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两岸关系

 

台湾为何能和平完成宪政转型?
日期:6/17/2013 来源:共识网 作者:钱永祥 陈子明等



事发后,蒋经国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和镇定,他立即下令逮捕"情报局长"汪希苓、"副局长"胡仪敏、"第三处副处长"陈虎门,要求"彻查此案"。1985年1月13日,由"中央社"发布消息,承认"情报局"官员介入"江南命案"。舆论的风头也一时由之改变,由谴责蒋经国,改为要求他彻查此案,惩办凶手。最终,蒋孝武还是难逃干系,在这次风波中彻底失去了政治生命。当社会舆论发现并没有证据蒋经国和江南被杀有直接关联的时候,蒋孝武受到了更强烈的谴责。无奈之下,蒋经国只得流放蒋孝武到新加坡任"商务代表",从此淡出政坛。1985年8月16日,就在"江南命案"处理完之后,蒋经国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特别声明:"'中华民国国家元首'依宪法选举产生,从未考虑由蒋家人士继任。"

]
蒋经国: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江南命案的千夫所指,使蒋经国不得不考虑未来的另一种选择。蒋经国深知,身负"独裁者二世"及"外来政权"双重原罪,若不行宪政,即使他比任何一个民主社会的政客更亲民,更公正廉明,要在身后留下一个守成的独裁者的名声都极难。

1986年10月7日,蒋经国在接受《华邮》董事长葛兰母夫人和《新闻周刊》编辑简洁贤等人就民进党成立的采访时说:"我不认为(反对党)是一种挑战。它只是政治过程中的一种现象。"10月10日,蒋经国在"双十节"发表要对历史、对10亿同胞、对全体华侨负责的讲话后,指示修订"人民团体组织法"、"选举罢免法"、"国家安全法",开启台湾民主宪政之门。

一直在时势的挤压下被迫让步的蒋经国,开始转而推动时势。开放党禁、报禁,令国民党要人则纷纷质疑,"国策顾问"沈昌焕干脆点题道:"这可能会使我们的党将来失去政权!""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蒋经国说。

于是,生怕错过蒋经国这个突然历史推动时刻的民主进步党在匆忙诞生。1987年7月15日,世界上实施时间最长的戒严令宣布解除,台湾人民真正拥有了自由组党、结社、办报办刊的权利。在殚精竭虑半生,蒋经国顺应时代和历史潮流之举,完成了由被时势和潮流推动,到转而推动时势潮流的转折,也完成了从独夫到英雄的跨越。


蒋经国逝世那天,台湾全岛鲜花销售一空,成千上万的台湾人自发街头列队向蒋经国致哀。20年来,仅2240万人口的台湾,每年有100万人前往蒋经国暂厝的大溪凭吊。


蒋经国并非台湾转型的幕后推手


台湾的民主化并非来自蒋经国的良善,说他由上而下地"开启"或"带领"台湾民主化,都是不准确的。但是,蒋经国确实从六零年代末开始知道国民党政权的正当性危机,先在七零年代推动"党国体制的本土化"来化解这危机,但当民间压力开始超过他预期时,他以美丽岛事件的镇压来抑制逐渐崛起的民主运动。进入八零年代,当反对运动新一代精英与民众冒着各种风险去冲撞体制,且爆发更多社会运动,让蒋经国在考量容忍成本和镇压成本的相对大小后,发现镇压可能是无效的,再加上个人身体健康和其他内外因素,做出了开放的"明智"决定;他也知道,这个决定可以能让国民党和平转型,并且持续掌握政治权力。


结语:

享廷顿曾将"执政的精英领头主动改革而实现民主"视为国家转型过程中的优选,因为变革所引起的社会震荡最少,付出的代价最低,是最为可取的方式。然而,后极权主义政权的统治通常都会拒绝改革,直到万不得已。

正如汤因比所言,"挑战是催生文明的首要条件。"台湾之所以能够和平完成宪政转型,并非出于蒋经国的恩赐,而是台湾民众持续不断抗争的结果。只有自下而上的抗争,才能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

此新闻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相关新闻
许信良: 两岸可成立“中国议会”
要想吸引台湾人民,中国先得民主自由
盲人维权人士陈光诚23日访问台湾
马英九:大陆还是我们“宪法上的国土”
前驻美代表:欧习会对台无新论述
网路安全 台湾强化作为
国防部:林毅夫是敌前叛逃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