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4日,中国宪政协进会、中华学人学者联谊会和《北京之春》联合举办追思会,怀念今年10月28日病逝的包遵信先生。追思会在法拉盛喜来登酒店7楼会议室举行。会场中央摆放带有包遵信先生的画像的花圈。花圈两边是包遵信先生治丧委员会制作的挽联:
走向未来 未竟神州启蒙业 囚居京城 锻造华夏自由魂
会议在下午1:30开始。《北京之春》主编胡平主持仪式。首先,与会者向包遵信先生的遗像默哀一分钟。接着,易改宣读了包遵信先生治丧小组整理的包遵信先生简历。 然后,来宾进行发言。
第一位发言的是当年《走向未来》丛书常务编委张纲。他与老包相交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他说,老包是一个真诚的人,他可以为了原则怒目圆睁与你争论,争完后又恢复孩子般的笑容。大家都亲切称呼他为小老包。他回顾了包遵信先生创办《走向未来》丛书的经过说,在80年代初期中华民族大转型刚刚起步时,老包思考的问题是,引领世界前进的知识是什么以及如何以其推动中国的进步。历史表明,《走向未来》丛书确实达到了老包的目的。张纲感慨当年的《走向未来》丛书的编委会中同仁后来分化,有做官的,有做学问的,有经商的,有流亡的,老包的路则是独特的理想主义。无论今后人们怎样看待这条路,我们都可以说,老包是这段历史中令人永远不会忘怀的人物。
接着,易容女士代表外出不在纽约的政论家陈破空先生念了一首诗“哭老包”
我们都曾以为 我们可以走向未来 就在
那个梦幻的八十年代 那个年代 被坦克碾碎 又被红灯绿酒 掩埋
尽管 我们都曾见证 在那套喷香的丛书里 啼血的杜鹃花曾经盛开
哭老包 哭那个优雅的年代
但,纵使泪流成河 又怎能唤回 那热情奔放的岁月
当《走向未来》归于绝响 你也变成活化石
在彼岸
忧郁地注视着 中国的未来
中国宪政协进会理事长王军涛发言中高度评价老包的贡献。老包的学术方向是思想史。他坚定地维护启蒙时代的价值和政治结论。8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谱系的最显著变化是社会科学实证化和政策分析兴起,老包的人文学术传统不再是强势方法。然而,由于中国执政者的治理失败带来各种问题与加入全球化浪潮的问题,老包的思想价值正在重新凸现。人们开始思考,那种实证化社会研究和政策分析的学术方法,无法提供中国发展出路研究的足够学术资源;社会变革研究还需要综合理论、精神和实践的思路;需要一个与社会动员的运动相结合的人文思想运动去解决中国的问题。王军涛还表示,中国民间运动各种力量应当展开积极的建设性对话,消除误会,形成新的促进中国进步的格局。
中国司法观察李进进接着发言回忆了他在担任北大研究生会主席期间主持的一个会上邀请包遵信发言的情景。他说,中国今天的成就与包遵信和异议人士的贡献分不开;今天中国年轻人感受的现实甚至与美国很相似,但是80年代初期中国的封闭和控制的言论是世界之最;其间每个进步都是异议人士以正义感、勇气、智慧、努力和自由、流亡乃至生命作为代价争取来的。中国不应当忘记包遵信们和他们付出的巨大的代价。他对于当局至今打压包遵信治丧活动表示愤慨,希望人们继续努力。
在80年代与包遵信先生并列齐名的严家祺在发言中提醒人们注意包遵信先生在《读书》和《走向未来》丛书之外的另一个出版项目,《太平洋论坛》。严家祺认为,如果不是89年变故,这个论坛会是包遵信的后半生的事业。这个论坛集中了海内外的著名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包遵信在发刊词中提出,21世纪将不同于20世纪,他指出了两个前瞻性观点:第一,21世纪冷战将结束,东西方文明将融会成新的文明发展格局;第二,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这两个前瞻性观点都走在美国知名学者的前面。严家祺还对王岐山作为《走向未来》丛书的编委未能对前同仁包遵信的逝世表示遗憾。
中国民主运动的老兵任畹町通过廓清知识分子概念和梳理中国改革史提供另一条思路去理解和把握包遵信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知识分子不是专业文化人,他们又理想,勇于担当维护社会正义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为这样的历史进程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且率先实现这样的思想。包遵信,与在座的严家祺和胡平,都是这样的知识分子。而国内那些没有对重大问题关怀的文化人,不是知识分子。中国的进步是包遵信、严家祺和胡平等推动的。但是,当每一个这样的思想空间被打开,都有一批职业文化人进入,将新的领域变成自己谋取个人利益的方式,从而阉割了这个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
