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两岸关系

 

两岸关系为什么仍需冷战思维
日期:2/18/2009 来源:议报 作者:秦耕

两岸关系为什么仍需“冷战思维”?

秦耕


2009年2月13日,美国对台关系协会前主席夏馨女士应邀在台举行演讲,事后媒体对演讲表示失望的不少。因为人们普遍希望夏女士在演讲中能分析或预测奥巴马政府对台新政策,但夏女士在演讲中却用主要篇幅批评中国大陆,同时也有媒体称夏对中国大陆的批评是继续沿用“冷战思维”。而“冷战思维”在这里显然是一个贬义词。

这当然不是人们第一次在贬义上使用“冷战思维”一词了。大约十余年前,冷战思维就开始沦为贬义词,成为“政治不正确”的表现。但我以为,在观察海峡两岸关系时,仍然需要“冷战思维”,否则就可能模糊焦点,对两岸关系盲目乐观,误入歧途。尤其是台湾马英九政府上台以来,两岸关系急剧升温,国际社会乐见其成,并一致看好两岸前景,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强调两岸关系的“冷战”本质,是很有必要的。

“冷战”的狭义解释是“恐怖的和平”,用来描述对峙双方看不见硝烟的、静悄悄的战争,也可以理解为“表面的和平”。双方虽未刺刀相见,但充满敌意,对抗随时可能升温。用冷战一词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长达近50年的世界格局,是非常准确的。东西双方,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虽然维持了和平,但敌意弥漫在每个岁月,甚至曾以读秒的方式进入核大战倒计时。冷战的主战场在欧洲的腹地,两大阵营以柏林墙的南北延长线为界,把欧洲分为东西两半,也把整个世界分为东西两半,划分出清晰的对抗分界线。东方专制铁幕和西方自由世界就长期以此为界,进行对抗。但人们不能忽略的是,冷战还有一条亚洲分界线。这就是从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中国台湾海峡、中国深圳河、拱北海关、越南、老挝、缅甸与东南亚各国之间国界的连线所划分出来的“东方战线”。在这条S线的两侧,同样是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在漫长的冷战岁月,正是在这条S形分界线的北段和南段,冷战曾两度升温,转化为“热战”,这就是50年代的韩战和70年代的越战。在S线中段的台湾海峡,几十年间也炮声时断时续,冷热多次转换。虽然“亚洲战线”不是冷战的主战场,但对抗程度实际上远比欧洲更为激烈。

上个世纪末期,东西两方经过长期对抗,冷战在欧洲突然分出胜负,东方专制集团全面崩溃,西方自由世界彻底胜利。从漫长冷战阴影中意外解脱的人们,载歌载舞,狂欢胜利,宣布冷战结束,庆祝和平新时代的到来。已获得安全与和平的自由世界全然忘记了,在世界的东方,冷战还有一条“亚洲战线”,这里的对抗并未结束。自私的欧洲人在自己赢得比赛后,急于享受赛后的轻松,立即宣布比赛结束,故意忽略在另一处场地上,冷战对抗还在继续。虽然“亚洲战线”的比赛结果已经提前揭晓,但失败的一方仍不肯认输,因此比赛还在艰苦的进行着。

当然,冷战在欧洲分出胜负后,也部分改变了“亚洲战线”上的对抗态势和方式,把公开的对抗变成区域集团的内部合作,或者一个国家内部的长期融合。比如在亚洲战线的南段,已赢得比赛的一方变得更加自信,以东盟的合作为平台,逐步接纳明显处于比赛劣势的一方,把昔日的公开对抗转变为区域内部合作,顾全了失败一方的面子,以特殊的方式结束了南段的对抗。同时,以深圳河与拱北海关为界的对抗,也被一张国旗悄然掩盖起来,使人们误以为国旗下的对抗已经结束。虽然在这张国旗的下面,军事对抗的确不存在了,但两种制度以及两种价值观之间的比赛还在继续,只是国旗的颜色遮蔽了观察家们的眼睛。在亚洲战线的中段,台湾海峡的两侧,双方各怀鬼胎,不约而同尽量避免使用冷战字眼。不提冷战,并不意味着冷战就不存在。只有在亚洲战线的北段,在三八线两侧,对抗的风格依旧。

