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新华社有什么资格讲“正确理性”?
日期:7/7/2010 来源:民主中国 作者:田奇庄

6月29日,以媒体老大自居的新华社发表了《正确理性看待中国的“国富民穷”》一文。按照这篇文章的逻辑,新华社就是正确理性的代表,凡是与新华社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就是不正确、不理性。进入互联网时代,胡锦涛、温家宝都和网友们称兄道弟。新华社还把自己当成真理代表,动不动就端着教师爷的架子装腔作势,不仅仅可笑,简直可恶。

媒体是社会公器,是公共平台,是供大家讲道理的地方,至于如何评判是读者的事。新华社的职能是发布新闻,谁授予了你意识形态裁决权?你有什么资格认定人观点不正确、不理性?多年来,新华社以喉舌自命,动辄自打耳光,早已名声扫地。白纸黑字的文章世人有目共睹,有什么资格教训大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理性?

国人所讨论的是八万亿财富分配话题。分配历来十分敏感,一方得的多了,另一方就得的少。周公满意的事,周婆就不满意。垄断行业高兴,其它行业很可能败兴。一家认为正确,另一家很可能视为谬误。在分配问题上只有公正不公正,没有什么正确不正确。新华社连起码的常识都不顾,就把通稿发出来向世界传播,真让人笑掉大牙。

在这篇文章中,新华社比过去多了几分聪明,知道自己一边倒的说辞很少有人相信,于是搬来一些专家,借他们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但是,看看专家的头衔也就不难明白,所谓专家不过是为了保住饭碗顺情说好话,完全是屁股决定脑袋,而且顾头不顾屁股,哪有什么客观理性?

让我们逐个分析一下专家们的言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并没有过高,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属于中等偏低水平。他认为,中国目前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还谈不上宽裕,更不用说富裕。

评: 1999年政府财政收入只有1.1万亿元(见国家统计局网站),到现在八万亿了,专家说政府还不宽裕。可见,财政是个无底洞,有多少钱也填不满。如果按这样速度持续递增,民间的油水迟早会被政府榨干。面对如此畸形的增长模式,贾康所长不但没有冷静的批评,反而继续为之摇旗呐喊,加油鼓劲,足见其包藏祸心。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研究员张培森指出,虽然中国政府财政收入连年增长,但财政税收安排明显体现了向民生倾斜、低收入者倾斜的力度,“国富”与“民富”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有利于国民收入合理分配的。

评: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已经达到危险的边缘。在“财政税收安排明显体现了向民生倾斜、低收入者倾斜的力度”尚出现如此严重的两极分化,如果国家继续富下去,财政继续高速增长,怎么可能出现“有利于国民收入合理分配”的结局?这不是睁着眼胡说八道吗?

中国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常修泽指出,收入分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制度体系,其中蕴涵着经济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在收入分配上要防止陷入拉萨尔的“分配窄圈”,单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而是要超越分配问题,从更深层次的制度层面来思考问题。

评:民众要求解决分配问题,专家就说分配体系太复杂,要解决深层次制度问题。民众呼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专家又说国民素质太低,改革时机不成熟。这倒是应了老百姓的一句俗话,嘴是两张皮,咋说咋有理。反正你们有话语权,你们自编自导自演就是了。改革开放之初,大家就提出了国有垄断企业收入不公问题。专家忽悠了三十年,如今收入差距由过去的百分之几十扩大到了十倍,有的甚至更多。头疼了,专家让你治脚;脚疼了,专家让你治头,治的结果是脚疼头更疼。其实,文明国度早已很好地解决了垄断企业收入偏高问题:由政府核定国企成本,确定工资基数,超额利润归国家所有,纳入全民分配。如此简单的问题绕了几十年不解决,专家依然混淆视听。由此可以断定,这类专家如果不缺心眼,  必定缺德。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乔传秀日前表示,力争到2012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度,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着力提高一线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

评:现在大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工会组织,那么已有的工会组织在“工资集体协商”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中国企业被称为血汗工厂?为什么欠薪、开胸验肺、职业病、以及跳楼事件的大量发生在我们国家?为什么无数悲剧发生前后看不到工会的影子?原因不是没有工会,而是没有属于工人自己的工会。全总所建立的工会组织完全成了老板的走卒,正是这样的组织,造成了令世人震惊的事实:中国工人工资收入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10%,远低于文明国度50%的水平。乔传秀副主席不思悔改,不思进取,仍然贩卖自己的狗皮膏药,只能说明其朽木不可雕也。