中国最著名的右派林希翎女士在发言中提出,通过追思包遵信,要打破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反对运动的纵横封锁;纵的封锁就是在代际之间封锁信息并曲解历史真相;横的封锁是在同时期的运动之间制造隔阂。她说,当她看到今天与会者时,感到欣慰,中国反对运动一批批前赴后继地站出来,没有间断。
1989年高校学生对话团团长项小吉高度评价了包遵信的贡献在89年前是启蒙、89年中是实践、89年后是坚守。他还谈到他听到包遵信病逝消息的两个悲哀。第一个悲哀是,包遵信先生虽然死于不公正之中,但还是病逝在中国;而今天的流亡者可能没有机会回到故土,只能客死他乡。第二个悲哀是,包遵信的启蒙确实培养了80年代一代精英的,但是今天这些被他启蒙的人对于下一代影响不大,香火可能不再存续。他希望大家正视困境,寻找出路,实现民主,告慰包遵信在天之灵。
法轮功修炼学员梁裕峰也到会发言。他回忆了包遵信的《走向未来》丛书对他思想的启蒙意义,高度评价中国知识分子在困难的条件下坚守道义的良知和勇气并对此表示敬重。他对于当局对包遵信治丧活动的打压表示愤慨,相信中国知识分子可以在这种打压下更加坚强和团结,最终结束中共的统治。
海外华人著名文化学者李颉在发言中讲到,包遵信让他最感动的是平常心。她原本对名人没有关注,也不认识包遵信;但是这次读了悼念回忆文章后,对包遵信刮目相看。当《走向未来》丛书的主要成员走向官府时,包遵信能够坚守独立性,一定有他的精神资源。李傑认为是他甘于 孤独、寂寞和平常。李傑认为,这个平常心非常重要;区别20世纪和21世纪的是两点,第一部应当再有人认为自己可以救别人;第二,不应当再有人认为自己可以等着被人救。做到这两点,需要平常心;否则,就可能从流氓变成奴隶。他还认为,从20世纪进到21世纪需要勇气退到零再重新开始。
前清华大学高自联负责人李恒清介绍他与包遵信在89年运动中相识的经过,很为结识包遵信感到自豪和幸运。他说,前些时候,碰到一个当年包遵信在芜湖一种的校友,那人听说他认识包遵信,很热情;她说,她们对这个校友充满敬意。
中国和平主席唐柏桥在发言中讲到,他是受了《走向未来》丛书的影响而参加89年民主运动的。他认为,中国民主运动有广阔的前景和支持来源;关键是我们要打破旧的观念,不要闭门造车,不要脱离社会现实,不要自我精神禁闭;就在我们感叹参加我们会议和活动的人越来越少时,中国大陆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事件和运动,卷入越来越多的人。唐柏桥希望大家学些包遵信的至情至理至真的精神。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姚遥在发言中谈到他在国内曾经与包遵信有一面之缘,但是他开始没有注意到包遵信的影响,后来觉得,那个弱小的身躯怎么能够容下那么高大的灵魂。他由此感叹,那些创造了历史的80年代的领军人物,坐牢、流亡能够和被封杀,现在位置由那些本来坐冷板凳的人占据了;这些人天天制造进步景气,但是回过头看,中国所有问题都更恶化了;而这些人则确实改善了自己个人的处境,并且为了个人处境,边缘化高尚的精神。他说,虽然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但是创造历史其实往往是失败者。只有敢于做一个这样创造历史的失败者,才能完成历史使命。
中国社会党代表周延峰发言转达了主席刘国凯的追思。他说,他走上社会民主主义的道理,就是因为读过《走向未来》丛书中的一本书。
中国民主党美东分部的唐元隽也代表主席徐文立对包遵信表示敬仰和怀念。他谈及当年组织文学沙龙时,《走向未来》丛书是必读的书籍。他还谈及当年在监狱中观看包遵信提前释放的录像带。包遵信谈及监狱生活,实事求是,决不因提前释放而讨好当局。他认为,应当学些包遵信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城市纯朴的精神品格。
资深民运人士方能达表示,我们不能仅仅称赞老包,还要学习他。赵欣提出及纪念老包,要落实到行动,要有一个可操作的民主运动系统。吕京花表示,她对包遵信先生心中充满了敬意,学包遵信首先学习做“好人”。
会上,王军涛介绍了国内追悼会和追思会被打压的情况,告诉大家,今天纽约的追思会原本于国内同步举行;由于当局封杀 国内的会议,纽约会议是唯一的了。
最后,会议主持人胡平说,有的人风光一时,活着时有权有势,但死的时候很害怕,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人巴结他,是因为怕他,但是没有人爱她。但是,包遵信活着时候没有权势,没人巴结他,但是他死的时候这么多人怀念他和热爱他;他比那些权势者要更光荣。
另外,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一谘,中华学人学者联合会主席王丹,中国法律文摘主编陈小平,新闻自由导报主编吴仁华,包尊新生前同生死的好友张伦和刘刚,中国观察负责人陈奎德,著名作家郑义夫妇等未能到会,但让主持人代为表达悼念和追思。
纽约各界60余人参加这一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