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刘柠:如何看东日本巨震的经济影响
日期:3/17/2011 来源:纵览中国 作者:刘柠

3月11日下午袭击日本东北部的里氏9级巨震对日本经济造成的重创到底有多大?其影响究竟会蔓延至何种程度?因余震不断,海啸未已,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爆炸事故等次生灾害的呈现尚处于进行时,受害状况一时还难以确切把握,也许现在还不到做客观评价的时候。事实上,因日本国内媒体正全力埋头于抗震救灾报道,尚无暇他顾(从对经济影响的总体评价到灾后复兴方案的出台毕竟是下一个阶段的事情),故与此相关的数据也是国外要多于日本国内。但是,就目前所掌握的各种信息,结合十六年前阪神大地震时的情况,我们也许可以大致勾勒出一个粗线条的轮廓。

经济损失有多大?

震后翌日,于日首相官邸召开了一个“经济情势检讨会”。与会的与谢野馨经济财政担当相预测:此番巨震,“受害状况将超过阪神大地震”。但他同时指出:因“产业活动的中枢并未受到直接的打击”,对日本经济总体的影响是有限的。看来,作为政府财经经济政策的最高责任者,与谢野似乎并不悲观。那么,与谢野的依据何在呢?这首先要与从阪神大地震的比较谈起。

就地震的烈度、破坏的强度及受灾范围之广而言,阪神大地震与此番东日本巨震几不可同日而语。后者的能量相当于的前者的178倍,除了震中的东北地区外,还波及了北关东地区和首都圈,受灾范围达1都12县。由于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死亡人数恐怕最终会超过阪神大地震的一倍以上(阪神大地震中有6500人丧生)。至于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尚处于流动之中,从最初估计的100亿美元,到美国地质调查所(USGS)所估计的数百亿美元,直到全球顶级风险投资机构Equcat所称的“经济损失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占年GDP的比例从低于1%到高于1%。

但是,阪神大地震重创的是在日本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阪神工业区,那里集中了钢铁、汽车和电子工业的精华,而位于震中的神户则是日本的第二大港。与之相比,此番巨震所摧毁的东北地区虽然也有一些汽车、电子和机械制造等生产基地,但显然不如前者那样集中。整个东北地区加上北关东地区占日本经济的比重约为8%,而神户一个城市便占了4%。十六年前的阪神大地震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共计13万亿日元,按当前的汇率约合1580亿美元。到目前为止,此次东日本巨震的直接经济损失尚低于此水平。

但另一方面,与阪神大地震的受害范围几乎仅局限于阪神地区相比,此次受害范围要大得多,其中不乏一些企业巨人(如丰田、日产、日立、东芝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如在此番地震报道中,一幅屡屡被各媒体使用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在位于北关东地区茨城县的日立港,1300辆正待装船付运的日产高级轿车遭海啸的袭击,像玩具一样漂在水里。日立港是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小港,吞吐量虽然并不很大,但却是一个重要的工业港。港口附近便集中了日立公司生产重型电力设备的三家工厂和制造机车车辆、电梯和家电产品的工厂。包括向中国秦山核电站供货的核电机组在内的机电设备,便是从这里装船,再转横滨、神户港运抵上海港的。

丰田公司的生产重心原本位于日本中部名古屋一带。九十年代以来,为分散风险和削减成本计,在东北地区设立了新的生产基地,如位于岩手县金崎茅的岩手工厂和位于宫城县大衡村的宫城工厂。这两个工厂的生产能力占丰田日本国内整车生产量(去年的实绩为320万辆)的13% (42万辆),也带动了周边一些汽配加工商的发展。经此重创,已有丰田、日产、东芝、索尼等企业宣布全部或部分停产,恢复周期尚难预测。日本公司因出于对效率的追求,多奉行低库存(甚至零库存)的“即时反应”(Just-in-time)式生产方式,即一切严格遵循订单定制生产,各家企业都无过量库存,客观上也形成了某种脆弱性:产业链中即使个别环节发生断货,也会导致产业整体受到影响。就像在一条车线上的塞车一样,哪怕只有两辆车追尾,也会造成全线的交通瘫痪。何况,遭此一劫,被重创的何止是一两家企业,被视为日本工业基础的粗钢、汽车、电机等产业受到的重重一击,即使不是致命的,恐怕也元气大伤,短期内的痊愈几乎是不现实的。而能在多大程度上复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枢的“供血”情况。

会不会引发金融地震?

