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
“被小康”、“被就业”、“被增长”、“被自杀”、“被自愿”、“被退休”……一个毫不起眼的“被”字,近日红遍中国。有媒体宣称,中国进入“被”时代。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其实应该是“被”的觉醒时代。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统计数据,称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同比增长12.9%,快于GDP增速。而这与大部分公众的感受相差甚远,他们没有觉得钱包比以前更鼓胀了。
经过媒体追问,民众才发现,这个冠以“全国”的统计真的跟大部分民众无关,原来它只统计了财政拨款的部门、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都是高薪机构,其职员仅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20-40%,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人口了;而且统计中不仅包括国家收走了的税金,还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基金。
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全面的统计数据发布。显然,这个数据容易被人误以为,大多数人甚至每一个人都在被统计之列,制造了一种假象,使得大家都笼罩在工资大幅增长的幸福感中。对于那些收入没有增长甚至下降了的人们来说,他们就遭遇了一次“被增长”。
其实这种统计方法已经用了很多年了。在更早的时候,水稻“被高产”出几十上百倍,思想“被纯洁”到心中只有一个人。那个荒唐年代并没有得到深刻的反思,乃至于那些做法都或多或少地被沿袭下来了。比如,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浮光掠影的视察,一些地方可以用油漆刷绿荒山,让它们“被绿化”一番;每一次“ 严打”行动中,某些地方的警察会把已经拘押的嫌疑犯放回去,然后再让他们“被大规模”集中抓捕起来;在一些地方,村长选举的结果可以内定,然后威逼利诱村民投票,让他们“被民主”;有些地方还会组织内部人士上网发帖,左右舆论,让网络论坛“被民意”;有些人大代表并不能代表民众利益,让民众感觉自己“被代表”了。“被”字诀的本质是,有关方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甚至强奸民意。
当“被”字被说出来了,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民众的主体意识有所觉醒,开始意识到某些事不对劲:有些权威的数据原来并不可信,有些部门原来一直在滥用公权力。这些觉醒大多是从自身遭遇开始的。比如,网民“酱里合酱”上个月在网上发出《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的帖子,揭露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所在的高校就与一公司签订了他的《就业协议书》,而已经“被就业”的他还得去找工作。从这个个案出发,网民们发现了近几年高得离谱的高校就业率的秘密。
这种觉醒令有些依然沉浸在旧日迷梦中的公权力部门陷入尴尬。国家统计局不得不出来解释真相,让人明白“被增长”是怎么回事。教育部也要出来打圆场,说“被就业”只是个别现象。如果说这些部门的回复还有些敷衍的话,那么发生在安徽阜阳的“被自杀”事件,则有了更好的结果。
几年前,安徽阜阳市颍泉区委修了一幢酷似美国白宫的豪华办公楼,被当地干部李国福举报。随后,李国福和几个亲属被该区检察院罗织罪名,予以逮捕。今年初,李国福意外死在监狱医院。检察院迅速作出鉴定结论,称其“自杀”。众多网民认为,他是“被自杀”而死的。
网民的定义推动了《中国青年报》等传统媒体的报道,也鼓励了李国福家属的进一步举报。几个月后,当时的区委书记张治安及颍泉区检察院检察长汪成被查办,证实了网民的猜疑。有关方面通报说,张治安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举报人李国福及其亲属实施报复陷害,导致举报人李国福自杀死亡。
这些结果,显然鼓励了“被”字的进一步发现。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这些发现还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有一些调查数据让人们感到困惑。比如,在“认同度”、“幸福感”、“快乐值”等等问题上,往往是农村人高于城市人,不发达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开始人们怀疑这些调查公司跟统计局一样,让人们“被幸福”,事实未必如此。但是,如果拿这些数据来证明决策的成败,恐怕大有问题。因为我们从小就“被学习”、“被成长”了,我们对进步、发展、幸福和快乐的感受,其实都是“被感受”到的。实际上,越民主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越习惯表达自己的不满。
人之为人,皆因“被”然。也就是说,人的社会观念乃至思维方式,都是“被”建构的结果。在一些具体的事件和数据中,我们发现自己“被××”了,但是在更重要的方面,“被”字并不容易觉醒。换句话说,外在的“被”容易发现,内在的“被”隐藏更深。(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