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如焉》在中国的戏剧化命运
日期:12/28/2006 来源:多维 作者:多维

长篇小说《如焉》在中国的戏剧化命运(1)


【多维编者按】2006年文坛上的"《如焉》现象",不仅引起了思想文化界许多人士的关注,而且还扩展到了文坛之外,许多人通过电子邮件和BBC热烈地传递和讨论这部由湖北作家胡发云创作的小说,就是明证。在一些研讨会上,这部作品引发的争论甚至可以用"大动肝火"来形容;而大陆许多报刊对作者的采访和对作品的评论,也因其话题的敏感性而不得不作删节。

多维得到胡发云的授权,选载部分报刊对其采访和评论的完整版,以及一些研讨会的完整发言。这里首先刊发他接受《南都周刊》采访的完整版。

当2003年底动笔创作《如焉@sars.come》(下称《如焉》)的时候,胡发云或许不曾想到这部他用3个月完成的长篇小说会有如此戏剧化的命运。它最初被贴到网上,经由网络世界征服了第一批读者,然后以电子文本的方式在读者中传递,进而竟然被打印成册在京城传播。直到 2006年初,文学丛刊《江南》全文刊登了这篇小说,一时间令这本期发行量仅2000余册的纯文学杂志销量增至11000册。前不久,《如焉》的单行本终于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初版即印刷5万册,成为即将过去的2006年文学图书出版中不可忽略的一抹亮色,被《中华读书报》等报刊着力推荐的书籍之一。

作者自述:胡发云,1949年生。少年爱诗,爱音乐,也爱玩。当过知青,工人,企业干部,后来成为一个职业作家。20世纪80年代后以散文,随笔,中短篇为主。散淡,怠惰,任由性情,写得不多。近年的主要作品是《处决》、《老海失踪》、《死于合唱》、《葛麻的1976-1978》、《射日》等。《如焉@ sars.come》是我的第一个长篇,写于一个非常时期。写完以后,一直放下了。如今能出来,我希望将它献给先我而去的妻子。

故事梗概:寡居的中年女性茹嫣在其同事、高干子女江晓力介绍下,与副市长梁晋生相识相爱;与此同时茹嫣通过网络上认识了民间思想者达摩,并由此走近原"青马"(青年马克思主义小组,成立于文革期间的一个思想团体)的一些成员和他们的精神导师卫立文。

SARS 爆发后,各方矛盾凸现,茹嫣描写SARS生活的文章给梁晋生的仕途带来威胁,同样爱着梁晋生的江晓力由此努力拆散茹嫣和梁晋生,并为梁晋生"变被动为主动 "出谋划策。最后梁晋生与深爱着的茹嫣分手,选择了江晓力。卫立文在SARS期间去世,由达摩等人组织的追悼会难以举行。

 

胡发云:我写的只是日常生活

《南都周刊》记者:《茹嫣@SARS.come》格式像一封电子邮件,让我仿佛回到那个混乱的时期。

胡发云:它和邮件的唯一不同的是——它的后缀是come。

那个时候人们处于一种比较激越的状态当中,整个外部世界出现了一个不可知的状态,这样一个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你竟然没有办法去捕捉它和言说它,我想当时很多人心里都有一种焦虑和恐慌。( chinesenewsnet.com)

当时关注这个事件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打听,去表述它,希望获得一个准确的信息。这种氛围与其说是来自SARS病毒的恐惧,还不如说来自于信息暧昧不明的恐惧。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实际上非常脆弱,他的信心和坦然应该来自于信息的透明和公开。不管是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上一代,还是更年轻的一代,我想他们对生活的各种苦难都做过很多准备。但为什么每一次社会震荡来了的时候,他们都会有一种茫然和恐慌的感觉,没有办法把握这些东西来自何方,它又会向何处去。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这部小说?整个故事的高潮正是在SARS肆虐时。

胡发云:我写这个小说的时候,几乎是SARS刚刚过去。我是2003年12月份写到第二年的3月,写了3个月。自那之后,因为我妻子重病,就没有再动过它。可以说,《江南》现在发出的稿子就是当时的初稿。当时我就在想,这样一个和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件,它衍生出一些什么样的东西?为什么一些很明白的人,在这个事件中都有很多不明白的事情?为什么一个原本很简单的疫情,最后弄成一个复杂的事件?我想这就可能需要我们去记录它,表述它的意义。而对于我来说,它几乎就是我的一个日常生活。

