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再谈五四运动的当代意义
日期:5/5/2009 来源:纵览中国 作者:程映虹

弱国有外交,普世有正义——再谈五四运动的当代意义

作者:程映虹


"只要把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的遭遇和2009年G20伦敦峰会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做个比较,就可以明白什么是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了。"

这话出自大陆某网站,其逻辑之错乱和对比之荒谬虽然不值得一评,但它却告诉了人们"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在很多极端民族主义者那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弱国无外交"一直是大陆历史教育和政治宣传中的警句,例如,2006年7月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首度对外开放时,特派员吕新华就对海外华人表示:“‘弱国无外交’,香港的历史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国家不强大,就不可能保护大家的利益,弱国无外交。”因此,在民间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官方那里,"弱国无外交"无非是:"中国在1949年以前谈不上外交。只有共产党,尤其是今天的共产党才让中国有了‘外交’"。

浏览一下大陆和海外华文网站,赞同"弱国无外交"的可以说是绝对多数,在纪念五四90周年,回顾巴黎和会上中国受屈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但在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所谓"道理"提出质疑甚至深刻的批判,其根据正是来自巴黎和会前后的中国外交。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李扬帆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文章介绍了民国外交家顾维均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当面怒斥日本代表,用雄辩和正气赢得西方代表尊重的真相。他说“‘弱国无外交’的说法是一般对中国近代对外交涉失败的教训的总结",不是没有历史根据,但这种说法"忽视了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家们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潜台词是:外交是强国的事,外交是而且只能是强大实力的反映。因此要搞好外交,必须增强国力。只要成为强国,一切外交问题都可以顺理成章地解决。这样‘弱国无外交’就被‘只有强国才有外交’的命题偷换。而这一种推论就变成了力量决定论。"此外,"弱国无外交的结论容易使人把国家和社会的综合发展简单地捆绑到一切为了力量强大的发展道路上去,社会和国家是综合发展的一个过程,比如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应该是发展中应有之意。。。。。简单地强调力量的作用,有导引国家误入歧途的危险。"

一篇在网上流传很广(佚名)的文章详细列举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成功之处,驳斥中国只是受害者,"弱国无外交"的观点,指出"中国拒签对德和约,不但维护了国家尊严,还首开拒绝签字之先河。后来,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南美洲各国等国也学着中国代表的样,采取了拒绝签字的外交手段。如果说中国成为“第三世界”的榜样,从此次和会就开始了,怎能说“无外交”?而顾维钧等,除拒绝签字对德和约之外,还以侵犯土耳其领土、主权完整为由,拒签对土和约。中国又显示了主持国际正义的形象,难道也算“无外交”?不光是拒签,顾维钧等外交官签署了对奥和约,不仅成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之首创,而且因此成为国际联盟的会员国,后来还被选为国联行政院六个非常任会员之一。首次进入并被承认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此前中国被认定为非国际社会成员,无资格适用国际法的!此外,中国还签署了对匈(牙利)、对布加利(保加利亚)和约,第一次以战胜国姿态出现于国际社会。顾维钧等还签署了国际航空专约,使中国与其他国家具有同样的领空权。巴黎和会除对德和约有辱中国主权外,其他都取得相当的外交成就。加入国联以后,中国挫败日本的反对压力,入选国联行政院意味着中国具有处理世界问题的资格,王宠惠还成为入选国际法庭的第一个中国人。所有这些,都是凭借外交活动取得的!怎能说“弱国无外交”呢?"

加入了国联并成为行政院成员后,顾维钧很快向国联大会提交废除二十一条、归还山东权益的“鲁案”。在1921年由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上,日本迫于美、英压力,与中国签订《中日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二十一条及山东问题的换文,推翻了对德和约关于山东的条款;并于6日签订了《九国公约》,强调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华盛顿会议不但为中国争回相当权益,而且是西方列强首次全面和具体地同中国讨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会议,为以后的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文章的作者说"以上,全部是外交活动所取得的胜利,何言‘弱国无外交’”?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的这些外交成就从来就没有或者很少在大陆官方史学中得到正面的叙述,尤其是在历史教育中,因此很多人对中国当时到底有没有外交稀里糊涂。在他们心目中除了被侵略受欺压,中国一无所有,什么都不是,一直到1949年。这些人不但不知道中国在1919年就是国联行政院成员国,甚至不知道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很多人在下意识中一直以为中国是1949年才"独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弱国无外交"一说,最初正是由那些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为中国力争权益的民国外交家陆征祥和顾维均等提出来的。对于国际政治冷酷现实的这个感慨并没有导致他们无所作为--反正弱国无外交。相反,他们在身为弱国完全不利的处境下用全力为国家民族争取任何可能的利益。这并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强权固然是国际政治的主宰,但如何利用强权之间的矛盾为弱国提供了外交空间。更重要的是,虽然强权仍然主宰着国际政治,但独立、主权、平等、正义这些普世原则一经提出,必将在国际政治中逐渐产生影响。弱国在国际上的生存和发展正是要充分借助这些原则的力量去国际同情。在这个意义上,国越弱,外交就越是重要。如果"弱国无外交"真象中国愤青们所相信的那样是国际政治中的铁律,世界上百分之八九十的国家都不会有外交部,联合国更不会存在了。

国际政治中普世原则的提出和张扬,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具体表现在威尔逊的十四点中。不管威尔逊本人和美国政府当时的动机究竟为何,这些原则一经提出便深入人心,将近一个世纪下来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基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普世原则,弱国、小国和被欺压的民族才能在国际政治中有发言权,而大国、强国甚至霸权国家才能有所顾忌。当今世界,公开说"弱国无外交",不但是对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这个普世原则的挑战,而且等于公开藐视联合国多数国家。这样的官方人士,除了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的那位特派员,大概难以找到第二个。这样的民间人士,大概也数中国最人丁兴旺。


相关新闻
土改奠定极权中国
五四运动90年反思遇罗克事件
刘自立:有没有胡赵新政!
曾节明:白崇禧故居寻访记
记住蒋经国的岂止是长平
吴开斌的偷渡未遂与卖血生涯
让遇罗克进入公共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