式代表共达三百五十多人,其中包括一百零五所学校的正式 代表。这些学校的中国学生共达两万多人,占全美大陆学生总数四万人的半数以上 。此外,尚有从台湾、香港、日本和欧洲等世界各地前来与会的代表;亦有将成立 的“民主中国阵线”及“中国民联”等各方团体的代表与会。 尽管“学自联”按其章程规定,仅为一学生、学者的协调组织,但它的广泛性和 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至少,这次大会是大陆海外民主力量前所未有过的一次大聚 会、大沟通。人们从中可以看到,被镇压于北京的民主薪火,将在海外获得传延和 保存,有朝一日,势必在大陆重新燎原。 学自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共对大陆留学生官方控制的总崩溃、总解体。它的成立 ,是对官方学联的否定。诚如当选为第一届主席的刘永川所指出的,经六四惨案之 后,官方的学联已不具备任何合法性,学自联,将成为大陆留学生的合法代表。人 们预计,大会之后,官方的学联将无法继续存在下去,形同解体。 在“六四”之后,中共的法西斯恐怖手段不仅施加于大陆,而且伸展到海外。此 间的中共领馆不断对支持大陆学潮的学生进行威胁、恐吓,对海外学生领袖进行人 身骚扰。此类丑闻不可胜数。因此,在海外搞民运,尽管较国内安全,但也未必能 逍遥等闲,亦有压力,亦会恐惧,亦需勇气。可是,人们欣慰地看到,中共的政治 伎俩在国内没有得逞,在海外也同样不能得逞。学自联的成立,是一次战胜恐惧的 “光荣起义”。 海外学运的重大延伸 当然,中国大陆的海外民主运动,并非始于今日。在此里程碑式的时刻,追求海 外民运历史,探索往日之经验和教训,颇有必要。 寻根肇始,八二年由王炳章、梁恒、李林和宦国苍等人发起的“中国之春”运动 ,是为海外民运的第一章。这个运动在当年严苛的历史条件下,历尽艰辛,风雨坎 坷,迄今不废。它所倡导的“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的政治主张和公然结社抗 衡中共淫威的无畏精神,获得越来越多的响应和同情。 至八六年,大陆留学生纷纷组织半官方(实质上是改革派的官方)的学术团体, 如“经济学会”,“政治学会”等等。这些团体强调学术性、中立性,却在实际上 起到了联络全美留学生,建立有效的活动网络的作用。这类团体的另一特征是精英 汇萃,思想突进。在组织上,他们虽未与官方对立,在思想上,早已和中共意志划 清了界限。 八六年底,中国大陆爆发了文革后第一次的大学潮,全美学生也发起了第一次征 集签名,集体行动展开抗议。他们发表的公开信得到两千多名学生的签名支持。是 为公派学生第一次对中共的挑战。此后,公开签名活动不断举行。这其实是一种胆 量的训练和距离(与中共)的拉宽。 八九民运爆发后,留美学生举行了无日不有的示威游行活动,响应国内的学潮。 他们效法北京的“高自联”,在美国各地打破“官联”,成立了数十个以学校和地 区为单位的“自治学联”。并成立了多种行动委员会,侧重于组织、游说、筹款、 营救等各方面活动。在此基础上,终于成立了“全美学自联”。 低调政治诉求褒贬不一 中国学生、学者的这次代表大会,按原本的计划,是想搞成一个务实性政治团体 ,后经多数代表的认定,才成立了现在这样的低层次的务虚性协调机构。其中的关 节曲直,颇堪研议。 此次大会筹备的月余时间,曾引起已有的各方力量的关注和试图介入。特别是以 纽约为中心,以加州为中心和以巴黎为中心的各种政治团体,曾一度欲借此机会, 搞一个大联合的政治统一战线,并适时推出反对党。 然而,各方力量介入的结果却不堪理想。大会筹备组虽然特别从巴黎邀请来“民 主中国阵线”的严家其、吾尔开希、万润南等人,列为大会的贵宾,却未能参与其 间,或形成结构性相关团体。新届主席刘永川在答辩中,表示他任职期间,存在与 “中国民联”合作的可能性。但具体问题尚得今后视情形而定。而其它团体诸如“ 中国人权”,“中国民主党”,爱华社等等,均未能与该大会建立有形的关系。 因此,一般认为,“学自联”的这次大会,仅仅起到了部分整合各地留学生团体 的作用,并未起到整合海外民主力量的作用。大会最终将组织定性为学生范围的协 调民意组织,这一最低层次的诉求,使许多长期从事民运的留学生、民运团体和许 多中外记者颇有失望感。 其实,从二十八日到三十日整个大会期间,代表们的发言均显示出十足的政治意 向,从政治到军事、外交无所不议。最后成立了一个协调民意组织,亦使得许多正 式代表大感意外。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多。首先,拥有广泛代表性的团体,就不可能建立较高的 政治纲领。那样,许多群众会被吓走。第二,在海外组织强政治诉求的反对党,可 能陷入无事可做的局面。反对党就是搞竞选,而在海外,根本无从做起。 新老民运力量未能整合 第三个原因是负面的。此次大会的筹划者都是四五两月涌现出来的积极份子,往 日名不见经传。例如两个主席竞选人刘永川和丁健,都是学潮时回到北京亲身参与 大示威,始得群众的威信和票源。而各地在八七年便已活跃的学生领袖李三元、王 尤琦等,连正式代表资格都未获得。再如今年三月在北京组织公开信的陈军,“中 国民联”的徐邦泰,“海外艺盟”艾未未,均被大会所冷落。 从正面看此问题,积极意义胜过消极意义。新人不断涌现,对民主事业只有好处 没有坏处。人们不可以狭隘之心度之,尽管其中有某种权争与取代的意味。何况, 根据了解,大会代表从各学校产生的过程,完全是公开的、民意的,令人无可指责 。 一个颇有意思的插曲亦说明了问题。会间纽约的民运份子王炳章、倪育贤等人, 曾临时联手,组织了两个组党讨论会,试图在与会代表中,组织起一个高政治层次 的反对党,但因响应者寡寡无几而放弃。而许多政治单位试图将自己转为学联的领 导层或特别部分的努力,均未成功。唯曹长青的《新闻自由导报》获得了大会在经 费上的支持,但亦未与学自联建立正式的有形协同关系。 “学自联”今后运作的方式,尚待观察。从“学自联”的章程可知,它的组织结 构颇似于联合国大会的组织。即其权力的基础仍然在各地的自治学生会中。一遇严 峻问题,大会的权威性将会受到挑战。不能寄望它发挥政党式的中坚领导作用,只 能发挥民意协调作用。每遇大事发生,大会权力机构可以迅速动员全美学生起来活 动,但在平时,很难有常务的活动进行。 不承认、不合作,但不拒绝接触 在芝加哥大会上,与会者预测,由于学自联的低政治层次和广泛的学校代表性, 中共官方短期内尚不会宣布其为“中国民联”式的反动组织。中共领馆方面亦对新 闻界的采访不予置评。不想,八月一日,中共“新华社”便猛烈抨击这次大会,用 词粗俗不雅,激烈放肆。指称其为“美、台、港反动势力的庇护和支持下”举办, 与反动组织“中国民联”等同。 “学自联”对中共政权则采取不合作、不承认,但不拒绝接触的“二不一但”政 策。学自联骨干亦知道只要一干实事,与中共政府的冲突在所难免。目前其下设的 “营救”,“游说”,“筹款”等几个委员会,将很快展开工作。人们了解,海外 虽然不是中国民主的主战场,但也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西线”。 【选自《中国之春》第七十六期(一九八九年九月号),作者原署名为马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