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
如今的群体性事件,往往酿成人命关天的悲剧,而且更多的是群众与公权力的对抗。有人认为,这些群众是被少数破坏分子煽动起来的。但是,群众怎么就那么容易被煽动起来呢?掌握了大量宣传资源的官方,为什么不煽动他们回家看“快乐女声”呢?一个回答是,这是“三仇(仇富、仇官、仇警)定律”在起作用。
诊断“三仇病”的人,虽然也都认为为富不仁、贪赃枉法和滥用权力是病因,但是通常认为这是一种社会公众的病态心理,他们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夸大了富人、官员和警察的坏处,甚至根本不了解情况,也不想了解情况,“逢富(官、警)必反”,有反必应。
我们的确受过“逢×必反”的教育:“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种教育教人“仇富”,认为地主和资本家都不是好东西。“三仇定律”的分析方法,其实也是这种教育的结果,因为它首先要做的是对人群进行分类,然后贴上一个“爱”或“仇”的标签。
我反对贴标签的解释方法,但是并不反对心理分析。“三仇”对象本身的心理状态,是理解此类社会现象的关键。而与“三仇”相比,“仇民”是一个更重要的主题。
权势者对待普通民众的态度,通常是居高临下和忽视。这会让民众产生愤怒的情绪,但还不至于“仇恨”。让人产生仇恨的,是权势者滥用权力,鱼肉百姓。有人在网上发帖举报,就遭跨省追捕,官员们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有人套用孟子的话说:官视民为草芥,民视官为寇仇。放到现代政治文明中来,这句话需要更多的解释:官如何能够视民为草芥?现代政治理念是,公权力来自于民众的让渡和授权。如果一个官员是被民众选举出来的,就意味着他受多数民众的赏识。很难想象,民众会仇恨自己选出来的人;同样难以想象的是,一个人会仇恨赏识他的民众。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09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