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见
【新世纪特稿2009年11月5日】翻看《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一书,读到李鸿章1896年8月访问美国时的报导,这位李中堂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的一个情节,让人觉得很有意思。
记者请李鸿章就美国“做得不好的事”发表看法。 李鸿章先是客气了一下,表示美国对他的接待使他很满意,然后他说,“只有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在你们的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它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为了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
记者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李鸿章“天真的建议”使在场的美国人“ 脸上都露出了微笑”。
作为清帝国的官僚大员,李鸿章很坦率,他显然认为,“ 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的状况有可能“会使国家出现混乱”,于是他提出建议:“为了国家利益”,这些政党应该“联合起来”。美国人觉得这位年迈的中国大员显然对政党政治还很隔膜,而又很天真,他们对他的建议只是一笑而已。
对中国人来说,推翻了清帝国的辛亥革命到现在,已将近百年之久, 本来或许也可以把当年李中堂的坦率建议传为笑谈,而现在,读到这一情节,竟读出了几分苦涩。
从那时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其实有过“ 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的情况,但是,掌握权力的那些人们,看来不大喜欢这样的局面。他们施展各自的手段,为了他们的“国家利益”而力图控制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显得比较成功,将它所喜欢的格局维持了六十年,并标榜其为“中国特色”的政治模式,而这种模式,恰恰与李鸿章的政党观念十分接近──“为了国家利益”,“各个政党联合起来”了,其中,那个执政党是永远的执政党,其它党派只能是“参政党”,它们自愿接受执政党的领导,它们的“参政”,它们的监督、批评,都要小心翼翼,唯恐惹得那个执政党不高兴。
当然,今日中共之所为,接近当年李鸿章之所想, 不一定意味着就是错误,或者是罪过。中国历史悠久,而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在政党政治中开创出各个政党在它领导下“联合起来”的新局面,对于人类社会,说不定是一大贡献,说不定应该授予它一个诺贝尔政治奖,让它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那么,这样一桩伟业,中共是如何做到的呢?
反对军队国家化,是开创性的一步。中国共产党声称,它是为人民“ 打天下”,然而,它把“打天下”的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反对其国家化。它在抗战胜利后立即与国民党再打内战,拒绝其军队国家化即为重要因素,而内战胜利后成为执政党,也仍抓住军队不放,使这支军队成为保卫它永远执政“坐天下”的永远的“党军”。
建立非政党政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关键性的一步。 最初的政治协商会议,还有几分政党政治的模样,既“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也有无党派人士参与,而它作为最初的立法机构,其伟大成就之一,是实行自我了断,将未来之“人民代表大会”设置为人民代表作为个人组成的非政党政治的机构。谁说中国不讲究“个人主义”?瞧瞧,中国的立法机构,就是个人组成的机构。
有个人,而无其“主义”,于是这些个人仍是“一盘散沙”, 而且中共官员在其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多,以体现“共产党领导”。“共产党领导”需要这个“个人机构”作为其制度保证,一党专政建筑在“一盘散沙”之上,是为“中国特色”之本质。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基础性的一步。 毛泽东置中共党章于不顾,避开决策程序,执意推动这一改造。中共党内同志无法阻止这一社会改造,中共党外那些党派、个人,就只能眼看着中共抛弃《共同纲领》、背弃所有建国承诺,在新民主主义经济革命尚未展开之际,匆匆忙忙将“社会主义”付诸实践。
然后,中共发现, 人们没有真正忘却先前早有社会共识的新民主主义政治格局。一旦“百花齐放”,共产党的“党天下”即面临挑战。于是,中共无情地翻了脸,对着正在企图成长的公民社会的脊梁,更为凶狠地狠狠一击,将数十万人划为“右派”而非法治罪。这样,中共公开地把“打天下坐天下”奉为它的核心利益,亦即《共产党宣言》所禁止的、与工人利益不同的“特殊利益”,且不容任何人挑战。
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不得不低下头来,默默面对着公民社会、 政党政治被打断了脊梁的无情现实。李鸿章隔膜于政党政治的天真建议,他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但是,经中共认真努力,他那个“天真建议”终于在中国土地上发扬光大,构建为极其“和谐”的政党政治,堪称“辉煌”成就。
不过,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一党专政建筑在“一盘散沙”之上,那沙子毕竟是沙子, 而那散沙状态,基本上是适应于自然经济、农耕社会的状态。当个人在市场化社会中生活,社会的垂直结构渐渐地转变为网络结构,事情就会起变化。就组织而言,非政府组织(NGO)是适应于公民社会的组织,是公民自治的组织。中共压抑它们,非把它们捆绑在它的垂直结构之中,让它们“挂靠”于某个官方组织才能生存,典型地体现着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冲突。就个人而言,社会新生代认同个人价值,他们不迷信权威,当然蔑视“党天下”教条,一党专政即使构建为金字塔型,也无法避免其地基的崩塌。
据一些专家分析,上海“莲花河畔景苑”七号楼整体倒塌, 其原因之一,即为后续施工等因素加剧地基中流沙移动,造成摩擦力、承载力变化。中国共产党巧妙地维持中国人“一盘散沙”的状态,怎奈人算不如天算。市场化环境之变迁之中,即使“一盘散沙”也会流动、变化,甚至变异,那时候,机关算尽的中共,是否会反过来算了卿卿性命,就很难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