记者:有人可能觉得它与现实的距离过于接近。

胡发云:一个作品和它写作的事实背景,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时空距离?我还没有想清楚。你现在回过头去写秦始皇,写刘邦项羽,也不一定都是佳作来。切近地写了当下的生活,就一定会粗糙浅露?这个还得看写作的对象和内容,看你如何写,你感觉到了什么东西,把握了什么东西,你表达了什么东西。我想最后还是要通过作品自身来说话。

由于很长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作家不敢或不愿接触到当下社会的生活。他们会以"需要沉淀"、"需要时间"、"需要思考"等种种的说法来为自己的怯懦与逃避找理由。很多年以来我们把日常生活政治化,不管是前车之鉴也好,身边人的教训也好,内心的恐惧也好,使得很多作家产生了一种写当下生活的恐惧感。这样他就放掉了自己本来可以写作得更好的东西。反正当今的作家有很多路可以走,就像卫老师说的,当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热情烧完了以后,市侩主义,犬儒主义就是最好的替代品。

其实作家这个职业应该是当下性最强的一个职业,是一个最具有公共色彩的职业,但恰恰是在这么些年当中,作家放弃了自己的这样一种职业特征。与此同时,一批专业知识分子,搞法律的、环境的,新闻的、经济的、哲学的,反倒从自己的狭窄的领域里边破土而出,成为对社会发言的,为民众思考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样一个现象,和世界文学史呈现给我们的规律相去甚远——不管是法国的左拉,雨果,罗曼•罗兰,东欧的哈维尔、昆德拉,米沃什还是俄苏的一大批作家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永远在积极地勇敢地不避风险地对当下的生活发言。当代中国作家从法国、俄国、东欧文学吸收到很多的养分,但是为什么没有从他们身上学到社会担当终极追求的道义勇气与高贵情怀?这是让人非常难以理解的一件事情。

◆SARS时期的爱情——茹嫣、梁晋生和江晓力

记者:主人公茹嫣是一个相当奇特的角色,她的审美情怀相当"古典",作为一个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女性,在SARS期间,茹嫣却写出一些关系公共话题的文章。

胡发云:首先我觉得你的这个判断是对的,茹嫣是一个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不懂政治的人。她所做的对她来说都不是政治,只是她的日常生活,她的真实感受,只是江晓力和某些人把这些日常生活、日常感受政治化了。对于茹嫣来说,她并不知道政治是什么东西,只知道一个大学生在南方被打死了,她只知道一个小狗被残忍地撕裂了,只知道眼下看到的一些事物让她心疼——这些是她的日常生活,一个善良的、单纯的、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女性的最日常的生活。茹嫣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如果她懂政治,她会以政治理念政治功利来解释和应对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她没有被政治化的结果是,她以一个人的良知和内心来应对这样的生活和事件。

你去关心一个没钱读书的大学生,你去关心一个被饿死的小孩,你去关心一个因看不起病而自杀的老人,你去关心没有饭吃的下岗工人,这都是很日常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行为。但是为什么人们后来渐渐失去了这样一种关心和怜悯,失去了对自己身边最切近的、最直观的生活的兴趣?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这些日常事件政治化。让这些日常事件变得暧昧、吊诡甚至危险。

记者:茹嫣这些按照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的文章,却被一些网友批评"煽情"。

胡发云:说人家煽情也好,矫饰也好,这恰恰是那种冷漠的人的自我解脱和自我保护。在这些许多人熟视无睹、实际上问题重重的事情上,当有一个人表现痛苦和同情的时候,同时也就反照出另外一些人的麻木和冷漠——就像卫老师的勇敢和决绝反照出了另外一批人的怯懦一样,因为有如嫣的出现,因为她的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这些人感到了尴尬和窘迫。为了让自己不受尴尬和窘迫的折磨,他们最好的武器就是去攻击如嫣是一个煽情的人,是一个矫饰的人——就像毛子讥讽达摩一样。

记者:如果茹嫣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性情文字对新的爱人梁晋生的仕途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她还会写下去吗?(chinesenewsnet.com )