其实,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高低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政府拿到这些钱如何花?官员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草民们却从来没见过各级政府公开过一份全面、客观、真实的财政收支报告。我们见到的是官方大楼越盖越豪华,官员福利待遇越来越高,三公消费与日俱增。还有一些让人永远无法理解的数据:政府的行政管理费开支,外国(指一些大国)平均水平是8%左右,我国高达25.7% 。财政开支用于教育,医疗的比列,外国平均水平是20%左右,我国只有可怜的3.8%。 (以上为2000年统计数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财政继续高速增长,当然值得国人高度关注。  正当大家讨论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和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时。新华社出面了,他告诉人们,八万亿的财政收入是正常的,你们应当正确理性看待。

这就奇了怪了,财政开支问题如山,从不公开透明,新华社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怎么民众刚刚讨论财政收入过高问题,你们就不请自到,搬出砖家来忽悠世人。请问,新华社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究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互联网时代是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新华社垄断话语权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早已被世人冷落的新华社自我感觉良好,依旧拿着“正确理性”的尚方宝剑粉墨登场,以为自己的号令一出天下太平。孰不知,世道已经变化,此文章一问世,便招来无数网民铺天盖地声讨、怒斥。但愿新华社从此清醒一些,别给自己那并不光彩的历史继续抹黑了。

=======================================================
附原文:


新华社:正确理性看待中国的“国富民穷”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6月30日

  新华网北京6月29日电 (记者刘欢 李云路 韩洁)依据今年前五个月的全国财政收入数据,有预测认为2010年中国全国财政收入总额或达8万亿元。针对此预测,有关政府财政收入比重过高、企业和居民负担过重“国富民穷”的讨论迅速占据中国媒体的版面、时段和页面。【财政收入猛增是减税富民契机】

  分析人士指出,从相对数来看,中国财政收入比重并未过高;通过转移支付、加大民生投入可以推进“国富”向“民富”转化,两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中国将实现“国民共富”。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29日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并没有过高,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属于中等偏低水平。

  他说:“预估的8万亿元是绝对数,全面考量财政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指标是相对数。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20%左右,这在发展中国家属于中等偏低水平,并且明显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即使按全口径财政收入比较,中国政府集中财力相对数在发展中国家中也不超过中等水平。”

  2007年到2009年,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19.9%、19.5%和20.4%。按全口径财政收入计算,也就是公共财政加上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三年来中国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  27.6%、27.9%和30.0%。

  据统计,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40%,即使是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的平均水平也达35%。

  中国目前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目前中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3%以内,累计国债余额占GDP比重在20%左右,地方政府也有大量显性和隐性债务,因此,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还谈不上宽裕,更不用说富裕。

  当前,造成部分群众不公平感的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连年下降的趋势。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69.3%下降到57.5  %,累计下降11.8个百分点。

  中国的储蓄率从1998年前后的37.5%升至2007年49.9%,其中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1997年的13%升至2007年的22.5%,而同期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仅上升2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目前,中国企业储蓄占GDP的比例已处于全球高水平,这与经济转轨过程未能充分解决企业成本/利润扭曲密切相关。企业未将成本扭曲形成的超高利润转移成工人养老、医疗和保险等支出,导致企业储蓄显著上升。【高收入垄断国企工资总额将设限】

  1996年至2007年,在劳动者报酬比重大幅下滑同期,企业利润所占比重却从21.  2%升至31.3%。目前,作为中国居民收入主要渠道的工资收入,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偏低,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

  “从绝对数来看,近些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增长还是很明显的,但从相对数来看,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切分,企业收入增长更明显,政府收入则是恢复性增长,而且一部分作为转移支付用来支持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我相信随着政策优化和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比重会逐步提高。”贾康表示。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研究员张培森指出,虽然中国政府财政收入连年增长,但财政税收安排明显体现了向民生倾斜、低收入者倾斜的力度,“国富”与“民富”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有利于国民收入合理分配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决定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2009年安排中央投资9243亿元。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投资占44%,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占16%,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23%,灾后恢复重建占14%,其他公共支出占3%。

  2010年中国共安排中央政府投资9927  亿元,在投资安排上继续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向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继续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

  知名经济学家、中国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常修泽指出,收入分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制度体系,其中蕴涵着经济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在收入分配上要防止陷入拉萨尔的“分配窄圈”,单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而是要超越分配问题,从更深层次的制度层面来思考问题。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乔传秀日前表示,力争到2012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度,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着力提高一线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表示,将继续从“限高、扩中、保低”的思路出发,采取措施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相关新闻
李元龙:最牛的“征订”
寒山:被允许的“记忆”
中国记者言论自由仍无保障
心怀不满可以成为罪行吗?
传重庆三记者因议论希尔顿酒店涉黑事件被抓
李鹏六四日记取消出版的背后
新世纪出版社取消出版《李鹏“六四”日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