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赵本山的小品系列《卖拐》在央视春晚上火了好几年,其一副产品是一个属于东北方言的词“忽悠”,风靡了大江南北,几乎成为汉语的通用词,男女老少对其涵义心领神会。照常理,忽悠者未变,被忽悠的也没换人,忽悠的法术却能连续几年奏效,有点匪夷所思。
但赵本山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忽悠术接连奏效,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有些甚至见诸于史籍。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吴起带兵,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有一个士卒身上长了疽,吴起亲自为其将疽中的化脓的毒汁吮吸出来。那位士卒的母亲听到后大哭,别人惊讶地问她:“你儿子一个小兵,将军亲为其吮疽,你哭啥呢?”那位母亲说:“不是这么回事。当年吴起将军亲自为孩子他爸吮疽,他爸感动得作战只会前进不会后退,最后阵亡。”
一位女人,对自己的丈夫和儿子,那是真爱,出自人之天性。而吴起当众为士卒吮疽,是一场作秀——那时候没电视,否则魏国电视台肯定直播这场统帅“爱兵如子”的表演。“如子”不是真正做他儿子,多数父母会像痛哭的母亲那样,对儿子的平安担忧必定放在首位。这只是一种带兵的法术,不是真正的“爱兵”。要治好士卒的皮肤病,派医官前去岂不更加专业。但这肯定没有将军吮疽那样有感染力,就如年底电视里领导人跑到农户家去送温暖,那个红包完全可以通过民政部门派发,但为政者考虑的显然不是一户农家领个红包过年这样简单。
有着明确功利目的之行善不是真善,只能算“市恩”,吴起靠吮疽“市恩”,和因他娶齐国妻子而鲁君疑之,他杀妻求将一样,完全为了自己建功立业。一个连老婆都敢杀掉的人,怎么可能爱手下的士卒?他对小卒的“爱”,就如主人看顾好自家牛马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把牛马当成能为自己卖力的工具而已。
吴起同一招忽悠术,用在父子俩身上,还能奏效么?咱们不必替古人担心,其实这类忽悠术,其内核何曾变过,几千年来不是照样管用么?小老百姓是最纯朴的,往往伤疤好了就忘了痛,给点阳光就灿烂,很容易被大人物的“情感表露”所打动。所以民间有这样的歇后语:刘备得江山——-哭出来的;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这样的道理,人们不是不明白,但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小人物总是被大人物用古老的手法忽悠得五迷三道。这位士卒难保不重蹈其父覆辙,战死疆场。
“市恩”一定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如果不是小投资大收益,大人物是不屑为之的。《水浒传》中宋江流配江州,第一次和李逵会面时,李逵赌博输了钱,宋大哥爽快地给了李逵十两银子。金圣叹对此评点道:“以十两银子买一铁牛,宋江一生得意之笔!”从此以后,李铁牛甘愿受宋江驱使,上刀山下火海毫无怨言。
以我国流行的“感恩观”来分析,父子俩拼命为吴起而战,李逵乐意成为宋江的小弟,是感恩,但我总觉得这种“感恩”太不公平,甚至过于残酷。因为“施恩者”把“恩惠”当成猪肉,只希望卖个好价钱,为什么要求“感恩者”高价偿还?问题是,这类“感恩教育”是“市恩者”们建构和倡导的,他们就希望低投资高回报,巴不得一把草料,就能引诱耕牛为其犁田不惜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