从全球格局着眼,三八线和台湾海峡上的对抗,显然是全球冷战的残余。和平的气氛并不是在全球同步升温的。在有些地方升得快,有些地方升得慢。这就像阳光先照射到的地方,冰消雪融,春暖花开,但在阳光难以抵达的角落,冰雪依旧,冷风簌簌。欧洲不但率先结束了冷战对抗,甚至国与国之间一体化进程的脚步都已起程多时。在三八线和台湾海峡的两侧,同是一个国家,冷战对抗的性质至今并未有任何实质性改变,国家统一的议程更无从谈起。究其根源,就是在两种制度、两种价值观的比赛中已经明显失败的一方,至今仍不肯承认、不肯接受比赛结果。如果失败方敢于面对现实,能坦然接受公平比赛的结果,则三八线和台湾海峡两侧的冷战早在20年前就该结束了,国家统一事业也早该完成了。

有意思的是,欧洲的冷战结束后,在“亚洲战线”冷战中明显落败的一方,为了避免挨打,保住最后的阵地,抓住世界厌倦冷战、急于结束冷战的普遍心理,放低身段,百般求饶,希望亚洲战线早日休战。比如承诺不以武力威胁世界安全,比如主动放弃经济上的计划体制,直到最后抛出“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论”,“两种意识形态互相包容论”等等,不主动评论任何国家的内政和社会制度,更不会去批评、指责别国的社会制度,恨不得把冷战的一页立即翻过去。但这种求和,并不是准备接受比赛结果,而是为了避免最终失败结局,是一种冷战中的战略防御行为,仍是冷战的一部分。正是基于这种战略防御的需求,只要国际社会有人批评其社会制度的弊端和落后,立即用“冷战思维”作为盾牌来保护自己,而被扣上“冷战思维”大帽子的人,也自觉理亏,生怕承担破坏世界和谐格局的责任。岂不知只要世界上的专制存在一天,自由就一天面临着威胁。正确的做法,是督促冷战竞赛中落败的一方,在接受比赛结果的前提下,尽快结束冷战,为人类谋求永久和平。

指出两岸关系的冷战性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故意用缓和的虚假烟幕掩盖实际上的冷战,使本该结束的冷战在和平烟幕掩盖下长期延续下去,浪费和推迟人民追求幸福、和平与发展的机会。双方既不谋求统一,也不敢继续公开对抗,所谓不统、不独、不武,形成了一种“恐怖的和平”,或者“虚假的和平”,这是典型的冷战。此时强调两岸关系仍需“冷战思维”,当然不是鼓励对抗,而是希望正视海峡两岸冷战关系的事实,为两岸关系客观定位,切不可被握手、拥抱、吃喝、送礼的和平表象所迷惑,更不可只顾利益、不问是非。两岸既要接触和交流,也要在接触和交流中坦然面对制度优劣之争,不必讳言冷战,更不怕被人扣上“冷战思维”的大帽子,只要冷战在两岸间一日不真正结束,就一日不怕谈及冷战。比如昨日,当夏馨女士因为发表批评言论而被指责为“冷战思维”时,在我看来就没有什么可紧张的。

2009-2-14


--------------------------
原载《议报》第394期http://www.chinaeweekly.com


相关新闻
马英九:台湾主权摆第一
马英九:发挥台湾精神扭转乾坤
吕秀莲吁马 勿对北京心存幻想
台专委涉共谍案 检搜总统府
台湾大陆自由度悬殊
民进党应该回击胡锦涛
马英九发表元旦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