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人权与民运

 

纽约民主人士就艾未未事件举办讨论会
日期:4/13/2011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作者:紫荆

    图片:部分参加讨论会的人士, (左起)刘念春、陈破空、胡平、赵岩。(紫荆提供)

    本月初艾未未被中共当局扣押以来,各界持续关注。4月12号,纽约的民主人士在法拉盛举办讨论会,对该事件作进一步分析。

    讨论会由《北京之春》主办。与会者分析,中共扣押艾未未事件说明了多方面的问题。政治评论人士孟玄认为,中共意在杀鸡儆猴, 说明这个政权在政治上绝对不会放松。

    孟玄:“它这个是一个杀鸡儆猴。告诉你们所有的人,你们放弃幻想,说我会什么软化。我是一个强硬的政权,我自己知道我的弱点在哪里,放松的话,我就会垮的。”

    律师高光俊说,中共的严控是因为看到过去东欧共产党国家领导人的下场和现在北非的变化。

    高光俊:“它不敢,因为它现在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它不是为着一个什么主义、理想在奋斗,从上至下,两千多万官僚系统都是既得利益集团。你别说让什么胡锦涛啊,李克强啊去改变,就是问一个科长让中国社会发生变化他也绝对不会同意。为什么?他一年的灰色收入少说是一两百万。”

    政论家陈破空认为,中共在拿法律当工具:“它认为手中掌握了足够的金钱、权力和资源,它认为中国是不可能发生革命的,所以它敢打这个赌。你行为艺术家存活的空间我不给你。你异见者喘息的空间我不给你,我什么都不给你。 我就是赶尽杀绝。我认为这是一个强大的隐语和暗示:就这么回事,你不要对我抱任何幻想。”

    刘念春认为这是中共高官权斗的结果,为了进入政治局做常委,保住权力和家族利益。

    刘念春:“纷纷抢位他们就得有所表现。他们表现方式就是对异议人士的无情打击,到时候就可以说,我对这个政权作出了最大贡献。对共产党这个政权总而言之不能存在任何幻想。他们里面的任何个人,就是没在位,没上去的时候,他可能有人性那一方面,可是一上位之后,他的人性很快就会消失。”

    前《纽约时报》驻北京调查员赵岩,以自己被安上“诈骗罪”为例,说明对艾未未的所谓经济犯罪指控也是借口,原来是为了找出在网上组织中国茉莉花集会的“元凶”。

    赵岩:“公安的干警跟他们讲,胡锦涛限令一个月,抓出‘元凶’。有人说,你给我往这儿引,最后引来引去,引到艾未未身上。这个东西从茉莉花讲也好,抓人也好,全国抓了这么多人,就是跟胡有直接的关系。他就要把这件事当成很大的事,其实不是老百姓要把它当很大的事,是中共自己害怕,它恐惧,它内心恐惧。”

    《北京之春》主编胡平认为,中共看到国际社会因为经济利益对中共讨好,因此开始不在乎国际舆论的压力。

    胡平:“(中共)它整个是在蔑视整个世界啊,对整个世界,对人的良知在表示蔑视。 它觉得你们国际舆论说一阵就完了。过两天就跟没事一样,又去朝拜去了,订单又来了,见面又很友好了。所以我老强调,这十年是人类关键性的十年,这十年如果不是让极权专制把整个世界给控制住,那就是它垮,只有这两个(结果)。我认为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一次非常尖锐的较量。”

    参加讨论的还有唐元隽、孔令熙、张菁、项小吉、王军涛等。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导。

 



    胡平(右三)主持研讨会,声讨中国政府逮捕艾未未。(记者郭文韵/摄影)

    北京之春研讨会 声援艾未未

    世界日报/记者郭文韵纽约报导

    中国艺术家艾未未于3日在北京机场准备搭机到香港时被中国官方逮捕,此举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德国外长甚至召见中国驻德大使并告知“德国支持艺术于言论自由,中国应遵守联合国规范”。“北京之春”杂志就此事件于12日在皇后区法拉盛开展研讨会,声讨中国此举为“政治倒退的重要标志”,并怀疑艾未未身体已经遭受惩罚。

    “北京之春”杂志主编胡平指出,在中国领导位置上“非大善即大恶”,一旦选择了“恶”,就“欲罢不能”,“这十年是人类关键的十年”,胡平曾多次提到,“若民主无法解放世界,便是极权控制世界”,并表示当今中国政府比“毛时代”还糟糕,“毛时代是锁国政策,外界不了解中国国内事件,并且还有理想主义的外衣;而当今是明目张胆的、开诚布公的使用暴力”。

    政论家孟玄说,此举是中国在人权方面“新的里程碑”,完全不理会国际社会舆论;他认为早在“六四”时期,邓小平不惜“一世英名”开枪,是经过冷静判断“中共刚性政权,不可让步”。

    发言人之一陈破空表示,“中共先后清点民运界、宗教界、维权律师、现在将黑手伸向艺术家”;维权律师高光俊认为,自六四以后,中国对人民的管制越来越紧,国内官员贪污现象严重,科级干部每年灰色收入上百万人民币等。也有其他发言人认为艾未未被捕与茉莉花革命有关。


相关新闻
盛雪忆及北京机场不可思议的24小时
陈维明挺艾未未 评艺术冲撞禁区是本份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塔·米勒声援刘晓波
纽约举办图书义卖活动救助刘贤斌
民主运动的两岸第一人
林培瑞初到中国:扫帚与丝绸
柏林文学节举办刘晓波作品朗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