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台湾总统马英九向二二八事件受难者献花。
连续两个多月,“中东波”的民主浪潮冲击着世界,不但各国媒体常常提起1989年的天安门抗争,阿拉伯国家受到挑战的统治者们也都很清楚,自己面临的正是“天安门”难题:是用武力镇压来保住权力,还是和平让权,实现民主转型?
其实,“中东波”不但与天安门有相似之处,而且茉莉花革命只是民主转型的第一步。可以想象,阿拉伯国家未来民主路上的问题和困难,也会与台湾的民主化经验有所呼应。说不定,中东变局还能为台湾审视自身经验提供一些启发呢。 民主转型的历史
最近,台北二二八纪念馆常设展重修更新,却引发不满和争议。总统马英九出席重新开馆典礼,面对受难者家属呛声时表示,纪念二二八就是要“面对历史,就事论事;面对家属,将心比心”。报道说,他认为二二八事件促使蒋介石开展台湾地方自治,对此后的民主化有催化作用,
这样的说法,未免引人疑问。据批评者说,此次更新将二二八事件前的日据时期和二二八事件后的白色恐怖时期内容都删除了。那是不是说,二二八以前台湾从来没有过地方选举和自治?再者,难道长达三十八年的戒严与二二八事件全无关系?
“二二八”和平纪念日是国定假日,不少团体,包括原住民人士,都有计划要举办或参加纪念活动。另一方 面,这个周末将有连续三天假期,火车加开班次,高速公路也有夜间免费,以疏散交通压力。今年将于洛杉矶时间2月27日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恰好是台湾时 间的“二二八”。在节庆气氛中,年轻一代是否还会记得那沉重的历史?
我还没有机会参观更新后的二二八纪念馆。不过,这些争论让我想起元旦前后,曾在台北101的观景台楼上,看到一个回顾民国百年的摄影展。在那个展览里,民主转型的标志就是政党轮替,至于说独裁威权与民主的对立,则几乎消于无形。
这大概是目前台湾讲述民主化历史的主要形态——讲现在,是政党轮替,是对不同意见的宽容;讲过去,是理 解关心受难者,而加害者及其责任却面目模糊。平心而论,台湾相当重视对政治受难者的补偿,也强调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但如果民主化只表现在政党轮替和意见 宽容,也许是不够的。 民主的细节
留美海归的大陆政治学者刘瑜着有《民主的细节》一书,观察美国政治生活中具体案例体现出的民主原则。如今陆客陆生大批来台,乘车逛街,都能看到台湾生活文明开放的一面。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台湾观察到民主的细节呢?
我想,台湾民众和世界各地的民众一样,对现实有不满有要求;同时,他们对民主有信心,对抗争有宽容更有认同。如果民主在细节上还有不足,那么克服不足的希望,也正蕴藏在民众的抗争和信心当中。
比如,八八水灾后,高雄那玛夏乡的三民国中被上级政府仓促划定地质条件不安全,必须迁址。但因为没有与学校和居民协调沟通而引起争议,经过一年多折冲,最后终于确认还是在原址重建,居民并在最后的协调会上继续质疑市府举措中未遵循民主程序的问题。
还是这同一所学校,因高雄县市合并,出现重名问题。学校于是与小区密切合作,循民主途径向各户寄送公投资料,收集民众提名,由校务会议确定三个选项,举行全区公投,最后确定新校名为高雄市立那玛夏国中。
另一则消息,来自万能科技大学学生邱智彦。从去年四月开始,他用了半年时间与学校行政人员交流,都无法 顺利注册一个课外社团,最终诉诸静坐抗议,却遭学校向家长施加压力,并给他本人记过,直至开除学籍,终于引发舆论质疑,为什么箝制大学生言论自由的戒严体 制至今仍在校园主导学生生活。
这些案例中,民众抗争的对立面,常常并非政党立场,而是无处不在的“行政”,特别是行政独大侵犯到成年公民的政治权利。而大陆“首善”陈光标来台高调行善,则反映出如何认识民主体制下的政府功能。
陈光标依赖政府的民政和教育机构确认贫困户,同时又要求受惠者面谢。桃源县府基于公平和保护隐私原则, 婉拒他亲自发放善款的要求,但向他颁发了感谢状。与此相反,花莲县席开四百桌,高调欢迎陈光标。两县的区别,显然在于对“民主的细节”有不同体认——民主 体制下,县府和贫困户不是父母官与子民的关系,而是公仆与主人之间无涉贫富的关系。面对陈光标行善的霸气作风,台湾可以有陈树菊阿嬷为骄傲,更可以有民主 原则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