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零八宪章》签署人荣获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第23届杰出民主人士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讲
作者:陈奎德
主席、各位来宾:
今天站在这里,出席民主教育基金会对《零八宪章》签署人的颁奖仪式,我深感荣幸。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我回忆起一年多以前,当宪章面世之前近两个月,刘晓波先生传来宪章文稿征求意见。阅读之下,不仅想起了七七宪章,同时还唤起中国一百多年前“公车上书”的鲜活想象,想起了发生在今天开会的旧金山孙中山纪念馆周围的百年风云,甚至还追溯到更远的中国道统,从中听到东汉时期太学生学潮的潮声、明代东林及复社的士大夫的以道统学统抗衡政统的遗训,以及二十年前天安门广场《首都各界爱国维宪社会协商联席会议》的未遂之愿。接读文本,我已意识到这将是一份载入历史的文献。但即使如此,我仍然未曾预料到它会激发如此重要的反响,仍然没有意识到它会引来上万名前赴后继不顾身家性命的签署者,而且,迄今为止,在重重威胁利诱下,择善固执,无一退出。这在中国,是破记录之举。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读书人,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获得内地十八省与中国东北、台湾举人共一千二百多人联署,5月2日,康、梁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结在「都察院」门前,请为代奏,此举惊天动地。虽然上书被清廷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维新思潮风起云涌,“变法图强”成为主流,开启了戊戌变法及其之后中国宪政努力的一系列变迁。
今天在中国,从三百零三直到到一万人之众,在严酷铁幕下,把自己的真名签上《零八宪章》,实际上是中国经历百年曲折迂回之后,重续先贤薪火,再启变法革新。它象征着,在森严的暴政之下,出席一场公众集会,交托一份庄严承诺,投出一张神圣选票。但其重心,已不是奏请当局,而是诉诸民间;其签署者,也不再局限于知识精英,而是遍及各个阶层。
如此,《零八宪章》,进入了历史。
《零八宪章》的焦点,是普世性。
宪章,凝结了我们的基本认同。它表明,中国人并非异类,并非自外于文明人类的特色族群。我们同国际社会其他国家的人一样,同样应享有人的尊严,享有言论、信仰、免于恐惧、免于匮乏的基本自由,同样应分享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和基本人权。
中国人也是人,不是特殊物种。我们首先是人,是地球公民,然后才是中国人。把中国人排除于宪政民主之外,是对国人的侮辱,是对我们每个人权利的冒犯。在基本权利面前,不存在自外于普遍人性的所谓“中国特色”、“中国国情”。
《零八宪章》,就是确立我们这一普遍性身份的现代宣言。
所谓中国特色的“三个代表”,未经我们同意,无权代表我们。《零八宪章》,经由我们自愿签署,才是代表我们价值认同的文明符号。同时,正如有签署者所强调的,他之所以毅然签署,是而且只是认同文本,不管其他签署者或未签者是谁。这种“只认文本内容,不管人际脉络”的行为准则,超越了历来政治传统中那种“党同伐异”的无原则派系纠纷,彰显了现代政党政治的风范。在这一心态下的签署,就承载了现代文明真正的“重迭的共识”,界定了民主宪政的普世价值和判断标准。
《零八宪章》,是中国软实力的基本典范。
人们注意到,近年来,北京当局竭力向外推销自己的“软实力”,在“硬实力”支撑下,慷纳税人之慨,不惜以亿万民脂民膏,收购海外媒体以为喉舌,同时办起二百多所孔子学院, 来势汹汹,洗脑天下,企图重建合法性。
不过,我可以在此断言,就是把这二百多所孔子学院加在一起,它们的软实力,也不敌薄薄的一纸《零八宪章》。这并非说宪章有多么高明,原因无他,仅仅由于它奠基于现代的基本常识上,它诉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就赋予它不可摧毁的道义力量及合法性。而北京全球开花的孔子学院,除了是对中国古代先贤的第二次侮辱外,还可能是什么呢?它提醒人们的,无非是当年他们的批林批孔闹剧罢了。
只要深入思考一下软实力的原初涵义,我们当会发现,某事物的软实力,其实是可以由该事物被封锁的程度来界定的。被封锁愈森严,其软实力就愈强大。而《零八宪章》,正是由于其孕育了强大软实力,而被封锁禁闭的。谓予不信,那么,请解放《零八宪章》,让它与北京出钱的形形色色喉舌们以及孔子学院们,在话语市场上公开公平地竞争吧。在这里,当局的对开放宪章的恐惧将映证我对软实力强弱之势的判断。如若不服,请“推到这堵墙”,解禁宪章,公开竞争!
