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25日开始,湖南新锐媒体《潇湘晨报》就开始推出“辛亥革命100年特刊”。到10月30日,该特刊刊登了批判清政府的文章——《天朝垮台前,爱新觉罗利益集团已丢尽了它的脸》,随后,其总编辑刘剑被免职,执行总编辑龚晓跃被调离原部门。从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湖南的媒体并不起眼,在遭整肃的媒体和媒体人当中,一直以北京和广州的居多。
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的媒体影响力很大,譬如说谭嗣同、唐才常等清末改良派人物就曾于1898年在长沙创办《湘报》,宣传“爱国之理”、“救亡之法”,倡导变法维新,重点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改革的历史和社会学说。该刊物在戊戌政变后被迫停刊,至1898年 10月15日共刊出177号。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在中国的历史天空中,《湘报》依然星光熠熠。
明年的10月10日便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纪念日,回眸上个世纪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不少人感慨颇深。活着的人中大概已经找不到亲历或见证过那场革命运动的,但是,武昌首义那惊心动魄的场景仍不难令我们想象。辛亥革命不同于历史上其它任何一次革命运动,包括那之后中共的南昌起义都远不能和辛亥革命的意义相提并论。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尚未到来,多个省会城市就开始了谁为纪念此次革命运动主场的争夺战,华中重镇武汉为了打赢这场争夺战,甚至投入巨资建设和辛亥革命有关的工程,各大媒体也提前发表有关文章对这一革命运动进行纪念性的宣传报道。湖南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05 年,国内第一个反清革命组织华兴会由黄兴领导在长沙成立,而且在辛亥革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领袖人物,如黄兴、宋教仁、蔡锷、陈天华等。
正因为如此,湖南人和其它一些地方的人一样,都难免有辛亥革命情结,所以,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湖南的媒体提前纪念也是理所当然的。《潇湘晨报》是近年来崛起的大众媒体,官方色彩没有日报类报纸那样浓厚,相对而言,自由度会大一些,但是,这也意味着更容易触雷,纵观这些年被整肃的媒体,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
据悉,在看到《潇湘晨报》这篇有关辛亥革命的文章后,“有关部门”对该报进行了点名批评。“有关部门”在批评该报之后,该报迅速追究总编及执行总编的责任。对此,著名媒体人士、前《南方都市报》总编程益中愤怒地骂道:“因潇湘晨报刊登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总编辑刘剑、执行总编辑龚晓跃被宣布停职,继民主自由人权等等之后,辛亥革命也沦为敏感词,太鸡巴盛世了,太鸡巴和谐了。”连程益中这样的资深媒体人士也禁不住破口大骂,可见“有关部门”的作法多么令人生厌。
借古讽今是一种写作手法,在很多文学和文艺作品中都被运用,借古讽今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得越频繁越广泛,就越是说明那个时代缺乏新闻和言论自由。因为要是在自由社会,写作者大可不必这样曲径通幽,在没有因言获罪的风险下,直抒胸臆往往是首选。今天我们不难看到,在大大小小的论坛上,不计其数的网民都会以“天朝”指代中共当局所建立的这个政权,而以“当今皇上”来指代胡锦涛。
在历史上,洪秀全所建立的太平天国也被称为“天朝”,从当时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潇湘晨报》的这篇文章内容其实并无敏感性可言,就算是真的在借古讽今,也不是一般文化水平的人所能感受得到的。但是,该文章的标题却异常耸动,不仅出现了“天朝”字样,而且直指它“丢尽了脸”。从学术和新闻标准来衡量这篇文章,其标题显然是不严肃的,因为清朝和“天朝”风马牛不相及,“丢尽了脸”这样的文字出现在标题里也不可取。但是,在现在这种舆论环境下,这样的标题恰恰能体现出作者和报刊负责人的水平,普通读者也喜闻乐见。
鉴于此,我认为,《潇湘晨报》的负责人以及文章作者之所以发这篇文章,借古讽今的初衷是可以肯定的,既为了纪念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也为了讽刺中共当局一系列的倒行逆施举动。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次被处分的两名媒体人中的龚晓跃的身份比较特别,他此前曾在《南方都市报》担任过编辑,后来才转战《潇湘晨报》担任执行总编。看来,《潇湘晨报》的大胆举动和龚晓跃的加盟有一定关系。
这几天,在和湖南的一些媒体人闲聊时得知,《潇湘晨报》早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就曾发表不少新闻主管部门认为“不和谐”的报道,据悉,此次有关辛亥革命的文章只是给新闻主管部门提供了一个整肃《潇湘晨报》的契机。曾经有人说过:“不被整肃的媒体不是好媒体”,如今,在中国的媒体当中,《潇湘晨报》的声誉应该也可以位居前列了。
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人才辈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便出是湖南浏阳人,因为主张变法,并撰文猛烈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求荣政策,结果在33岁便惨死于北京菜市口。斯人已逝,但他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诗句依然脍炙人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腐败是导致历朝历代覆灭的根本原因,《潇湘晨报》的这篇文章只不过是在陈述历史事实,虽然有明显的影射当代之嫌疑,但新闻主管部门完全不必这样神经过敏,以此逻辑,那些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众多主讲人都该被封杀了,因为他们向观众呈现出了太多的历史真实,让不少昏君暴君、乱臣贼子的形象更为鲜明。
《潇湘晨报》的文章显然触到了当局的痛处,因为现在和晚清时期的国家状况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官员腐败方面。另外,在1888年,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清政府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在此120年后的2008年,中国大地上再次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300多人共同发布了《零八宪章》,该文件对改革的要求更彻底。
新闻和言论是否自由是衡量一个社会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尺,《潇湘晨报》的无奈借古讽今和被整肃其实均说明中国社会距离自由和民主社会还很遥远。此事表面上看虽然让人感到悲哀,但是,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媒体人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向腐败独裁的体制说不。
2010年11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