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大学是一个学术自由的殿堂,大学殿堂里的学生自治包含学生会、系学会、社团活动、营队活动等等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是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以及与社会接轨的重大媒介。随着两岸关系和缓,各大学纷纷将交换学生的触角,延伸到海峡对岸。现在,台湾从北到南,从国立大学到私立大学和科技大学,都开始出现操着各省口音的大陆交换学生身影。许多大陆学生即听闻台湾的自由风气慕名而来参与交换学生的活动,从而开启了两岸学术文化、民俗风情与价值观的交流。透过近距离的接触交往,我们台湾学生得以了解不同制度培育下,对岸同侪的思维模式。也能够让我们台湾的大学生亲眼见识陆生对课业的态度与拚劲,这对两岸学生交流是最正面的影响。
虽说交流是拓展视野与国际观的好方法,但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冲突或是有趣的事情,尤其是生长在政治关系如此尴尬的两个地方,民族意识与思维模式的差异更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
於是,透过自己亲身相处的经验、大众传播媒体面对面的访问报导、网路资料的搜寻、报章杂志的阅读,发现两岸学生大不同,以下列几个面向着手观察:
一、生活动线大不同
陆生的校园生活是「三点一线」,在「宿舍」、「食堂」、「教室」三个点跑来跑去,没有其他活动,为了修完学分,课经常从上午八点排到晚上九点半,不仅无暇打工,连社团活动都鲜少参与,陆生笑说佩服台湾学生「打工」、「夜唱」、「出去玩」的生活,大陆大学生没有台湾大学生这麽会玩,甚至许多人还自备充电式台灯与笔记型电脑,以便晚上十一点宿舍断电後继续奋力苦读,或者搬张椅子到走廊借光阅读。再不然就是去学校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K书中心,享受与大夥一起挑灯夜读的快感。
二、学校课程学分制度大不同
课程与学分数是两岸大学学习制度中最大的差异。大陆每一所大学的毕业学分数都多达一百六、七十甚至更多,一天上十二堂课、每周排课四十节见怪不怪,图书馆去晚了就没有位子坐;台湾则只要大概一百二十八个学分即可毕业,在学习压力上明显轻松许多,图书馆不仅都有空位,不上课的教室里还没人自习,进去念书甚至有人赶你走。不过也因为如此,台湾学生有更多机会和时间去接触更多方面的社团与团体自治活动,拓展人际关系网络与视野。
三、两岸上课大不同
前往大陆当交换生的同学表示,「相较於大陆刻板严肃的上课方式,台湾师生共同讨论、互动热络,让学习显得更生动有趣。」台湾的教授较有实务经验,教学方式活泼,且经常请业界人士到校授课。他们认为,台湾的上课方式对学生具有启发作用,不像大陆倾向於被动的接收,而课堂报告也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大陆并无此型式,少有小组团体讨论的学习方式,多以考试来检验学习成果。相较之下,课堂报告可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想法,较考试效果佳。另外,许多陆生皆认为,大陆大学的修课自由度较小,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放跨年级选课与加退选,小班上课的机会也不多,所以非常羡慕台湾的大学在修课上「很自由」。
四、课外活动大不同
许多陆生表示台湾的大学有「热舞社」、「吉他社」、「调酒社」、「戏剧社」等等,各式各样「真正有意思」的社团,不像大陆大学以学术类社团居多,参加社团的用意也是为了培养学术能力。相比於大陆学校社团的「草根性」和「强撑门面」,台湾大学校园内社团里的社员参与活动认真而真诚,绝不只是例行公事、虚应故事而已。台湾学生爱疯社团、比较不在意成绩高低,较为重视从书本之外学到的实务经验,课堂上师生互动较课堂外少。
在学术交流开放後的今日,越来越多大陆交换生进入台湾的大学校园内,陆生的表现与努力的态度当然也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与倍受肯定的。不过在此同时也有很多校方和学者表示忧心台湾学生竞争力将不如陆生,担心台湾学生未来无法与陆生共同在社会上角逐而沦为劳动人口,进而反对过度开放学术交流,我却不以为然,我想:要有交流才能互相学习,要有竞争才会成长,真正有能力的人并不怕有人竞争、抢工作,最怕的是狭隘的视野阻碍了自己未来的路。再者,很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儿女因为玩社团、搞自治而耽误学业其实也是过度操心,学术专业固然重要,实务经验更是难能可贵,因此我认为台湾大学生的社团自治活动是非常好的社会化训练过程,不应该施予压力阻挠或制止,陆生应多多接触与学习。
(作者:蔡蕙如 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