我想他们不可能有此胆识。其怯懦竟到如此地步,连拘禁和逮捕刘晓波先生的真正原因是《《零八宪章》》竟也不敢公开承认;面对全球滔滔舆论,只能以晓波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文章入罪。而能发表这些文章,与当局当年与民间异议人士之间的某种默契有关,而且已持续多年。这次他们竟公然出尔反尔,打破默契,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诉诸暴力。这就表明,所有的手段已经失败,图穷而匕首现,只剩下赤裸裸暴力镇压了。有鉴于此,与其愿望相反,这种逮捕所显示的,是其虚弱,而不是强大;是其失败,而不是胜利。是丧失软实力,而不是赢得软实力。
《零八宪章》,是中国公民社会的粘合剂。
李慎之先生曾判断,中国人迈进宪政民主的条件,在今天,“已经烂熟”。《零八宪章》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把大家所拥有的“烂熟”的精神条件和诉求,凝结在五千言中。而这五千言,又将进一步发挥精神整合的功能,在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的进程中,创造历史。
在此,我必须提到刘晓波先生、张祖桦先生等各位执笔者和签署者为此付出的代价。我相信,晓波所遭受的磨难,将成为十字架,为宪章运动注入了沉甸甸的的道义力量,使之具有更广泛的价值认同和更深厚的道德感召力。
《零八宪章》,是公民维权的基准法典。
今天,人们日益体会到了,我们的权利,是高度相关的;倘若他人受难我们不伸出援手,那么,明日我们受难,也将孤立无援。我们将被切割开来,各个击破,普遍受害。因此,人溺我溺,守望相助,日渐成为共识。今天的中国民间,众目仰望的,不是管制我们的人,而是维护我们权利的人;不是官方典范雷锋王杰,而是民间英雄蒋彦永、胡佳、赵紫阳、鲍彤、高智晟、高耀洁、丁子霖、刘晓波。众人寻觅的,不是中央文件官方报刊,而是披露真相的博客网刊。一切社论官话,都成了笑料。一切谎言虚构,都成了废话。《《零八宪章》》的破土而出,以权利为根基,凝结了人们的基本愿景。这份万人签署的重迭共识,划定了我们权利的范围,是公民权利的守护者,是政治合法性的基准标杆,是一次公开地系统地界定我们政治身份的当代宣言,是中国加入现代文明世界的身份证。
就共产国家转型的脉络看,从1917年共产主义在俄国得手,到1977年《七七宪章》出土,是六十年。与此平行,自1949 年中共建政,到今年《零八宪章》成势,也是六十年。虽然,为政治过程算命是无稽的;但时间的长度,增加了变化的可能性空间,的确孕育了历史演化涵义。明乎此,不难判断,中国社会今日的成熟度,与东欧当年的社会成熟度,有其重要的比较意义,有其基本的相似特征。基于这种成熟度演化的宏观历史比较,可以断言,在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转型为宪政民主将是不可抗拒的。
从中国本身的历史脉络看,恰如刚刚过世的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指出:“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我们的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三峡,大致也要历时两百年。”按照唐先生的大体算法,中国穿越历史三峡之日,也将落实在本世纪上半叶。
这当然不完全是巧合。可以预见,无论是与东欧苏俄的历史比较,还是观察中国现代的演变趋势,不管基于哪种脉络,我们都将看到《零八宪章》在中国大转型中所具有的枢纽地位。,它正在成为当代中国民间的一面旗帜。它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姿态,发出的适当的声音。仅仅基于这一点,它也已经镌刻在中国历史上了。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