胡发云:我想就她的性格来说,一开始她会很恐惧,因为一个走进了无物之阵的人,突然遭到很多来源不明的攻击,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会受到攻击。在网络上她已经陷于这样一种险境。很多人把她的文章上纲上线,提升到政治的层面批判。比如她写了小狗被撕裂的过程,对于茹嫣来说,只是对于一个生命的关爱和痛楚,而有的人却把这提升到对于一个城市的攻击,对于执政者的攻击,再演绎为她一面和这个城市的领导有这么亲近的关系,一面又写这样的文章拆他的台,从这样荒谬的逻辑上来攻击她的人品。那么这对于一个很单纯很善良的女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打击。但我想,对于茹嫣这样一个很真诚很单纯的人,她最后的选择还是会遵从她内心。她不会放弃自己内心的选择而去屈从于一种功利的诱惑,或者政治的压力,那么这一点就决定了她的命运。茹嫣最后的爱情悲剧应该说是由她这种真诚善良的天性所决定的。即便她当时妥协了,退缩了,只要她的内心没有改变,她依然会不断地和梁晋生有新的冲突,和梁晋生背后的一批人有新的冲突。所以,在刚刚开始的时候结束,对她来说未尝不是件幸运的事情。

记者:如果是这样,茹嫣身上似乎也有相当浓郁的理想主义的气息。她应该是受到达摩的影响吧。(chinesenewsnet.com )

胡发云:前面说了,茹嫣是一个不太懂理论也不太懂政治的人。她是一个感性的女人,单纯,真诚,善良也很坚定。她的判断常常直接来自于她的内心,那些普世的基本价值。这让我想起了俄国12月革命党人的妻子,她们中的很多人对丈夫的革命事业并不很了解,但一旦她们的丈夫被沙皇俄国处以重刑、流放西伯利亚的时候,她们就会义无反顾地,迎着风雪,踏着泥泞,跟自己的男人一起走上漫长的不归路。因为她们坚信自己的丈是正直的、高贵的,追求真理的人。女性往往是以她们的直觉,也就是基本的人性的价值来对一些事情作出判断。这种判断往往比条分缕析的理论判断、政治判断更真实,更直抵事物的本质。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下,茹嫣的身上其实有我妻子李虹的影子。我们俩出身于完全不同背景的家庭。她父亲是一个参加过长征的高级干部,还有一个庞大的红色家族。我们刚认识的时候,她对我的一些想法并不全然理解甚至还有很大距离。七十年代,我因言获罪,被我当年工作的一家部队工厂打成现行反革命并单独监禁的时候,她便公开宣布了她对我的感情,并搬到我家去居住,成为一个没过门的过门儿媳。我平反回家的第二天,她便向单位提出了结婚申请。人性的力量,有时是可以穿透意识形态迷障的。所以,在这篇小说的扉页,我将它献给了我妻子李虹。

记者:梁晋生可以说是个矛盾重重的人,尤其可以在他在SARS期间的表现看出来,请您评说一下。他也是一个有着相当高的素质和修养的人。(chinesenewsnet.com )

胡发云:梁晋生这样的官员跟他们的父辈官员相比,他显得变通,活跃、多元。他具有两面性,应该说他私生活当中的一面更加真实一些,进入官场以后,他是遵守官场的游戏规则的,这带有某种强制性。茹嫣看到的恰恰是梁晋生很真实的一面。梁晋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说是一个优秀的人,这样一个男人对于茹嫣这样一个寡居数年、而且前夫性格比较单调木然的女人来说,他是有诱惑力的。她是纯然以一个女人对于异性的角度对待梁晋生的,所以她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那些性情文章,会影响和伤害梁晋生的仕途,她反倒以为梁晋生会喜欢这样,会喜欢她的率真,喜欢她内心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她不了解眼下一批官场人——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这是她可爱的一面,也是她爱情最后出现悲剧的原因。我觉得生活当中也有一批这样的单纯的女人,确实不知官场,也不懂政治,所以她们与一个官场中人相爱,这种悲剧的结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记者:梁晋生对这份爱情也是真诚的,他甚至做出相当的"牺牲",甚至决定结束自己的仕途。

胡发云:他们如果要在一起,必然其中有一个人要转变要舍弃。梁晋生几乎有了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几次都有这样的决心,但禁不起江晓力的教导,也经不住官场权位的诱惑,特别是禁不住男人恋栈的旧习,所以最后他还是放弃了茹嫣,依附了政治强人江晓力。应该说,这种选择对梁晋生是很痛苦,我没有写出来,我想读者自己可以去想象他与茹嫣隔绝之后的状态,我想他的这种痛苦应该是心里一道很深的伤口,这是一种巨大的人性的牺牲。


相关新闻
歌剧《秦始皇》举行世界首演
南海维权者受审官民话语权失衡
中国——新闻自由王国的亡国奴
商家示威法院 筹组赴京上访团
千人维权抗暴大会在汉召开
四川温江农民维权再获胜利
胡德平在回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