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前几天我在台湾,去参加允晨出版社举行的晏山农先生新书《岛屿浮光---我的庶民记忆》的发布会。两位主讲人—作 家胡淑雯和台大教授李明璁---分别以“庶民”、“我的”、“记忆”、“孤独”等关键词来介绍晏山农先生的心路历程,让我多少有些感慨:今天,在外人,甚至是 台湾人的眼里,所呈现出来的台湾图像,其真实程度到底有多大呢?关于台湾,又有多少是我们很难看到,而对于台湾自身来说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呢?
我想至少有三个关于台湾的图像,我们现在越来越少看到了,那就是:庶民的台湾,台北以外的台湾,记忆中的台湾。
翻开媒体,知识分子的研究,还有文艺作品,不乏宏大的论述,华丽的陈说,关于社会,关于人类,关于未来等等,那些普通的,民间的议题有多少呢?那 些一般民众,或者是某一个普通民众的心声,我们还能听到多少?当一边是名嘴们在那里大声谴责某个党、某个人是如何制造族群冲突,而另一边你周围的人几乎 都说在生活中看不到什么严重的族群冲突的时候,这样呈现出来的台湾,不是几乎看不到庶民的存在,而只剩下“精英”们引领话题甚至是“编织”出来的社会议题 了吗?在明星充斥的时代,真正的人---庶民---消失了,这样的台湾,是真实的台湾吗?
作为台湾社会的观察者,住在台北实在是一种需要不断自我提醒的选择,这个提醒就是,台北是台湾的一部分,但是并不是台湾本身。前不久我去了一 次花莲,虽然只是不到一天的短暂行程,也再次让我强烈的感受到,其实,有太多的台湾特有的品质,有太多的丰富的台湾意象,是在台北所看不到的。或者说,如 果长久居住在台北,而不去南部、中部、西部的台湾,其实是看不到台湾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台北。令人惋惜的是,作为主要从资讯上观察台湾的人来说,关于 台北之外的台湾,我们能看到的实在是太少了,令我经常要提醒自己:这样所看到的台湾,是真实的台湾吗?
还有记忆,似乎也很少看见了。偶尔会有一两本书,试图去抓住时光,呈现台湾曾经走过的道路。但是整个社会氛围,对记忆是越来越不重视了。不要 说荷兰统治时期的台湾,也不要说日据时期的台湾,即使是1950年代的台湾,那时候的白色恐怖,今天的社会,还有多少记忆存在呢?甚至是1980年代,那 个在我看来是台湾社会最为丰富活跃,最为精彩纷呈的时代,其实才过去了20多年,却仿佛如烟梦幻,几乎看不到任何踪影了。那么多的记忆,其实是无形的社会 财富,却因为被集体性地搁置而浪费了。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记忆,就只能用浅薄来形容。而如果我们看到的台湾,只是眼皮下面的今日的台湾,这样 的台湾,是真实的台湾吗?
感慨一番,我的意思无非就是,我真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论述,更多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一个全面的,完整的,更乡土的台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