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开始我提议要开设六四课程,大家以为是一门历史课。不过我觉得六四这么一个错综复杂的题目,应该从跨学科的角度来探讨,除了历史学,应该还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文学等其他学科的文献和资料。你也知道,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用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八九天安门一代的。另外,我觉得八九民运并没有结束於一九八九年,六四只是一个结束的开始(beginning of an end)。后天安门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与八九年的事件密不可分,不了解八九年的春夏就无办法了解今天的中国。因此,我决定用「天安门运动的历史与记忆」(Tiananmen in History and Memory)这个题目。也就是说,这门课不只是关於八九年的历史,还会涉及到这段历史在过去的二十二年如何在官方和非官方的话语里被记忆和解读。后来因为这门课程是为哈佛一年级新生开设的,有同事建议应该用一个比较吸引年轻人的题目,建议加上「有目标的反叛」(Rebels with a Cause),灵感来自於电影Rebels without a Cause。我觉得很好,就採用了「有目标的反叛﹕天安门运动的历史与记忆」这个题目。
第三四个星期是关於80年代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内容包括伤痕文学,刘宾雁的第二种忠诚、经济改革和反官倒、反精神污染反自由化运动、纪录片《河殇》等。接下来几周讲八九民运的历史(Tiananmen in History)﹕四一五胡耀邦去世,各地学生游行、绝食、六四镇压、通缉、逃亡、清算、黄雀行动等。第八周全部是官方关於「动乱」的说法(Tiananmen as "Turmoil"),包括《人民日报》四二六社论、李鹏五一九讲话以及邓小平在镇压后对戒严部队的讲话等内容。第九周讨论被变成讨论禁区的六四(Tiananmen as Taboo)对后八九时代的新闻自由、学术自由、知识分子的沉默和社会价值真空的影响。第十周的主题是流亡学生与知识分子,以及海外民运(Tiananmen in Exile)。关於这部分内容的学术文献很少——主要是媒体报道,所以我基本上是用我自己正在修改中的书稿章节。
第十一周是关於天安门的记忆(Tiananmen in Memory),包括天安门母亲和六四参加者的记忆。这一周用了《赵紫阳回忆录》的一些内容,很可惜丁子霖老师的《寻访六四死难者名单》没有英文版,我们只能用天安门母亲网站上的图片和屠城地图。廖亦武有一篇关於天安门父亲的访谈最近有了英文版,算是填补了一点空白。香港新闻界和支联会这么多年来制作了不少好的纪录片和YouTube短片,可惜都没有英文字幕,我课上无法用。像「六四是怎么回事?」,一开始是没有字幕的,后来加了中文字幕,如果加上英文字幕就好了。我本来很想用《铿锵集》的「走过二十年」,也是因为没有英文字幕,只好放在选读材料里。
第十三周是天安门与艺术(Tiananmen in Arts),一开始我有些犹豫是否应该包含这个主题,因为基本上没有学术文献提到过「天安门与艺术」这样的题目。细想之下觉得这个主题很重要,还是决定保留下来,结果学生对这一周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其中一个学生的期末课题就用了其中的一些歌,包括《为自由》、《自由花》、《漆黑将不再面对》、《妈妈我没有错》、梅艳芳版的《血染的风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