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变态维稳和民众维权的拉锯博弈
日期:1/20/2011 来源:冉云飞Blog 作者:冉云飞

一些媒体和网站都在评自己的“十大新闻”,党产黄喉新华社的“十大新闻”依旧是一派大好,倘从他们所评的“十大新闻”来看,中国就是世外桃源、尘世乐土。 但问题是,你就是到备受官方管制的网络上,也可以看到许多令新华社评功摆好的评选汗颜的内容和帖子。这也怪不得党产黄喉新华社,它存在的目的就是愚弄民 众、为统治集团的不当利益摇旗呐喊,因为它骨子里就是宣传机器而非什么媒体。宣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披一层新闻的外衣,靠撒谎来达成推销其意识形态私货 的目的,让你被愚弄被欺骗、利益被盘剥后还得感激它。此种伎俩纯熟到其流程怎么做,不少人一眼即知的地步,可是一些接受它单一信息灌输的人,依旧受着愚弄 而不自知。

若是在传统传媒垄断所有信息的时代,在中国这个铁幕国家,你就永远只有被动接受新华社的灌输和愚弄。好在有网络的存在,哪怕只是个备受GFW管制的半残废 网络,也可以从门缝里看到许多与党产黄喉完全不同的风景。就我目力所及,就有一些网站和媒体,将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评为2010年度十大新闻,有的甚 至位列十大新闻之首。如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就被日本共同社以及日本国内加盟报社、电台、电视台的报道和社论负责人评选为2010年日本国内外十大新闻 之一;2010年德国之声网站最受关注的新闻主题按照点击量排序、听众网友票选2010年重大新闻事件按票数排序,刘晓波获诺奖均为首选;45 家香港中学21000多名中一至中七学生评选出中国十大新闻,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为十大新闻之首,得票率为78.1%.这样的评选样本固然是有限的,但就 这几家的评选,我们也能看出背后所深藏的社会意蕴。

刘晓波获诺奖为什么被日本媒体评为十大新闻事件呢?如果你看到同是这些日本媒体把中日钓鱼岛事件评为国内十大新闻之首的话,就会理解他们在评国外新闻时为 什么把刘晓波获诺奖当作十大新闻之一了。如果朋友们不健忘的话,一定还记得《南方人物周刊》对石原慎太郎的采访——把该周刊有关责任人因此采访而遭受惩罚 联系起来看,就可以更深透地理解官方为何要整肃这样的访谈——在这个采访里石原慎太郎明白地说,他并不痛恨中国,只是痛恨独裁的中国。也就是说他并不反 华,他只反共。从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被日本媒体评为十大国际新闻之一里,我们不难看出石原慎太郎的看法在日本并不是孤立的。因为一个独裁的中国,与日本 发生战争的概率一般说来会高于民主政体的中国(从实际例证来看,民主国家之间多以谈判为主解决双方的争端,而非动辄发动战争)。也就是说,日本关心刘晓波 获诺贝尔和平奖,固然有诺贝尔和平奖的巨大名声和中国官方的极力阻扰和“成全”的效应有关,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日本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希望中国能在民主自 由的道路上有所推进。要知道日本对中国的人权问题基本上是不关心的,除了少数有影响力的人如牧野圣修以外,仿佛中国的人权灾难发生在外星球,与日本完全没 有关系。事实上,日本官民对中国人权灾难上的绥靖政策和没有底线的实用主义态度,必然给日本民众自身的利益也带来不测的后果。

德国之声中文部,它作为报道中国新闻特别是被官方屏蔽的新闻之媒体,其听众和读者在价值观上有一定的趋同性--这同美国之音、BBC、自由亚洲、法广等台 的中文部是相似的--所以德国之声网站无论在点击量和网友投票上,刘晓波获诺奖都被评为该网站十大新闻之首,固然这表明了一定的民意,但从社会事件上的分 析上,其意义有限。倒是45家香港中学的21000多名学生评选刘晓波获诺奖为十大新闻之首,更具社会风向标的意义。一来说明诺贝尔和平作为普世价值的一 部分,在香港是有广大市场的,哪怕是在未成年人中,也证实了香港公民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复次,香港人深感大陆的政经环境与自己的利益一脉相承,有很多影 响,所以特别关注大陆的民主自由进程,刘晓波获诺奖这种焦点性事件给了他们一个关注和表达的机会。再者香港年轻人对大陆事务的关心,与更多的八零后参与维 园烛光晚会一样,反应出香港年轻一代对自身所处环境并非冷感麻木,倒是可以折射出中共官方强力渗透香港社会各方面后,年轻人对北京政府某种意义上的疏离与 反弹。这就像官方用尽所有下作手段阻扰与刘晓波获诺奖相关的活动,使得香港人自认为是中国人的认同感大幅下降一样,官方很难想像打压一个刘晓波会在香港会 引来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如果说刘晓波获诺奖,官方无所不用其极的变态打压,以及民间并不因此停步的反抗,是变态维稳与民众维权的标志事件的话,那么像谭作人和赵连海事件、谷歌事 件、李刚门等,入选德国之声和香港评选的十大新闻之列,这说明维权在新闻中的比重加大,既反应出中国社会官民冲突愈演愈烈,同时也可以看出民众权利意识的 逐渐高涨。当然参与以上新闻的评选或者要看到以上的新闻评选结果,都必须翻越“网络监狱”亦即官方所说的GFW——当然亦有少量“搬运工”将此种消息转至 不用翻墙的国内网站让民众看到,但一定不是特别有影响力的网站或者个人博客,否则会被尽快删除掉——但问题在于,国内能够报道的官方传媒,在报道网络流行 词汇时,也不得不提到许多与维权有关的事件。

《南方日报》在《中国网络2010年回眸:草根给力 神马都非浮云》一文中,引用了网民参与宜黄自焚事件时的诗歌:“爱围观,爱微博/爱鸭梨,也爱豆你玩,更爱/神马都是浮云的黑色幽默/我不是蚁民/我爸也 不是李刚/我是2010中国网民/很给力”。围观和微博,都是表达公民意识的方式和工具,接下是议论自己的处境和对李刚门的调侃。紧接着记者回顾2010 年的大新闻也有很多维权事件,这说明墙内与墙外,虽然对刘晓波获诺奖之事报道完全不同,但普通的维权事件却有不少重叠之处,这说明变态维稳和民众维权的拉 锯博弈,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态势。到年底钱云会惨案的发生,有继续演化的趋势,围观和调查,体制内外知识分子和各路公民的自行参与,使得我们更进一步地看 清中国各级政府信用的完全崩溃,中国社会的深层走向值得持续观察。


相关新闻
前军工厂员工示威逾千警镇压
纽约时报:钱云会之死匪夷所思 引发众怒
368万过路费风波 武警协议贩卖军用车牌
五岳散人:为这个时代背书
公园内数百人参与辩论 大陆民主维权新形式
赵紫阳去世六年民众怀念
河南368万过路费案件将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