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新闻:中国北韩政策陷入尴尬
由于北韩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联合国安理会6月12日通过决议,加强对北韩的制裁。中国国内在这个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我们现在来比较一下中外媒体的有关报导。
*利弊分析*
在这场辩论中,中国专家们分析了制裁北韩的利与弊。《南方周末》6月4日报导说,“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在于半岛无核化。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的张琏瑰教授认为,其他所有的得失与朝鲜核武化带来的严重后果相比,都是可以忽略的。”但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王帆认为,如果贸然断绝对朝鲜的经济援助,令朝鲜陷于经济崩溃而面临绝境,结果也难以设想”。
《环球时报》6月3日的一篇评论说,“如果朝鲜继续沿着目前轨道推行内外政策,朝鲜半岛的紧张定将难以平息,未来局势也将很难预测,特别是不排除爆发战争等突发事态的可能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朝鲜要么继续深陷冷战,要么迅速消失。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势必导致中国国际安全环境严重恶化,并极大地冲击中国部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钱江晚报》6月14日报导说,“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张琏瑰说,......是选择一个有核、胡作非为的朝鲜,还是选择无核、但不友好的朝鲜,中国需要选择,也有权选择。”
*忠告北韩*
中国舆论还对北韩提出明确的忠告。《环球时报》6月5日的评论说,“中国几乎是朝鲜对外交往的唯一出口,朝鲜通过中国获得最宝贵的帮助,中朝的传统关系是朝鲜发展唯一可靠的生命补给线。一旦中朝关系彻底破坏,以朝鲜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在国际社会获得战略生存。”评论还引述《德国金融时报》的话说:“没有中国的朝鲜什么都不是。”
评论说,“朝鲜理应看到未来的恶劣前景。朝鲜不必奢望奇迹的发生。即使有了核武,朝鲜获取了军事上所谓的安全,终究将失去其国家生存必要的物质支持。”
颇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军方高级研究人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彭光谦少将6月8日在《环球时报》上撰文,对北韩发出忠告。他说,“朝鲜实行核武装不但不能增强朝鲜的军事行动能力,反而使朝鲜处于更加不安全的境地”。因为这样会“增加遭受先发制人的打击的诱因”。彭光谦指出,“朝鲜资源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粮食困难,企业开工不足,消费品匮乏。因此,聚精会神,努力发展经济,尽快走出困境,改善人民生活,是摆在朝鲜面前的第一要务,也是增强朝鲜的综合国力的关键。开发核武器,势必分散有限资源,占用大量财力物力,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大河网6月8日发表的一篇评论说,“朝鲜的强硬在不断的‘升级’,不仅向美日韩叫板,联合国也一样‘不放在眼里’。就连中国这样的‘同志加兄弟’对朝鲜也失去了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匹夫之勇的结果只能是剩下孤家寡人,到时候孤掌难鸣,轻一点,会身陷囹圄;重一点,可能政权不保。”
《了望》周刊还以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崩溃的“前车之鉴”告诫北韩说,“朝鲜也有必要冷静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实现‘强盛大国梦’的最佳途径。动不动就‘以超强硬对付强硬’,走出国门这一套是不大管用的。......核武器确实可以吓唬人,但它也没能保护苏联避免崩溃。”
*中国进退维谷*
《南方周末》6月4日报导说,“朝鲜约有40%的粮食、70%的燃料和80%的消费物资供应都来自中国。”
法新社5月28日报导说,“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教训北韩最可能的途径是贸易”。“北韩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央情报局把北韩排在192位,和中国的贸易几乎相当于北韩对外贸易的四分之三”。《洛杉矶时报》报导说,“北韩无法支付费用,所以大部分贸易实际上相当于援助。”报导援引美国经济学家埃伯斯塔特的研究结论说,“从2004年以来,北京对平壤的支持实际上增加了3倍。”
然而,北韩毕竟是中国长期的盟友,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在北韩政策上已经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韩国的《朝鲜日报》报导说,如果中国对北韩进行经济制裁,“可能会使中国和北韩的关系逼到不可挽回的局面,这令中国煞费苦心。因此,中国提高对北韩的谴责之声,这可以被解释为中国手中并无有效的筹码。”
尽管中国对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决议投了赞成票,但是中国广播网6月13日报导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郭宪纲教授说,‘中国和朝鲜有很深的友谊关系,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就赞成朝鲜目前的行为,......中国是坚决反对核试验的,因此对这次联合国通过的决议中国投了赞成票,中国是要执行联合国决议,并不意味着中国事实上和西方站在一起。’”
同时,《新闻晨报》6月6日报导说,“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5日......表示,中方对朝鲜的政策不会作出重大调整。”新华网6月14日还高调报导北韩领导人金正日视察军队的消息。报导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强调,全体人民军将士要紧握枪杆,更加牢固地保卫用鲜血换取的社会主义成果。”
中国一方面支持制裁北韩,另一方面又宣扬北韩“保卫”中国也曾经为之流过血的“社会主义成果”,个中苦涩可能只有中国最高领导层体会最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