地震发生时,菅直人正率全体阁僚在参议院决算委员会审议2010年度财政决算(日本财政年度截止至3月底,4月起为新财政年度),并讨论2011年度财政预算。剧烈的摇晃使会议被迫中断,旋即变成内阁的“地震紧急对策本部”成立大会和抗震救灾誓师大会。因此,截至目前为止的抗震救灾工作,实际上是靠先期投入的2010年度预算中剩余的约2000亿日元(24.1亿美元)的预备基金来支撑的。而随着灾害的扩大,尤其是核事故等次生灾害的发生,这笔资金早已捉襟见肘,甚至“底掉”是肯定的。对此,有来自彭博社的消息称,日财务省方面已表示,在评估过灾难的损失后,可能追加 1万亿日元(120亿美元)的应急预算。而更大的支出,包括灾后复兴的预算,还有赖于4月,2011年度财政预算的编制出台。

毋庸讳言,正如受重创的肌体能否迅速恢复机能,完全复原,取决于身体的供血情况一样,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能否顺利实施,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央财政的支持。阪神大地震后,仅神户一地的重建成本,便高达2500亿美元,考虑到此番巨震的破坏程度及破坏范围之广,重建成本无疑是天文数字。与十六年前不同的是,彼时,日本处于泡沫经济崩溃的初期,尚有高成长期和泡沫期积累的元气,从国家外汇储备到利率杠杆到国债,都还有一定的余力,而今天,近乎于零的基准利率和相当于GDP的200%的巨额财政赤字(为OECD国家中最高的)使日本政府一筹莫展。

尤其是后者,状况已相当严峻。虽然日本的财政赤字为国民持股的内债型,表面上看似并无类似于希腊那种主权债务危机之虞,但由于人口早过增长拐点,已呈负增长,老龄化发展迅速,而国民养老金呈慢性不足的态势,其严峻程度其实并不下于希腊。鉴于财源明显不足的状况,民主党政权上台时信誓旦旦的所谓四年不涨税的承诺事实上已经收回,消费税随时可能从目前的5%上调至两位数。而震前日本政府设定的44亿兆元的国债发行目标,随着赈灾和复兴被提上日程,显然已难维持,这无疑是对日本财政的艰难试练。

更有甚者,地震引发的股市和外汇市场的动荡不仅远未平息,未来一年内提供地震灾难险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将不得不为此番地震吐血埋单,也许会导致世界资本市场的乾坤大挪移。而这会不会成为进一步诱发金融地震的诱因,包括中国在内,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

地震特需:新一轮增长的助推剂?

2010年度,尽管在日本经济总量上被中国赶超,“世界老二”的地位与中国易手,但却创下了近二十年来最快的增速,全年GDP实际增长3.9%。虽然后半年又有所回落,但种种迹象表明,从去年秋开始,日本经济已逐渐爬出了金融危机的谷底。从某种意义上说,来之不易的增长势头被“腰斩”,是对日本经济最残酷的打击。短期预测,无疑是悲观的,今年度日本的增长很可能会被抵消,甚至有负增长的可能。

不过,如果对日本经济强大的自愈再生能力有所体认的话,便会明白,情况未必会像想象的那样糟糕。尤其是考虑到与谢野大臣所说的“产业活动的中枢并未受到直接的打击”这一层,可以说虽然发展势头遭“腰斩”,但发展机制还在,且机能大体健全。历史经验证明,地震所造成的破坏虽然触目惊心,但经济的恢复往往比想象的更快。尤其是发达国家,其应对灾难的能力是超强的。事实上,阪神大地震后仅半年,日本经济便得以恢复(在总量上)。同样的经验,也为洛杉矶地震所证明。而且,如此大范围的破坏,尤其是对基础设施的摧毁,无论如何是需要重建、复兴的。而“地震特需”未必不会成为拉动日本新一轮增长的助推剂。这客观上会带来两个效应:

一是建设景气卷土重来,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众所周知,日本今天之所以成为基础设施之完善,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居前列的国家,很大程度上当归功于自民党政权长期以来践行的、前首相田中角荣所倡导的所谓“土建国家”的发展战略。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萧条,这种发展战略受到质疑。特别是民主党上台后,削减建设预算,充实民生,砍掉了大批拟建甚至再建的工程,建设业者叫苦不迭,只有靠海外工程维持生存。而随着此番震后复兴规划的具体化,建设景气可望被重新激活,从而刺激国内经济。

二是内需问题。日本挣扎于通缩之苦久矣!内需不振,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此问题可望在此番震后复兴中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而任何巨大经济体,只有其内需被充分激活,摆脱对出口型经济的恶性依赖后,才有可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番巨震对日本来说,是灾难,是考验,也未尝不是机遇。我们为日本人民祈福。


相关新闻
日承认避免可能的核灾难时间紧迫
美参议员呼吁阻止中国采矿项目融资
核电厂英雄 福岛50人死守最后防线
日本核危机加深
何清涟:从日本地震中所感悟到的
美国国会高度关注中国近期人权状况
不为别的,只因我们是人类