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司法部门决定,将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的拘留期限再延十天,使得钓鱼岛撞船事件再添新变数。钓鱼岛撞船事件涉及外交与内政两个层面。外交层面是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就钓鱼岛的归属,中日双方虽然各执一词,但钓鱼岛由日方控制,这是现状。历史地看,一个国家的领土和疆域并非一成不变。清帝国曾经开疆拓土,扩大了中国版图。但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领土又大大萎缩。不谈较远的黑龙江东岸所谓江东64屯与蒙古共和国的领土归属转移,在中国共产党治下,江心坡地区大片中国领土被让与缅甸,2008年中俄谈判收回半个黑瞎子岛等均是领土变迁的事例。换句话说,按照中国现政权的成例,领土问题不仅可以妥协,也可以转让。
既然如此,为什么钓鱼岛主权就不可以妥协呢?缘于两个难以化解的因素。一是钓鱼岛关系到海上资源,此一海域是石油富藏区,谁拥有钓鱼岛主权,谁就在开发利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石油资源问题上享有极大主动。这一因素事关民族利益。
民族主义的火候
第二个因素是中日战争历史积怨以及长期的意识形态宣传对中国社会舆论的影响。这一因素事关现政权的合法性。由于中国政府不具备先天合法性,即权力不由民选获得,因而其政权的合法性只能靠后天的政绩和强硬的对外姿态来维持。
问题是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紧张。如果现政权从民族利益出发,确保中国石油资源的话,那就必须同日本强硬到底,甚至不惜一战,夺回钓鱼岛主权。但是这一选择却可能破坏经济增长,损害政权合法性所依赖的第二个因素,即政绩合法性。对于当权者说来,战争可能凝聚人心,但也可能带来权力变更,军人干政的可能也不容排除。从这一角度,战争不是当权者的最佳选择。
理想的选择是一方面对日显示强硬姿态,发动中国反日民族主义,同时将这一民族主义控制在一定程度。从此次九一八中国各地游行来看,中国政府似乎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各地有小规模的民众举行反日游行,游行队伍在警察控制下井井有序。如果此时日本方面给予配合,在中国船长被押十天之后放人的话,此次中日冲突就基本落幕了。如果做到这一点,那就真可谓一箭双雕。事件落幕之后,即使网上网下仍会有各种批评与议论,但是假以时日,再加上对媒体和网上的“和谐”管制,新一波的反日民族主义浪潮不仅会无疾而终,而且会大有益于增加政府的合法性,并会在一段时间内将舆论话题引向中日冲突。
参与的逻辑
不过,日方决定继续关押中方船长詹其雄,给中国民间民族主义提供了更长的发酵与演出的时间。如何在未来十天内有效防范中国民间民族主义走火入魔,想必会是官方的重大任务。但是,从较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可能恰恰出在这一对民族主义情绪的释放和管制之上。为了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就必须维持这一情绪,最好是将其维持在一定的火候上,做到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然而问题是在中国民众维权行动如火如荼,参与意识日益高涨,舆论趋于独立,传播手段无远弗届的今天,彻底掌控民间民族主义几乎没有可能。也即是说,民族主义之火可以焚烧日本,也可以危及自身。同时每一次对抗性的民族主义的释放,尤其是释放后的控制,就可能唤醒一批虔诚的民族主义者。
民族主义具有集体主义的内在逻辑。强调集体、压抑个人、崇尚单一、排拒多元,这种逻辑使得民族主义可能通向国家主义,爱党主义。但是,民族主义也同时具有参与的逻辑。当一个民族主义者无法正常参与捍卫民族利益之时,他无疑就会提出言论自由,民主参与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民族主义者难以走上街头举行反日游行,在网上又被封杀的话,他就会从捍卫主权走向捍卫人权,从民族主义走向自由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