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人权与民运

 

构建人权外交新着力点的前提是什么?
日期:5/17/2011 来源:中国人权双周刊 作者:何清涟

尽管最近中国出现了一些让乐观者不免浮想联翩的事情,比如《人民日报》4月28日的社论《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等,但中国人权的现实及其前景却根本不容乐观。最近的美中人权对话毫无实质性进展就是例证。

这次人权对话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两点,一是这次对话恰好发生于中国人权状态严重恶化之际,这就注定了这次对话注定是“鸡同鸭讲”,双方各唱各的调;二是美 方使用的措辞前所未有地严厉,比如国务卿希拉里点名批评中国人权状态恶化,国务院报告中使用了“黑狱”等词。但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次中美人权对话,与其说 是美国希望中国人权状态改善并取得进展,还不如说是奥巴马政府希望借此回应过去所有的批评,表示本届政府在中国的人权问题上不像一些人指责的那样态度暧昧 不明。

如果要说西方社会通过这次对话有些收获的话,那就是它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必须为人权外交寻找新的着力点。因为中国的态度已经很明确:北京对人权的基本解读 仍然是为13亿人口改善生活条件,对言论、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严格控制决不放松。西方社会对中国人权状态的任何批评与建议,在中国眼中都只不过是西方国家 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因此,为人权外交寻找新的着力点已经不容回避。

中国早已在多年的人权外交中找到一些办法应付西方国家的压力。一方面是用外援等经济利益拉拢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阻止通过不利于中国及其重要盟 友的任何决议,这种状况并不因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变身为人权理事会而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中国主张“不以人权为题目的附加外交方 式”,即大打经济牌。这种方式被西方媒体戏称为“订单外交”。近十余年来,中国正处于公共工程的建设高峰期,飞机、高铁设备、核电站等各项技术都需要从西 方国家引进。于中国来说,这种需求是真实存在,但向谁买不向谁买,则包含着政治考量。于是大量的商业合同被北京用来对西方国家的对华政策施加影响。21世 纪头10年,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这种“订单外交”是不能否定的真实存在,只是出于形象方面的考虑,双方都不会大加宣扬。也因此,人权议题反而被湮没在各种 繁杂的外交事务当中,常常是象征性地作为话题,主要作用在于堵住西方社会的批评,对于中国的人权进步并无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订单外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人权被用来做为利益交换的筹码,这给中国批评西方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性提供了口实,很容易蒙骗对人权问题并无多少深刻认知 的中国人。应该说,中国上述外交手段很成功地牵制了西方,许多人权专家在与北京打了十几、二十年交道之后,无法总结出成就,只能用接触总比没有接触更能影 响中国来聊以自慰并使他人保持信心。

但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远比解决问题容易。正如我在《面对中国未来前景的惶恐》(http://biweekly.hrichina.org/article /978)一文里分析的那样,自从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以来,中国需要用改善人权的举动与美国交换利益的需求越来越小,而中美之间的人权外交基本陷入停 滞状态。这段时期,表面上看,大量外国NGO能够进入中国,但事实上这些组织只能在中国政府允许的特定领域内活动,加上这些活动受到中国政府或明或暗的控 制,对中国人权整体上的进步促进不太大。目前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反而在一段时间内加强了威权政府的实力,使其更有能力与信心拒绝政治改革。当然,用贸易条 件作为改善人权的压力武器,其有效性也值得怀疑,因为这种做法容易混淆人权政策的目的性,并分散对人权的政治支持基础。仅仅只是批评措辞的严厉化,对中国 政府的行为并无约束力,无法阻止中国人权状态的恶化。

我认为,西方国家要为人权外交找到新的着力点。但新着力点的产生前提是需要西方国家不受中国经济牌的诱惑,否则一切免谈。换言之,民主国家的外交不能再延 续以往的政治经济混合模式,而应当采用政经分离的新模式。人权问题原本是一个现代国际关系中有关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观、国家行为准则、国际关系伦理的原则问 题,不应该把它与贸易等其他外交目标相混淆,或将其用作其他外交目标的筹码。西方国家在有关中国的人权问题上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基本原则,比如提醒中国政 府履行承诺,按已经签约参与的国际人权公约履行条约义务和责任。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推动中国人权进步的基本前提,在于权利的主体--中国人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大多数国人不认为自身的人权是个问题,并且接受中国当局“主权高于人权”这套说法,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状态的批评与促进就会失去作用,最后成为一种形式。


相关新闻
《茉莉花》歌声周日响彻香港
秦永敏:海外人士应向国内同志“伸出援手”
艾未未刑拘期限满 港团体抗议
“中东和中国茉莉花革命研讨会”在纽约举行
杨建利:第六届族群青年领袖研习营开幕词
香港观察:谁害怕在香港的艾未未?
声援艾未未在港继续,1001张空椅重现维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